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亦凡
幼兒園開展美術教育能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根據筆者的調查,目前部分幼兒園開設的美術教育課程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課程教學缺乏科學性。教師需要用科學的方法開展美術教育,提升幼兒的藝術素養。
本文從部分幼兒園的美術課程現狀著手,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以充分挖掘美術教育自身蘊含的豐富內核,促進幼兒美術課程科學高效開展。
下文為筆者記錄的一段幼兒園美術課堂實錄。
課堂上,教師先讓幼兒看一些圖片,并提問:“大家都看到了什么呀?”幼兒A說:“我看到了房子和大樹。”幼兒B說:“我看到有爸爸和媽媽。”幼兒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看到的內容。還有幼兒持不同的意見,“才不是爸爸媽媽,是哥哥和姐姐!”幼兒C說道。幼兒回答完之后,教師繼續按教案的流程進行教學:“大家能夠在紙上畫出‘家’的樣子嗎?先看看老師的示范哦。”接著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作畫,先畫出一個正方形,并說:“房屋的主體是一個正方形,接下來我們加上屋頂。”教師畫出一個三角形作為屋頂。“家里住著爸爸、媽媽和寶寶。”伴隨著講解,教師又在黑板上畫出三個人物。畫完后,教師給幼兒布置任務:“大家能不能也在紙上畫一畫自己心目中的家呢?”然后幼兒開始自己繪畫。
在畫畫的過程中,大部分幼兒經常抬頭看教師黑板上的畫,涂色也與教師示范時用的顏色相近。教師在課堂內巡視,期間有幼兒四處跑動,拿其他幼兒的圖畫紙。十五分鐘后,教師讓幼兒停止作畫,并讓小組長收齊后交上來。最后,教師簡要點評了幼兒的畫作,并鼓勵他們再接再厲。
從上述幼兒的回答可以看出,每名幼兒的關注點都不盡相同。但教師并沒有對幼兒的討論做出反饋,而是接著按照教案上預設的環節進行教學。而且大多數幼兒是模仿教師提供的范本進行作畫的,這導致幼兒的美術作品千篇一律。

繪畫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活動,教師應引導幼兒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問:“大家眼中的家是什么樣子的?有誰愿意主動說一說?”教師要引導幼兒進行思考。此外,幼兒對圖形具備一定的敏感性,能夠將圖形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旋轉、排列等。教師應抓住幼兒的這一特點,向幼兒展示多種“家”的圖形組合。教師還可以給幼兒提供不同形狀的圖形卡片,鼓勵幼兒組建出自己心目中“家”的樣子,并據此自由創作。
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培養幼兒的繪畫能力,而是要綜合培養其審美能力。實錄中,教師在幼兒作畫時進行巡視,保證了幼兒正常作畫的秩序,卻沒有對每一名幼兒做出針對性的指導。在課堂評價環節,教師也沒有在繪畫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教師應多關注幼兒的畫作,并與幼兒互動。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幼兒:“你畫的天空是粉紅色的,真美!為什么要涂成這個顏色呢?”隨后,教師可能得知幼兒畫的是傍晚的晚霞。教師還可以問:“傍晚看到的湖水是什么顏色呢?”這類提問可以進一步引導幼兒完善畫作。此外,教師還需充實評價環節。幼兒作畫結束后,教師要鼓勵幼兒闡述自己的畫作,并引導其他幼兒進行評價,如“老師覺得圓形的屋頂太有創意了,能夠讓雨水都流下來,你們覺得還有哪里畫得特別有趣呢?”教師要設計幼兒互評的環節來鍛煉幼兒的鑒賞能力,構建出完整的課堂評價體系。
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幼兒美術教育就是教幼兒畫畫,課程結束后讓幼兒畫出一幅作品就達到了美術教育的目的,實錄中的美術教師同樣持有這種觀念。但美術教育除繪畫外,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以實錄中以“家”為主題的美術創作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讓幼兒將不同形狀或顏色的圖形卡片通過裁剪、旋轉、折疊的方式固定在另一張紙上,以此進行藝術創造。幼兒還可以用超輕粘土進行制作,將二維平面的“家”轉換為三維立體的“家”,同時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
除課堂教學外,以“家”為主題的美術創作活動還可延伸至家園共育領域。幼兒將畫作拿回家中,詢問父母他們眼中的“家”是什么樣子的,并讓他們在畫紙上增添自己的創作,之后引導幼兒在課堂上分享家庭成員共同創造的“家”。教師還可以將本次活動延伸為主題活動,讓父母和幼兒共同完成關于“家”的繪本制作,繪本中可以介紹家庭成員、家居陳設等。
從上述幼兒美術課程的現狀來看,其中存在著諸多待改進之處,究其原因是教師沒有掌握美術教育的科學內核。筆者將從幼兒美術活動中的圖形、關系和色彩三個方面闡述其科學內核。
1.圖形的選擇與組合。幼兒對圖形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他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旋轉或排列圖形。教師要鼓勵幼兒發揮創意拼接圖形,并對他們的作品給予肯定,以激發他們對圖形變化的興趣。教師可以將波普藝術融入幼兒的美術課程,即讓幼兒用身邊的一些事物,如海報、碎紙、包裝紙等進行拼貼、整合,創造新的圖形,從中感知拼接圖形的藝術魅力。
2.圖形的邊界線。邊界線是圖形之間相互區別的界線。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光影線條之間的變化。
1.水平與垂直關系的處理。在幼兒繪畫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提到一個名詞“生命線”,所謂一幅畫的生命線就是貫穿整幅畫面的水平或垂直的線,它能夠將畫面延伸出去,而不僅局限于畫幅尺寸的方寸之間。在幼兒處理水平與垂直關系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繪制畫作的“生命線”,它可以是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河,也可以是一片一望無垠的草原。畫出“生命線”后,幼兒便能將房子平平地坐落在草原上,岸邊的楊柳也能與水面呈垂直的狀態,這有利于幫助幼兒處理畫面上水平與垂直的關系。
2.事物之間關系的處理。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積極觀察并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的作品,并做出一定的反饋,如“這些樹枝擋到后面的小朋友啦,有什么辦法讓樹枝既在前面又不遮擋后面嗎”“你看窗外正在玩耍的小伙伴,近處的看得很清楚,遠一點的只有小貓那么大”。幼兒通過親身觀察和感受,體悟事物之間的關系,并呈現到畫作中。
多數幼兒偏愛靚麗的暖色,對灰調的冷色并不敏感,所以幼兒的畫作上經常出現大色塊的事物。教師可以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來鍛煉幼兒的色感。比如,名作賞析就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式。以欣賞莫奈的《谷堆》為例,光影與顏色的變化能夠對幼兒感知色彩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此外,幼兒園教室內的環境創設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幼兒對色彩的感知。
綜上所述,幼兒美術教育的過程整體上呈階段性,幼兒的發展特征和速度雖不同,但仍有規律可循。故而對于教師而言,在美術教育中不應去教幼兒具體怎么畫,而是應該用適當的方式鼓勵幼兒表現自我,用自己的感知來創造美,從而真正地讓科學之花盛開綻放在幼兒園的美術教育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