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閃閃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這一戰略舉措影響甚至決定接班人問題,以及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教育部2020)。課程思政的開展迫在眉睫,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不僅是思政教師的任務,其他課程教師也責無旁貸。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及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轉引自張爍,2016)。這就要求高校其他科目專業課教師深入挖掘課程中含有的思政元素,利用課堂主陣地,在講授好課程內容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英語專業的特殊性在于教師使用的材料大多來自源語言國家,題材廣泛,涉及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體育諸多領域。閱讀材料中不可避免地涵蓋西方的思想和價值觀,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如果教師不及時進行引導并植入思政元素,就會導致學生文化自信的缺失。此外,大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價值觀尚未完全建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容易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而崇洋媚外。因此,教師應承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目的、有效地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學科理論知識和人文素養教育融合起來(梁暹 2018)。在大學英語閱讀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使其真正成為我國新時代所需要的英語專業人才。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閱讀在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中占據重要地位。教師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如skimming、scanning、drawing inference等,培養他們總結歸納、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其閱讀能力。閱讀作為學習英語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夠促進學生對西方國家語言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在英語環境下,學生需要接觸大量的文本。只有廣泛接觸英語文本,才能在深度和廣度上提高語言技能。英語閱讀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他們的語言技能,還能讓他們了解西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根據《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對閱讀板塊的選材要求:(1)題材廣泛,包括社會、科技、文化、學習、常識、人物傳記等。(2)體裁多樣,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廣告、說明書、圖表等。(3)閱讀材料的語言難度中等。英語專業四級考試針對大學二年級學生,所在學校主要使用王守仁、姚媛編寫的《泛讀教程3》和《泛讀教程4》。教材編寫特點均為單元主題形式,文章素材廣泛,題材多樣,涉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文體,內容豐富,有助于學生實現深度和廣度閱讀。
大學生思維活躍,樂意接受新鮮事物,信息獲取能力強,現代媒體技術使用嫻熟,能隨時接收媒體信息,且主體意識強烈,對未來有明確的規劃,但喜新厭舊。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創新和改變教學方法。通過對3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65%的學生期待通過閱讀課程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認為閱讀是一種最直觀的接受新事物的方式,而且能鍛煉思辨能力。
大學英語教師并非具有思政專業背景,對于課程思政有畏難情緒。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認為閱讀課應教會學生閱讀技巧,提高其做題的正確率,讓其掌握相應的語言知識,而對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有一定的認知障礙。一方面,教師認為融入思政內容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計劃,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政教學;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找不到切入點,融入方式生硬,不能被學生接受,達不到預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思政內容后需要重新規劃教學方案。教師在備課時應對教材內容爛熟于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自豪感、愛國精神、奮斗精神、創新精神、大國工匠精神、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等。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思政內容。同時,教師在融入思政內容時不能生硬地說教,避免思政內容和教學內容脫節,而應采用多種方式,如背景導入、案例分析、討論等。理想的課程思政方式是使學生覺察不到思政元素的存在,卻被教學內容深深影響,且能實現預期效果。大學英語閱讀課程思政實施途徑見下圖:

課程思政實施途徑流程圖
下面以王守仁和姚媛編著的《泛讀教程3》為例加以說明。該教材主題豐富,為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提供了廣闊的的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恰當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下面通過兩個例子具體闡述課程思政的融入過程:
案例一:第三冊第四單元History
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挖掘思政元素。教師應以學生關注的、新鮮的案例激活課堂,增強課程思政教學的現實性和針對性(李梅蘭 2019)。第四單元的主題為History,文章中涉及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Text 1中講到三種不同的看待歷史的方式:第一種認為歷史在不斷進步,未來會越來越好;第二種認為歷史在倒退;第三種認為歷史發展過程中進步和倒退交替進行。通過學習三種不同的歷史觀點,引發學生思考如何看待我國歷史,從我國歷史中能夠學到什么。課程目標除語言能力目標(如通過上下文猜詞義,掌握Text 1中的生詞、長難句等)外,補充思政目標(了解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看待歷史的不同方式;明白學習歷史的意義;大學生應如何通過學習中國偉大復興的歷史過程,實現“中國夢”)。
課堂組織:(1)引入: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每次課都讓他們分享熱點新聞。本堂課結合電影《長津湖》導入。電影《長津湖》以長津湖戰役為背景,講述抗美援朝志愿軍連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守陣地,奮勇殺敵,為長津湖戰役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感人故事。(2)小組討論:讓學生進行5分鐘討論:為什么要學習歷史?縱觀人類歷史,你認為世界是如何發展的?第一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白學習歷史的意義,第二個問題與Text 1內容密切相關,提到看待歷史三種不同的觀點。(3)總結、分析答案:總結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時,教師引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學生要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用專業知識宣傳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這樣不僅引出本單元主題,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課后鞏固:在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并對文章內容進行辯證性思考后,教師布置小組作業:把班級分為4個小組,每個小組準備“5分鐘分享”——選擇一個對我國歷史有較大影響的人,并分析他對歷史的影響。
案例二:《泛讀教程3》第六單元Space
結合時事,通過思政融入,為學生尋找人生榜樣。教學活動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發生在具體社會中,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受到社會的影響。教師應利用這一點,把社會環境、思想意識、重大事件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活動。第六單元主題為Space。Text 1講述人類探索太空的過程。教學目標如下:語言目標:掌握與太空有關的專業詞匯,分析3個長難句,提高快速定位的能力;思政目標:通過分析人類探索太空過程,了解人類在太空探索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及我國進行太空探索的過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課堂組織:第一,引入部分融入思政內容。播放航天員王亞平兩次太空授課的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內容分為2013年6月20日為中小學生講解微重力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其對質量、重力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2021年的“天宮課堂”第一課。結合王亞平的成長經歷與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讓學生體會“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貢獻和努力”。第二,介紹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拓展世界各國發射衛星的意義,介紹我國太空探索的過程,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課后鞏固:教師在課堂主要講授閱讀技巧。學生要想提高閱讀水平,需要課后大量閱讀,提升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教師可通過課外閱讀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閱讀英文經典文學作品和英文主流媒體文章外,教師還可以指定國內主流媒體的英文版文章,讓學生了解國情,關注國內時事,真正做到融通中外。
教學評價:對課程思政部分評價主要采取形成性評價,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到潤物細無聲地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把中華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通過教學實踐,分析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通過舉例說明大學英語閱讀課程思政的實施方式,具體、形象地展現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閱讀課的途徑。教師應熟知教材內容,找準切入點,結合教材內容適時融入思政元素,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實現課堂上不僅教授語言知識,還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使其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信念,培養其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