□方煥 吳丹 陳學珍/文
民間曲藝是百姓基于自己日常生活經驗來進行的藝術再加工與創作,他們采用口頭語言來進行說唱敘述,這是區別于其他藝術表演的本質特征。曲藝在我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演變。據史料記載,早期的曲藝是一種單純的口頭表演形式,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演變,人們融合了演唱、表演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后來才形成以說唱為主、以表演為輔的藝術形式。漁鼓作為流傳在民間的古老說唱曲藝,至今仍在全國各地傳承。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巨大的文化差異,形成了不同區域的漁鼓聲腔派別。
柞水地處秦嶺深處,被世人冠以“終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稱。南北交界線的特殊地理位置賦予了當地藝人許多創作靈感,歷史上人口多次遷徙帶來了獨特的文化與語言,南北不同文化在此處碰撞與交融。隨著時間的推移,多種語言冗雜交匯,將南方的細膩溫婉與北方的豪放粗獷有效平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柞水方言腔調與地域文化。
柞水漁鼓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它源于《九真》《承天》《踏踏歌》等道士曲。據地方志史料記載,李唐王朝時期大興道教,柞水境內當時就已經有道人修建道觀、敲打漁鼓,傳唱道義。這種宣傳道家教義的風氣在柞水境內盛行開來[1]。在明末清初時期,江漢地區移民大量涌入關中地區,柞水作為秦楚古道必經之地,部分江漢移民選擇定居于此。他們為當地百姓帶來了不同于關中的楚地文化,將湖廣漢江流域的漁鼓聲腔曲調傳入。當地藝人將楚地漁鼓曲調與柞水獨具特色的方言土語結合,由此形成了現在的柞水漁鼓聲腔派別。可以說,柞水漁鼓是根植于終南山道教文化,取南北之長、揚當地之風。形成了以柞水方言為音調基準,柞水小調為基本唱腔形式,融合南方漁鼓主要傳統唱腔特點的民間曲藝及歌舞表演形式。
據柞水文化館工作人員統計,柞水漁鼓現存腔調80余首,常用曲調60余首,傳統漁鼓腳本120余首。現新有人能夠將全部唱詞完整地演唱下來,健在的漁鼓演唱藝人以及漁鼓手工制作者都年事已高,傳統曲目已漸漸失傳,而且柞水漁鼓要靠師傅口述身傳,才能掌握其中二三點奧秘,正因如此,柞水面臨后繼無人的瀕危局面。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與保護,當地政府基于此漁鼓瀕危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積極申報省級非遺名錄,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漁鼓的保護開發,傳承人員的培養以及平臺的建設,促進了柞水漁鼓的活態傳承與發展,使其藝術特色與美學特色得以延續并不斷的發展,迸發出新的光彩。
柞水漁鼓作為中國傳統曲藝分衍出來的種類,具有戲曲的綜合性特征。作為一門民間藝術,它并未追求嚴苛的造型藝術,也不追求過多的戲劇動作,而是追求大眾所接受的表演形式。
在漁鼓演奏時,表演者選擇在前奏、間奏以及說、白、停頓處擊打漁鼓增強氣勢,或敲響云板表示輕重緩急。擊、滾、抹彈等要求嚴格,如在表演開始前用小指擊打鼓面,食指握鼓尺同時擊單釵五次,以提醒觀眾演出正式開始。
漁鼓的唱詞結構嚴謹,文字通俗易懂,語言活潑有趣,人物形象生動,簡單的肢體動作表現出各種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樂。在漁鼓表演過程中,一人分飾多角,通過說、唱把人物、故事展現出來。在說中還包含著“評”,演員在演唱中間,對于演唱的故事或人物進行評論介紹,無論贊揚或貶抑,都力求觀點鮮明。《柞水美》《情在美麗的新柞水》中用樸實的唱調唱出柞水人民對自己家鄉的喜愛。在表演時摹擬各種人物的動作姿勢與腔調,力求演唱內容與表演形式的統一。
中國傳統曲藝追求詩化原則,摒棄了西方戲劇的直接模仿,不追求藝術與生活的形似,而是追求傳神寫意之美,達到神似境界[2]。憑借假定性的舞臺時空,用簡約形態傳遞復雜多樣信息,如一個圓場即代表十萬八千里路程、有鞭無馬、有槳無船等在戲曲表演中極為常見。
柞水漁鼓繼承與發揚了傳統曲藝的審美觀,將傳統戲曲的表演傳神寫意性的美學特征體現得淋漓盡致。現存的柞水漁鼓表演方式有說、說唱、說唱表演結合三種。柞水漁鼓的說唱表演結合的這種表演方式完滿體現了傳統曲藝的傳神寫意之美。
中國戲曲所追求的以簡帶繁,言簡意賅以及寫意傳神在柞水漁鼓的表演中完美體現,為觀眾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傳統戲曲所追尋的表演程序是反映生活的形式之一,是對生活的概括化與藝術的凝練。程式貫穿在戲曲表演的方方面面,約束著表演的隨意性并給予一定的自由。戲曲一直追求著“無動不舞、有聲必歌”。唱、念、做、打都在追求一種韻律,這便形成了它獨特的歌舞程式性表演特點。
作為表演樂器單一的漁鼓,這種歌舞程式性特點愈加鮮明,作為說唱藝術,它需要在有限時間里,展現出唱念做打的戲曲技術之美,這對表演者的技術要求較高。唱腔柔和委婉,旋律平穩,起伏不大,并在不同情感下使用拖腔,其中平腔與花腔使用最多。如“哎呀哎伊爾呦”“喲伊爾呦”等基礎拖腔詞匯,在柞水漁鼓的每一次表演中都會出現。這對于表演者起到一定的程式規范作用。在漁鼓多人表演前,部分表演者會將漁鼓舉過頭頂進行五次擊打。在表演舞動起來,漁鼓的擺動幅度以及方向也進行規定,使其合乎規矩,給觀眾帶來視覺盛宴。
通過對于柞水漁鼓的美學特色研究,可以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讓與其類似的傳統民間曲藝在扎根民間、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同時,還可以產生一定的商業價值,為我國的傳統民間曲藝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柞水漁鼓的內容表達日益多樣化、多元化,進一步實現了以文化為主體的跨界融合。當地政府在挖掘整合悠久深厚、意蘊豐富的漁鼓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努力發展柞水的“文化+”產業,實現了市場、資本和技術等關鍵要素在文化產業的聚集融合和創新[3]。借鑒學習其他區域對類似民間曲藝保護發展策略,讓柞水的“文化+曲藝”融合的更加深入,以融合發展所產生的動力來推動曲藝發展步伐,使得柞水漁鼓不再扁平化與枯燥化,更加具有生命力與文化影響力。
2017年柞水被命名為“中國漁鼓文化之鄉”,所編寫的漁鼓表演節目先后參加了西安世博會、陜西旅游節開幕式等大型活動,推動全縣文化事業的發展,打造出“中國漁鼓之鄉”國家級文化品牌,更打造出屬于柞水的漁鼓品牌。深入挖掘研究柞水漁鼓的美學特色,將漁鼓的文化內涵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充分利用柞水漁鼓這一優秀民間文化的優勢,開發具有旅游文化特色商品,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文化底蘊是城市發展的根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城市帶來厚重感。柞水漁鼓作為唱詞表演類傳統民間曲藝,為當地帶來了厚重的文化內涵,使其被評選為“中國漁鼓文化之鄉”,并在當地興起漁鼓文化工作室之風。
地處秦嶺南麓的柞水,崇山峻嶺的地形致使該地交通經濟落后,與外界文化接觸不多。正是由于地理限制,極大程度上保留著曲藝的古樸與原始感。現在柞水民間老藝人傳唱的漁鼓唱腔,多為清朝時期與楚文化結合而生的原生態古樸唱腔,這種原始唱腔是其他地區漁鼓不可比擬的。從柞水漁鼓的唱腔中,我們可以揣摩出兩百年前當地原著居民說話的腔調,從那飽含感情的唱詞中,可以窺見當時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等多種信息。這些信息要素的發現為當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蘊,進一步為柞水地方志提供輔助論證資料。
從柞水漁鼓現存曲、詞、唱腔來看,它的曲調、曲目、唱腔更加原生態古樸。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唱詞與唱腔逐漸失傳,而在柞水漁鼓中仍然保留著“哭錄腔”“觀音腔”“道士腔”“運魂腔”等早期道教遺留腔調。沿襲了宮、商、角、徵、羽等多種調式這為研究清以及以前各朝代詞、曲提供了良好的歷史記錄。成為研究陜南柞水地域音樂文化史、社會發展史、思想道德史最好的史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傳統曲藝的日益小眾化與邊緣化,事情被人們所淡忘。有許多老民間藝人選擇固步自封,不愿跟隨時代進步的潮流。以柞水漁鼓為例,從它的創作方式與表演形式來看,仍有許多欠缺與不足之處,如何有效的解決這類問題,是需要我們全社會深入思考與討論的。
我們一方面既要保護與挖掘傳統曲藝的閃光點,另一方面又要促使曲藝不斷與時俱進,不被歷史潮流所淘汰[4]。從現實角度來看,柞水漁鼓的創作內容迎合了當地風氣,以贊美柞水風景美食和孝義為主,如《柞水飲食文化之歌》《柞水美》等。但符合新時代的主旋律要求的創作篇目不足,需要政府的引導。如《黨旗引領渡難關》就是在柞水縣文化和旅游局引導下創作的。從表演形式來看,柞水漁鼓作為民間曲藝大眾化與民俗化是其特點,但由于農村百姓的接受文化程度不高,對于這類曲藝的雅俗之度把握不當,極易造成柞水漁鼓表演的媚俗化與庸俗化。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是柞水漁鼓發展所存在的問題,也是民間曲藝乃至中國傳統曲藝所存在的普遍問題。如何去有效糾正這類問題,使得傳統曲藝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也發揮其教育與娛樂價值,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們要做到對保持傳統曲藝優點的同時,對其進行不斷的優化改良,使其保持與時俱進。
綜上所述,柞水漁鼓對當地人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各式各類的藝術表演形式層出不窮,外來文化與現代文化對柞水漁鼓這類傳統曲藝造成雙重沖擊。而且像柞水漁鼓這樣的民間曲藝在傳承與創新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很難吸引年輕群體的興趣與注意力,造成這類曲藝“后繼無人”的景象。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之下,柞水漁鼓必須加快其藝術形式的創新,加強漁鼓的藝術表現能力,在保持其核心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在形式與內容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從而使其煥發新的活力。同時政府部門要增強保護力度,出臺相關幫扶政策,為這類非遺傳承者提供經濟政策的幫助,也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民眾的保護意識,讓柞水漁鼓這樣的傳統曲藝后繼有人,為傳統藝術的傳承提供新鮮的“血液”,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引用
[1] 郭詩夢.柞水漁鼓:“漁”音裊裊繞秦嶺[N].陜西日報,2021-11-29.
[2] 劉光民.曲藝的美學特征[J].文藝研究,1987(2):79-86.
[3] 冶英生.淺談傳統曲藝表演的藝術審美特征[J].藝術教育,2022(2):147-150.
[4] 劉怡.論曲藝表演藝術的審美特質及傳承路徑[J].戲劇之家,2022(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