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白銀市第二中學(730900)何書明
在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 年度課題立項名單公示中,本課題“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與實踐研究”被確立為勞動教育專項課題。課題立項后,課題組召開了三次專題會議,對最初制訂的研究目標、計劃、步驟等內容進行進一步研討、剖析與改進,完善課題研究方案,并完成課題文獻綜述研究報告及課題相關理論的整理工作。目前,本課題的第一階段研究工作基本完成,現將階段研究成果予以陳述并分享。
針對勞動教育課程在普通高中大多淪為形式這一現狀,開展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針對勞動教育在中學被弱化的現狀進行調研分析,能夠探究在普通高中開發與實施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可能性。其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為指導,開展本課題研究,能夠促進普通高中勞動教育實施細則的制定,開發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內容,創新勞動教育開課模式。最后,開展對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課題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唯分數論”的不良現狀,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期厚植勞動情懷,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格和情操。
本課題主要有三個研究目標。第一,改變勞動教育觀念,使本校與實驗校的參研師生重新構建勞動教育觀,重視勞動教育的作用。第二,整合現有勞動教育理論知識,完成關于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理論體系的研究報告。第三,編寫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實踐操作指南,將其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教學實踐。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理論整理、課程觀研究、教學模式研究、存在問題研究、實踐路徑研究、實施過程以及課堂評價標準研究。
本課題圍繞“普通高中如何開發與實施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這一主題展開。研究對象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參與課題研究的實驗校全體師生;二是勞動教育基地學校,包括白銀市第二中學、白銀市第六中學、銀光中學的全體學生和大多數教師。
本課題致力于在普通高中開發與實施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并構建勞動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體系,對目前國內勞動教育研究相對缺失的理論部分進行整理和完善;在普通高中實施并檢驗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科學性,不斷改進不足,期望最終能形成較為科學的、具有實效性的普通高中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范式。
按照這樣的研究思路,本課題研究分為三個步驟:
1.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為核心,強化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本質追求
本課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和創造能力,倡導勞動教育實踐對學生的指導和引領,厚植學生的勞動情懷,促使學生形成終身熱愛勞動并能積極參與勞動創造的良好品質。
2.整理現階段國內勞動教育研究的理論成果
對現階段國內勞動教育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整合相關概念、內涵特征、實施程序、課程模式等內容,以形成準確表達。對現有的勞動教育理論進行提煉整合,構建多維度勞動教育理論體系。
3.編寫勞動教育校本教材
許多教師認為勞動教育沒有可以明確把握的目標,因而存在許多困惑,如勞動教育應該達到怎樣的效果,執教者要具備哪些專業素養,如何把握勞動教育課程的高度和維度,勞動教育的實施要求學生具備怎樣的實踐能力,評判勞動教育最終是否實現的標準是什么等。課題組要在實踐中創新,擬定普通高中實施勞動教育的標準,使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能在普通高中順利開設。課題組以編寫出一本高質量的普通高中勞動教育校本教材為目標,以期在當地普通高中得到推廣,助力更多學校開展勞動教育,促進教師更好地發展、學生更好地成長。
1.文獻分析法
課題組成員共同梳理現階段國內外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研究文獻,從理論上闡明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性質、目標與內容,厘清勞動教育在普通高中的開設方式與課程體系,分析勞動教育課程與學科課程之間的結構關系,為構建普通高中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做好理論準備。同時,搜集相關政策文件并進行全面分析,以此為參考,構建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
2.問卷調查法
根據理論模型設計調查問卷,對不同學校的勞動教育校本教材展開調查,運用excel2009 和SPSS25.0等軟件處理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運用平均值、標準差、百分比和方差等對數據進行分析。此外,結合實驗校的勞動教育教師和通用技術輔導員的訪談結果,對勞動教育校本教材的來源情況逐一調查,全面收集和整理當地勞動教育校本教材的使用現狀,分析存在其中的問題。
3.訪談法
首先,對進行問卷調查的實驗校校長、副校長、部分中層領導、勞動技術或綜合實踐科目的授課教師進行深度訪談,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當地勞動教育校本教材的使用現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其次,訪談部分教育專家、綜合實踐科目的高級教師和教育研究機構學者,走訪教育局主管教材發行部門的管理人員、實驗校教務主任,結合當地勞動教育校本教材實際使用情況,探討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實施策略。
4.比較研究法
通過對比國內外關于勞動教育校本教材的使用情況,對照本地勞動教育實際水平,基于本地勞動教育校本教材的使用現狀,為其他學校勞動教育校本教材的編寫提供借鑒。
1.收集資料,細致準備
利用多種現代化手段和路徑,包括雜志、報紙、專著、網絡等,收集勞動教育研究相關資料,整理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在新時代的不同實施方案,結合近年來勞動教育研究成果,對新時代普通高中如何實施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這一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讓廣大教師對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對于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足及時進行彌補,完善方案措施。
2.明確路徑,分段研究
課題組合理利用教研與課余時間,分階段推進課題研究工作,將課題的研究內容細化、類化,按時間段有計劃地推進,督促教師自覺參與課題研究。同時,做好對實驗校教師的教育科研方法培訓指導工作,推動課題的研究進程。
3.建立制度,高效激勵
為能夠按時、高質量地完成課題研究工作,取得對各校有價值的勞動教育研究成果并使其能推廣使用,課題組先后開展多項工作,建立健全課題研究管理制度,主要有: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各階段的分工管控機制;明確研究人員職責,形成規范的課題運行機制;定期召開課題工作會議,及時總結階段性研究成果;對研究效果進行調控和評價,解決階段性問題;交流成果、專題研討、推廣實踐應用機制;參研教師要及時總結、反思、分析,撰寫有一定學術價值的教育科研論文等。課題研究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能夠促進教師相互學習,有利于在課題組中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
本課題研究以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為教育實踐的主要內容,以在中學開展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實踐為切入點,以認知、實踐、創新為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主題,借鑒課題組積累的校本課程研究經驗,編寫我校勞動教育指導手冊。通過單獨開設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將勞動教育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環節之中,在形式上將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依托實踐基地、公益服務、創客活動等形式,形成新時代校內外整合式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研究新路徑。同時,對學生進行適用性問卷調查及半結構化的項目評價,以指導課題組對課題研究內容進行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實施框架設計如圖1。

圖1 普通高中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實施框架
本課題的研究成果計劃以研究報告、論文、校本教材和現場展示四種形式呈現。研究報告主要包括《勞動教育的文獻綜述、比較研究》《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實施程序》《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理念與內涵》等;論文主要有《勞動教育的定義、內涵、特征、構成要素》《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模式》《新時代勞動教育與課程建設》等;校本教材主要有《中學生勞動技術理論與實踐教程》《勞動教育的學生評價標準及解讀》等;現場展示主要為《勞動教育課堂實踐展示》。
1.學生成長
本課題旨在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鍛煉學生的勞動操作技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2.教師發展
本課題希望通過勞動教育研究的開展促進教師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使教師產生勞動教育積極性。由此,教師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操作能力均得到良好的發展。
3.課程擴容
本課題以開展勞動教育的實驗校的明顯特色為基礎,初步形成普通高中勞動教育校本教材,期望能立足校本教材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參與更多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4.創新育人
本課題致力于在國內勞動教育研究領域走創新之路,以打造適合本校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和實踐體系,引發同行對勞動教育的思考,推動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在普通高中的開展。
本課題致力于構建勞動教育理論體系,并將其落實到勞動教育實踐中,但如何把握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如何掌握好二者之間的尺度,是本課題研究的難點。
近年來,勞動教育相關的研究百花齊放,如何做好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與其他學校勞動教育校本教材之間的比較研究,并在借鑒的過程中堅持學校的特色,走出一條新路,是本課題的研究重點。
本課題研究工作量較大,課題項目計劃完成時間有限,形成了長期與短期的矛盾。課題組要在兩年的時間內,力爭通過鑒定,在省教科院的支持下形成社會效應,并將這一理念輻射到其他學校,推動其進行勞動教育的相關研究,最終使勞動教育成為一門適合本地區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
勞動教育校本課程作為重要的德育課程,將其納入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體系是可貴的探索。在中學階段開發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對增強勞動情懷和勞動觀念、端正勞動態度、形成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的意識、提升基礎勞動技能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課題研究過程同時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與鍛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過程,通過勞動教育可傳承中華民族熱愛勞動、勤勞勇敢之美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新時代培養創新型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