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省西安市 710026
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基礎性工程,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強調要將“立德樹人、德技并修”作為貫穿職業教育全過程的總目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
《鐵路線路與修理》是鐵路類高職院校軌道交通工程機械制造與維護專業的專業核心課,是培養學生專業興趣,提高專業素養,增強職業自豪感的重要課程,具有濃厚的思政內涵。本文在消化吸收課程思政相關理論的基礎上,以《鐵路線路與修理》課程為依托,探索出一條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融入路徑。
《鐵路線路與修理》課程主要介紹軌道結構的基本組成,曲線軌道、無縫線路的結構特點,以及線路的常見病害、養護維修規定及方法。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鐵路軌道修理、大型養路機械運用和維護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達到一定的團隊協作能力、安全生產意識;具有精益求精、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具備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深刻理解線路養護工作在生產生活中的價值,增強從業自信心和職業自豪感。
《鐵路線路與修理》課程具有深厚的鐵路行業背景,有利于進行課程思政的融入。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面廣,可以挖掘出許多思政元素。課程展示了我國鐵路線路結構、養護維修技術的發展成果,這正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正確性的有力證明。大國工匠事跡、中國速度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可以巧妙的融入到課程內容中,易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養吃苦耐勞的崗位精神,發揮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同時,課程與相關規范、工程實際聯系緊密,蘊含較強的工程倫理內涵,具有大量的工程實例,便于進行工程案例式教學。依托工程實例與典型事故,能夠將品德修養、職業素養的思政目標,有效的融入專業知識的學習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根據課程的特色和優勢,課程團隊深入研究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內容。
一百年來,中國鐵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書寫了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壯麗篇章。這一百年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不懈奮斗、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鐵路發展過程中的感人事跡,展現了鐵路工作者篳路藍縷,科技報國,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鐵路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的奮斗史,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職業自豪感。
真實的事跡比直白的說教更打動人心。例如,在學習機車車輛走行部分時,通過學習高鐵焊接大師李萬君,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我國高鐵轉向架焊接專家的奮斗歷程,用大師的卓越成就與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激勵學生樹立個人理想。同時,使學生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發學生努力磨練基本技能。
鐵路線路從結構設計、到鋪設施工、再到養護維修,有豐富的工程實例。例如,在學習曲線軌道的曲線超高、縮短軌配置時,可以引入工程實例,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實例中的超高量和縮短軌配置進行計算和設計。通過引入事故案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增強安全意識。
鐵路維修的各項作業內容,都有著嚴格的作業標準,如不按要求進行作業,可能導致嚴重問題。通過各類規范和標準的學習,教育學生在工作中要嚴格遵守規范,對標作業,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通過對挖掘出的思政元素進行分析歸類,課程團隊規劃了“一條主線、兩大主題、四項內容”的思政內容,即以養路人精神為主線,以愛國主義、工程倫理為兩大主題,以科技報國、工匠精神、倫理思辨、職業規范為四項內容。通過思政元素的融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強化職業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效地激勵學生產生學習內動力,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與深化。
借助信息化工具,在課前、課中、課后各環節,拓寬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利用學習通平臺構建課程網絡資源及活動平臺,使用問卷星開展學情調查、學生自評、教學評價,及時反饋教學和學習情況。在教學各階段多樣化的使用思維導圖軟件,課前通過展示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范例鞏固上節知識,課中通過兩端師生共繪,解決課程難點,課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鞏固本節知識。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對課程內容進行精講,其余內容,通過各種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采用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采用問題導向的教學設計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果。《鐵路線路與修理》課程思政的載體及融入路徑如表1 所示。

表1 課程思政的載體及融入路徑
下面以典型任務“脹軌跑道的預防和處理”為例,介紹具體實施過程。本任務是課程第3 個項目無縫線路鋪設與維護的第3 個子單元,通過本次課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無縫線路穩定性影響因素及判斷方法,具有處理和預防脹軌跑道的能力,為下一步進行無縫線路的應力放散學習打下理論基礎。
本任務中的思政元素及融入途徑如表2所示。

表2 任務“脹軌跑道的預防和處理”中的思政元素及融入途徑
①課前準備
班長協助教師,借助學習通平臺的分組管理功能,進行分組,班級學生知悉分組情況。為小組討論、組間討論做準備;教師發布本節課任務單,列出本節課要達成的知識、技能、素養目標,以及各環節的任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目標,激發學習主動性。
②課前預學
教師在學習通平臺發布視頻資源:水泥路面因高溫“炸裂”的視頻。發布平臺討論,讓學生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以及無縫線路會不會發生類似的拱起現象。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習本節課知識做鋪墊。
③溫習舊課
教師點評上節課測驗,進行錯題分析;上節課思維導圖范例展示。通過講解典型錯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鞏固上節課所學內容。
④引入
點評課前討論,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啟發學生,用矛盾對立統一的眼光看待問題:無縫線路并非天衣無縫,扣件不是萬能的。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使學生感悟事物的兩面性。
⑤新知講解
重點講解軌道橫向變形階段圖。啟發學生,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思想。輕微的脹軌對鐵路運營不會造成大的影響,但如果不及時處理和重視,任其量變,會導致后續的質變—跑道,造成重大事故。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不能輕視任何一個軌道問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安全意識。
⑥問題導入-跑道事故原因分析
以“國外清篩車作業中發生的跑道事故”為載體,組織開展小組活動,探討導致脹軌和跑道的因素。教師先播放案例視頻,之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抽取兩個小組匯報分析報告。通過這個案例說明兩個道理,一是事物的兩面性。機械化作業相對傳統人力作業,提高了線路養護質量;但不符合作業標準的機械化作業也會對線路設備造成不利影響。二是遵守作業規范,在作業中,一定要嚴格遵守作業規范。通過案例教學法,將軌道變形的三個階段,真實的展現出來,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告訴學生,凡事都有兩面性,科技進步也會帶來一些問題。
⑦問題導入-如何預防脹軌跑道現象
師生共繪,突破難點。學生開展小組活動,使用Xmind 思維導圖手機端APP 共同繪制思維導圖,并上傳至學習通平臺(Xmind 的手機端、電腦端可跨平臺使用)。教師隨機抽取一組,在電腦端Xmind 打開,點評補繪。師生共同完成,增加課堂趣味性,突破教學難點。
⑧問題導入-脹軌跑道如何應急處理
學生在平臺上參與主題討論。通過學習通的詞云功能,生成詞云,組織學生再思考;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通過推動學生發散思維,增加課堂活力。
⑨課后拓展
學生學習拓展資料:斷軌事故。通過拓展學習為下節課知識-無縫線路的養護維修做鋪墊。此外,學生還需完成課后測驗,獨立完成本節課思維導圖的繪制,以檢測、鞏固學習成果。最后,通過問卷星完成學生自評、教學評價。通過這些方式,及時反饋教學效果,為教學方法和內容的調整提供依據。
反饋結果表明,學生普遍認為自己達到了本節課的知識、能力、素養目標。實踐證明,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將倫理思辨、職業規范融入課程教學中,能夠推動學生主動學習,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交通強國,鐵路先行。鐵路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部門,鐵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行為習慣。專業課程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應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這是一項長期系統的育人工程,需要持續強化師資隊伍育人水平,不斷更新課程思政案例庫,健全課程思政育人評價體系,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