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健 丁小桐
(山東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青島 266590)
“大思政課”是指“充分發揮傳統教材和課堂以外的資源與方式,進行課程資源轉換,使之構成思政課的課程要素,引導學思踐悟,更好完成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這一重任的形象用語?!备咝K枷胝卫碚撜n(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新時代,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幫助大學生建立豐富學識、塑造良好品格,就要在“大思政課”語境下提升思政課路徑建設。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處于近代以來發展最好的時期,思政課處于改革創新的關鍵階段。在“大思政課”語境中提升思政課教學是適應新時代發展客觀要求、培養時代新人必然選擇、應對高校思政課改革應有之義。
新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將世界連接在一起,各個國家的人民通過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相互交流,多元的價值體系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但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社會環境變得更為復雜,西方社會思潮不斷涌入,一些人通過多種途徑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過時論”,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受到沖擊。高校思政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接受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課程。所以,在“大思政課”語境下,提升思政課堂教學路徑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新時代,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黨和國家對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需求更加迫切。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與民族的希望,高校思政課是進行大學生思想宣傳工作,實現培養時代新人目標的主渠道?!按笏颊n”要求辦好思政課并不僅僅是高校的事情,也是全社會的責任。高校集中各種社會上、媒體上的力量和資源,加強高校思政課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所以,在“大思政課”語境下提升思政課教學路徑,是培養時代新人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碑斍埃邳h和國家的領導下高校思政課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思政課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獲得感與滿足感不斷提升,但高校思政課還存在親和力不強、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夠等問題,思政課改革刻不容緩。解決好思政課的痛點與難點離不開“大思政課”理念的指引,“大思政課”將社會實踐作為思政課的活水源頭,為高校思政課改革給提供新思路和帶來新的機遇。面對“大思政課”為思政課帶來的新變化,高校必須要加強思政課建設,使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僅僅是講授上的理論,而且能夠直抵人心、啟發思想與激活希望。因此,提升思政課建設路徑是應對高校思政課改革應有之義。
高校思政課教學路徑的提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前在教學實踐中思政課面臨著不容忽視的困境,辯證分析這些困境并有效應對是提升思政課教學途徑的前提。
思政課教師是引導、培育大學生的關鍵力量,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當前,從整體上將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有了一定的發展、教學能力有了明顯提升,但是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一是部分思政課教師的理論素養還有待提升。大部分思政課教師具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但是部分思政課教師的國際視野與歷史視野還不夠開闊,社會調研與實踐的時間還不足,不利于思政課堂教學。二是部分思政課教師的網絡技能有待加強。雖然現在絕大部分思政課教師都能利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現代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但是仍有部分思政課教師利用新媒體進行教學的能力欠缺,對于翻轉課堂等新媒體技術掌握的不熟練,沒有完全發揮出新媒體對于課堂教學的改革作用與課堂教學的靈活性。三是部分思政課教師政治素養有待提高。網絡媒體作為思政課教師教學的一種渠道,可以與大學生進行思想上交流,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但是一些思政課教師不敢在網絡上發聲,堅定自身的政治立場,在政治問題上沒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利于做好對大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
大學生是思政課教學客體,是國家發展的人才動力。但少數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大學生學習專注度不強。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對于思政課堂的多樣化需求不斷加強。而在“大思政課”語境下思政課教師講課內容偏理論性,社會熱點與抽象的理論相結合較少,無法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其學習的專注度下降。二是大學生學習積極性還不足。思政課教學面向的是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而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對于思政課知識了解不夠,對于偏抽象化的思政課理論理解度較低,容易形成畏難情緒,使得大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積極性不高。三是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不足?!按笏颊n”語境下思政課堂大學生沒能充分利用好多種形式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方式,使得大學生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需求,降低對思政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意識。再者,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向于接受與自己的興趣點和人生經驗相符合的信息,容易受到自己創設的個性化信息所限制,可能會降低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主動性。
在“大思政課”語境下,網絡媒體已經成為是實現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良好交流的重要資源。高校依托校園網為大學生建設學習、生活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與場所,其關于融思想性、趣味性與服務性的網頁已基本建成,但是思政課話語表達內容與方式還有待提高,還沒有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一是話語內容的豐富性有待提升。網絡媒體呈現出各種思政課程資源,例如音頻、視頻與漫畫等,其多種傳播思政教育內容形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而思政課教學內容仍以課本為主要材料,對于網絡課程話語資源挖掘還不夠深入。二是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表達有待創新。各種媒體在網絡上思政課教學話語表達以與大學生平等互動、共情共鳴為主,符合大學生的思政理論水平,易于被大學生理解與接受。但是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表達創新性低,偏理論性的話語表達不利于保證思政課教學效果,大學生的參與感較弱。
高校思政課教學應克服“大思政課”語境下面臨的各種困境,提升教學主體素養,增強教學客體內生動力,轉變思政課教學話語,完善思政課教學體制機制,為培育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夯實基礎。
“大思政課”理論的提出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加強對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一是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理論素養。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既是政治、經濟與文化三者的結合,又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互貫通。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廣度與深度要求思政課教師要貫通中西古今視野,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思政課教師要根據“大思政課”理念,從多種途徑挖掘思政課理論相關專業知識,并要不斷開闊自身的國際視野、歷史視野;要加強自身在課堂教學實踐與社會實踐中學習,向學生學習,向人民學習,在實踐中總結、提高,保證自身思想的鮮活性。只有這樣,才能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幫助大學生將正確認識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進而將人生理想與中國發展方向相結合。二是思政課教師提升自身的網絡技能。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提升自身媒體使用能力,學習并熟練運用各種媒體,發揮好網絡媒體對思政課教學的輔助作用,例如運用好微信等,及時與大學生進行課后交流;利用好網上課堂教學功能,例如利用好翻轉課堂提升思政課教師教學效果。三是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素養。思政課教師應站穩政治立場,遵守政治紀律,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與堅定。思政課教師要從政治上的高度上講解思政課理論知識,利用好自身歷史視野與戰略思維,將道理講透講清。使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培養堅定的政治信仰,從心底上堅定的信任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在“大思政課”語境下提高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內生動力,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一是要提高大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思政課教學對象面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對此,在“大思政課”理論指導下,教師整合各類專業的思政教學資源,尤其要挖掘理工類、醫學類等專業蘊含的隱性思政教學資源運用到思政課教學過程當中,從而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思政理論,提高大學生學習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注意力。二是提高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思政課”語境下思政課教學方法由原有的以教師為主向圍繞學生、服務學生轉變,拋棄“沒有生命、干巴巴的”教學方法,主動將偏理論性的教材內容與不同案例相結合。把握住經典案例的同時挖掘社會熱點話題,捕捉大學生在網絡上、社會中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與親耳所聞的事例服務教學,例如抗疫過程中發生的事跡、黨史教育中的紅色文化和我國取得的脫貧攻堅成果等,吸引大學生注意力,激發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大學生能夠真正地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而能行。三是培養大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將課堂教學實踐與課后社會實踐相結合。課堂上教師可以采取以小組作業等多種形式提高教育對象的參與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充分利用好課余時間引導大學生引導投入到社會實踐中,例如在寒暑假期間高校組織社會調查、生產勞動與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通過各種活動大學生可以將思政理論課上所學、所知與所想運用到社會基層實踐活動中,幫助其更加深入的了解社會、知曉國情,激發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專業知識的動力。
在“大思政課”語境下要整合各類思政課教學資源,網絡媒體作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資源,為提升思政課話語內容與表達方式提供多種素材。轉變思政課話語表達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分別是結合網絡話語內容和創新思政課教學表達方式。一是提升話語內容豐富性。新時代,隨著各類網絡新媒體的發展,網絡思政理論話語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應運用好新興網絡思政話語內容,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注入新元素。將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與網絡具有青年特色的語言相結合,用好網絡上青年喜聞樂見的教學語言素材,將課本中理論性的思政理論轉換為“接地氣”的教學話語。通過思政課教學話語的轉換使思政課變為大學生能夠理解、真心喜愛與終身受用的課程,從而幫助大學生將思政課理論內化為心,外化為行。二是創新思政課教學表達方式。以教材上規范化的話語表達為依據,通過汲取各類網絡媒體上恰當的網絡新詞實現思政課堂教學話語的創新。網絡新詞是隨著自媒體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例如“我也是醉了”“懺悔式學習”等等,這些網絡新詞體現大學生的心理與審美特點,是大學生進行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盡管網絡新詞對于思政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是對網絡新詞的合理運用有利于創新思政課教學表達方式,對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拉近思政課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
在“大思政課”語境下提升思政課教學路徑,就要完善思政課體制機制改革。一是堅持黨對思政課教學的總攬全局與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科學制定和嚴格落實責任清單,協調做好“大思政課”的教學與管理工作,通過形成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最優配置,構建國內教學良好環境。各級黨委要將思政課改革擺在重要位置。二是加強高校要構建對思政課的體制機制建設。首先,高校進行思政課教師的選聘制度,在“大思政課”理念下,按照教育要求,發布校外思政課教師的聘請制度,有選擇的聘請地方黨政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社會中的先進模范等作為思政課兼職教師。其次,高校要構建思政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科學高效的思政課評價制度是思政課高質量教學的重要保障,高校領導機關要出臺相關具體政策和相關制度。高校在構建專家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的同時引入社會評價,設置思政課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的評價指標,讓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把握可靠的教學評價數據,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保證思政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