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四川旅游學院)
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是當前國際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改革中最為明顯的趨勢[1],引領創新創業教育深化改革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攻堅點,怎樣面向全體、結合專業,促推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和難點。不少高校也開展專創融合課程建設,但是如何建設,如何評價成為了盲點。
本文結合四川旅游學院的實踐經驗,分析“專創融合”的必要性、理論基礎、并給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舉措建議。
專業教育指培養學生將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能力教育,而大學的專業教育是工業時代“單一性、推廣性高、批量生產”等教育特征在教育領域的綜合體現。在VUCA的時代里,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動力轉化為機會-資源一體化的整合體[3]。《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提升高素質人才培養能力與創新實踐能力,引導高校精準定位、個性化發展。鼓勵創新人才差異化培養,優化人才結構,引領探索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深度融合的網絡化、開放式協同創新聯盟。高校是知識、技術創新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科技知識兼備之人才的重要任務。
大學教育是以講授專業知識和磨練專業技能為目標,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具備扎實學術知識、突出動手操作能力、熟練利用掌握知識與技能改變世界,在社會服務中實現自身價值,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4]因此,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及訓練在專業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高校各專業皆把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創新思維寫進人才培養目標中,四川旅游學院也確立了 “重點培養上手快、基礎牢、后勁足、創新強的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定位。
“ 三 螺 旋 ”(triple helix)概念起源于生物學領域,指基因、組織、環境之間的因果辯證關系。1995年,美國社會學家亨利·埃茨科威(Henry Etzkowitz)和羅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首次用“三螺旋”模型解釋大學——企業——政府之間的關系。[5]三螺旋理論強調的是政府、企業、高校三者之間的合作,三方相互作用,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推動力,共同促進創新與發展[6]。
在三螺旋理論框架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由大學、企業和政府形成三股發展動能:一是由高校和其他知識機構形成學術聯盟;二是由企業和投資要素形成的生產端;三是由地方政府及其下屬機構組成的行政鏈。雙創教育三螺旋動力主體及其流動要素如圖1所示。

圖1 創新創業教育三螺旋理論
三個動力主體扮演不同的動力角色:大學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主體,是學習新知識的源頭、創新的原發地;企業是重要的交換基地,鏈接人才、要素和技術轉移基地,是實踐交換平臺;政府提供政策引導和支持監督,為創新交換提供保障。三個創新主體保持各自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優化知識生產與轉化的創新環境。
杜威所提出的經驗性學習理論,將經驗的發展和改造作為教育的基礎。“做中學”即“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面臨某種實際的疑難情境,通過思維分析、探討問題,提出各種可能性的解決方案,運用經驗對各種假設進行推敲,用實際行動進行印證。[7]這種探索性學習方法不僅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也能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中所隱含的各種關系,學會對問題情境深層次的理解。將這種學習理論應用于專業課程學習中,體現了課程的創新性、創造性、實踐性,符合“專創融合”課程的特點。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的有機結合,以產品研發到運作的生命周期為載體,實踐與理論課程有機統一的學習工程[8],將教學內容以問題和項目形式呈現,然后將創新方法通過解決問題和動手實踐的方式呈現給學生。CDIO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兩大核心,一是以項目為核心的教育和學習,二是強調創新實踐與學習結合的知識應用和能力培養[9]。
講完課文后,讓學生自己看書,這樣簡單的組織課堂活動,能有什么效果?我應該如何指導他們的閱讀?達到什么效果?怎么檢查?怎么提問?問什么內容? (2010年4月13日)
四川旅游學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提出雙創課程群(見表1),學生須在課程群中修夠8個學分(128學時)方能畢業,由創新創業通識類課程6學分,“專創融合”類課程2學分構成。

表1 四川旅游學院“雙創”課程群
其中“專創融合”類課程基于學科專業背景,產學研結合開發、開設具有行業特點的創新創業教育類學科專業課程(含實踐課程),如就業課程培養與創新創業融合的專業課程、創新性學科前沿課程、研究方法課程和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提升課程、雙創實踐活動課程等,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育。川旅通過開設新課程或改造舊課程兩種方式進行融合,新課與舊課有機銜接。
教師是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最為能動的要素,無論通識課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都應該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特別是專業課教師。深化課程“專創融合”的另一著力點是要求每位教師具有扎實專業課程理論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能力。
以經驗性學習理論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為理論基礎,四川旅游學院積極開辦“專創融合”培訓,提倡專業教師成為創新創業的教育者,提升專業教師“專創融合”的教學水平。通過培訓,專業課教師樹立了“專創融合”意識,并用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方法改造原有的專業課,通過向專業課內部結構的滲透來實現融合。
四川旅游學院在全校內進行“專創融合”示范課程建設,通過立項教改課題的方式,進行全校基于課程的“專創融合”建設試點,對立項課題給予資金支持,“專創融合”示范課程包括了線上課程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課程。通過建設優質課程,樹立典型,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學校情況的個性化建設路徑,并逐步構建省級——校級——院級三個梯度的“專創融合”示范課程。
“專創融合”示范課程設計遵從五步教學法,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持續產生創意,課堂管理成為創新研究的過程管理。五步教學法具體而言:第一步構建情境,設置情境與問題,這些情境與問題來自行業、來自現實問題;第二步開展協作探討,引入專業、行業雙導師,課中學習與課外調研相結合,小組交流、研討深化,第三步引導知識建構,并提出新問題,第四步應用檢驗,檢驗知識轉化能力,以問題導向與項目導向相結合,第五步組織反思,推動知識的內化,在反思的過程注重與就業、專業、生活、創新相關聯。
“專創融合”廣義上指專業教育中以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為目的的各類教學性活動,包括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專業實踐、實習、畢業設計;學科競賽、創新競賽、產教融合;國創項目、各級互聯網+大賽等;開創實驗室,增加自主實驗環節;以及參加老師的課題等。
四川旅游學院單獨設置了課外創新實踐模塊,鼓勵學生開展教學計劃外的科學研究、發明創造、學科競賽、素質拓展、創新創業等活動。學校規定學生在校期間,至少需課外創新實踐學分4分,方能達到畢業要求。
提升創新能力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基礎。基于三螺旋理論,四川旅游學院實施了“川旅融同11123計劃”,即每個專業至少與1個地方政府建立合作關系;至少與1家行業協會建立伙伴關系,至少與1個科研院所開展合作關系,至少與國內外兩類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平臺(非應用型知名本科、應用型本科兩類院校),至少與國內外3類企業合作(國內外行業高端企業、“西三角”地區企業、校友企業)。提升我校辦學質量穩中求進,發揮產學融合、提高學校產教融合能力,構建區域性眾創平臺,提升學校創新創業轉化力。
四川旅游學院目前已整合110家單位優質教育資源,構建全方位多元化協同育人機制,使實踐和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挖掘個人發展潛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素養、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夯實學校辦學基礎、優化專業教學環境、提升教學條件、提高教師執教水平。
《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充分挖掘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這說明專業課程中涵蓋大量的創新創業資源,這些資源可以被挖掘利用。專業課程中的創新資源是“專創融合”的發展窗口,這些資源不僅為教學提供素材,同時也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動力。
具體而言,可以挖掘專業中的開拓者、創新者,從其事跡中挖掘案例和創新精神,如著名科學家、發明家的創新過程和創新;剖析創新經典案例,提煉創新規律和特點,特別是對不同專業領域的一些重大顛覆性創新過程及創意的挖掘。
這些資源要按照創新思維和方法為線索進行加工,經過加工后表現形式可以是專業創新創業案例分析集,專業創新者創新成果和創新方法分析等書籍或視頻資料,共享案例網站等。專業創新資源在融入的時候可以作為一個案例,作為一個章節融入,作為一個方法,作為研究課題融入,作為挑戰性問題引入等。
應用型高校應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專業人才為目標,解放思想,破除傳統教學思想禁錮,發揮開拓性、多元化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的融入即改變傳統的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專業教學模式,掀起專業課程教學的課堂革命,重應用、重創業能力,打造以訓練專業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新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等多是利用基于問題的學習(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或基于項目的 學 習(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任務的學習,探究式教學法,引導式教學法,發現式教學法,基于小組學習,工作坊,“做中學”,DIY(Do It Yourself),五步教學法等方式。這些注重創新、實踐的教學方式應該被專業課教學所廣泛借鑒。
各高校都應該形成學校“專創融合”的標準,建立組織、管理的制度,完善激勵政策機制體制,然后推廣、覆蓋到全校各學科專業,實現“專創融合”的建設目標。
“專創融合”生態建設即形成全員融合的氛圍。每一位教師都有 “對終端產品負責”的意識,在教育的各個環節配合默契,做到“化合”,而不僅僅是獨立的“相加”。這包括發揮專業教師的作用、發揮大學輔導員的作用、發揮專業實驗室的作用、發揮學校各管理機構的作用。
創新能力培養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是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目標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但各高校、專業教師面臨融合方法問題,很多教師專業較強,對創新創業掌握不足。專創融合建設作為一個教學改革抓手,作為“金課”建設的有力手段,其本身也是一個逐步探索、完善、普及的過程。
由于各高校開設專業種類繁多、專業特征差異明顯,不同專業特點表現不同,專業融合不存在統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