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虎

時代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變革都呼喚著對社會各個階層新的要求。新時期以來,各式新技術廣泛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不同層面對中國人才提出新要求。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前沿區域,需要對時代要求給予及時回應,在教育層面對人才培養方式進行更新。就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而言,新文科建設的大背景和對“四力”能力的強調共同構成了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方式的更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新文科建設與“四力”要求的基本內涵及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如何在顧及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在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中融入“四力”的各種層次的要求,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
“新文科”建設是在近些年來新的產業革命與技術革命的大背景下,社會各界對于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以及中國各個學科面臨向內走出中國特色、向外走向世界廣大舞臺的兩種向度的壓力下提出的對文科建設的更新與發展。“新文科”概念提出以來,不同的學者對于“新文科”的內涵和建設路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樊麗明認為“新文科”是在新技術革命、新歷史節點下文科的融合化、中國化、國際化,認為新文科的重點在于要打造交叉融合專業,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開發新的課程,構建中國特色的新文科學術理論體系。周毅和李卓卓認為新文科其“新”在新的學科交叉、新功能、新范式、新路徑方面。在新文科的人才培養改革中,突出文科教育在創新、實踐方面的新理念,強調面向社會綜合化、多方面需求的文科教育新定位,發展文科教育的新結構和新模式。
雖然不同學者對新文科內涵的理解和構建路徑有不同方向的發聲,但也存在彼此交叉共性的地方,這些學者大都十分強調新的產業和技術背景,強調將各式新的技術手段、傳播媒介等融入文科教育的必要。同時在新文科建設中擺在突出位置的就是強調不同門類的學科交叉,推進不同學科的深入融合,打破傳統文科各學科長期以來壁壘森嚴的情況。
“四力”是專門針對新聞輿論工作者提出的在日漸復雜的傳媒、輿論格局下的四種要求,即增強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四力”要求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在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增強“四力”是新時代發展下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必然要求,“四力”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新聞從業者學習工作的始終,廣泛融入高校新聞人才教學培養過程中。
“四力”的四個部分在不同方向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要求,這四個方面相互區別,但也相互交織,相輔相成。所謂“腳力”,從哲學層面上說就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品質的強調,對于新聞工作者的要求側重于深入新聞現場,有了實地具體的走訪調查,有了對于具體可感的復雜現場的把握,才能有發言權。“眼力”是指一個新聞工作者能夠具有敏銳的觀察、洞察的能力。當下新聞工作者面對的是無限寬廣的真實與虛擬的世界,如何在繁復的現象中,發現最有價值、最體現時代呼喚的現象,如何在紛繁中剝離出關鍵的新聞線索、新聞點,這對于新聞工作者的“眼力”提出了高要求。所謂“腦力”指的是對各種事物、現象的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面對一件新聞,如何通過自身的冷靜思考,把握事件本質,正確判斷新聞的價值與正誤,深挖事件背后的意義和價值,全面深刻反映正確的新聞報道。“筆力”強調的是新聞工作者對于新聞事件寫作、表現的能力。任何新聞最終都需要以合適的形式呈現在人民大眾面前,新聞工作者如何將內心所想合理表達出來,如何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能夠接受也樂意接受的接地氣的新聞形式是對“筆力”的重要考驗。“四力”之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腳力”的培養是“眼力”“腦力”培養的現實基礎;“眼力”“腦力”的提升,也可以為“腳力”“筆力”的實現提供指導;“腦力”思考的結果,必將“筆力”創作的形式形成對象化的成果。
“腳力”強調新聞工作者要進入一線,深入群眾中去,把握新聞現場,具有很強的行動能力。如果以這種標準來審視當下的新聞傳播教育,會發現存在很多的問題。長期以來,高校的新聞傳播類教學都有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反映在高校新聞傳播類教師的招聘上,對學歷高度的強調普遍高于對教師具體實踐經驗、工作經驗的強調。偏重理論教學的教師隊伍,自然更加擅長理論的教學,而不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腳力”的培養。
針對高校新聞傳播方面理論與實踐教育比例的偏頗,以及教師隊伍的結構,高校應該首先嘗試對教師隊伍進行一定的調整。在新文科建設強調學科培養要與現實需求接軌的大背景下,招聘部分本身在各種新聞報社、出版社工作的具有充足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新聞工作者,從自身的切身體會出發,對于具體新聞采訪實踐方法、技巧的介紹,可以讓學生對“腳力”的具體實施有一個認識,來自于第一線寶貴的生動經驗,對于學生自主去踐行“腳力”具有指導作用。這種努力典型地體現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的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課程,課程邀請來自于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等國內一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他們多以親身經歷的事件為主體,展現出豐富的第一線工作經驗,具體展現了新聞工作者“腳力”的重要性,以及“腳力”實踐的方式、技巧等。除了以經驗豐富的新聞工作者充實教師隊伍外,也應該推動本身側重于理論建設的教師群體,積極參與新聞工作實踐,培養同時具有深厚理論素養與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同時,對學生教學體系進行調整,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新的教學管理模式,提高實踐成績在整個學生成績的占比。推動高校實訓基地的進一步建構,學校應該與地方各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為學生接觸真實的社會層面提供適合的平臺,參與到一線新聞工作實踐中,提升自身的“腳力”。
“眼力”強調新聞工作者的洞察力,如何善于在紛繁復雜的各種現象中把握具有新聞價值、體現時代規律的事件是關鍵。對于新聞價值進行發現、判斷的能力首先需要新聞工作者具有正確的政治意識,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對于各式事物進行價值判斷,抓住本質,發現問題。這就要求在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中,要增強學生的政治意識,新聞報道必須擁有正確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的立場對于新聞的發掘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對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必須貫徹在新聞傳播教學的各個階段和層面,這是根本性的要求。
在擺正新聞立場、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下進行新聞分析,如何能夠具備敏銳的新聞眼光,保持對新聞的悟性,必須建立在對大量新聞事實案例的分析、理解和體悟上,見多識廣,建立起自身對于新聞信息的分析綜合能力。在傳統教學中,因為素材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傳輸方面存在不便,學生難以全面、實時地對當下符合社會趨向的新聞案例進行把握,但這種情況在新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可以解決。在當今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與新聞傳播日趨結合的今天,以各類信息技術對海量的新聞事實進行核查與整合,可以分析當下如何從各種信息中發現新聞點,如何梳理出合理的新聞線索。將各類新聞事實方面的規律進行數據化、可視化,使得學生建立起對當下實時的各類新聞有整體把握,能夠與理論很好結合,擁有很好的“眼力”,面對各類新聞事實能夠辯證、全面地看,做到心中有數。
“腦力”強調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冷靜思考與深入分析的能力,對各式現象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四力”之間本身是相互聯系的整體,而“腦力”所強調的是思考能力的提升,必然與“腳力”所強調的實踐與敏銳的“眼力”相結合,在具體的工作中促進“腦力”的發展。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理論層次的修養在學生“腦力”的建設中尤為重要。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對事件深入思考的能力,要上升到哲學層面方有深度。學生要增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其中包括新聞傳播專業的各式理論,同時也要善于運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種種思想原則和方法來思考問題。在具體的學生實踐、理論教學中,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局面,以學生為主體,以案例和任務的形式去不斷引導學生對于新聞思維邏輯的把握,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應該引導學生形成身后的閱讀方面的興趣,積累自身的學識。“腦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同時也不是注重某一方面就能形成的。只有本身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以及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理論與實踐不斷雙向互動,才能最終促進學生“腦力”的提升。
“筆力”強調新聞工作者的寫作能力,但也不僅限于文字寫作能力,任何內容的新聞事件都需要合適的形式來表達。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要有深厚的“筆力”,能夠在各種情勢下創作出符合人民大眾欣賞的形式。一個人具有高超的文字功底,必然具有相當程度的文學修養,而文學修養的養成,是建立在大量的文學書籍閱讀理解基礎上。這就要求新聞傳播的培養過程中,無論是在學校的課程安排上,還是學生在課余時間的任務中,都應該為文學閱讀留下余地。除了強調閱讀,還需要增強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訓練,勤練手、多動筆,針對各式不同類別的新聞文章進行細化分類、專門訓練,提高學生處理各式文章的能力,做到言之有物,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對于當下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者來說,對于學生“筆力”的培養,如果僅僅限制于學生的文字寫作能力,那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下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正如新文科建設中對于當下各式新技術的強調,新聞傳播行業對于媒介的使用早已不局限于紙媒,更多展現出媒體融合的態勢,這就使得新聞創作的各種形式變得更加綜合與多樣,學生必須在掌握各式不同媒介的基礎上進行創作。長期以來,新聞教學的更新必須與新聞媒介形式相匹配,在當下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中,學生需要在掌握基礎新聞學科能力的基礎上,掌握數字媒體技術,可以運用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手段完成對于新聞作品的建構,使自身的“筆力”更加多元化,以適應當下的需要。高校在新聞傳播的課程建設中,要特別注意學科之間交叉相融的情況,構建跨學科的新課程,推動傳統的課程圖像化、可視化。學生通過掌握不同種類的技術手段,以不同的形式來完成對于新聞的創作,適應不同情況、群體的要求,最終形成自身扎實、豐富的“筆力”。
在當今風云激蕩的時代,催生高校在教學領域不斷發展以適應新的需要。高校通過教師隊伍更新,推動多學科融合發展,推動新技術在整個新聞人才培養中深度融入,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找尋一個互補循環的平衡點,提升新聞人才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成為新時期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以響應時代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