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玲,劉子棋,周紅光,2*,李文婷,周洪立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人們對醫療資源的需求也不斷增高,醫患關系越發緊張,暴力傷醫事件層出不窮[1-2]。Sang T Q等[3]的調查顯示,只有11.04%的醫務人員以及14.89%的普通群眾認為當前醫患關系是和諧的。由此可見,醫務人員和普通群眾對于當前醫患關系的看法相似,即對當前醫患關系的滿意度并不高。而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囊括了經濟、文化、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更直接地體現在就醫與診療過程中,故醫患溝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醫患溝通是指在醫療衛生和保健工作中,醫患雙方圍繞診療服務、健康及心理和社會等相關因素,以患者為中心、以醫方為主導,將醫學與人文結合,通過醫患雙方各自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徑交流,從而使醫患雙方達成共識并建立信任合作關系,指引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以達到維護健康、促進醫學發展的目的[4]。當代大學生對醫患溝通的了解、認知和重視,是未來社會醫患關系更加和諧的保證。本文通過調查當代大學生對醫患溝通現狀的了解與認知情況,以期提高高校醫患溝通教育水平,為提高醫學生和非醫學相關專業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奠定基礎。
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為在校大學生,涉及國內多所院校如南京中醫藥大學、蘇州大學等,其中學歷為專科到博士不等,專業涵蓋醫學及相關專業和非醫學相關專業。
為調查當代大學生對醫患關系、醫患溝通的認知與現狀評價等情況,本次調查采取網絡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預先對問卷進行編制。問卷主要圍繞當代大學生對醫患關系的認知與現狀評價、醫患溝通的現狀評價、醫患溝通的認知程度和醫患溝通的受教育情況4個方面進行,共涉及問題22項,其中基本問題4項。
主要使用的錄入軟件為Excel,統計學分析軟件為SAS 9.2,涉及的統計學方法主要有百分比分析、正態分布檢驗、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等。
本次研究一共收到304份有效問卷。在整體樣本中,受調查者主要為女性(75.33%),其中年齡在20~25歲之間的人群比例較大(61.51%)。同時大部分受調查者為本科學歷(88.16%)。從受調查者的專業情況來看,醫學及相關專業人群的比例基本上為非醫學相關專業人群的2倍,具體見表1。

表1 304名大學生的一般資料
2.2.1 醫患關系的認知差異 由于醫學生與非醫學生針對醫患關系接受的教育不同,因此對于醫患關系的認知程度可能存在差異。在受調查者中,79.93%認為醫患關系指全體醫院工作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關系。不同專業學生醫患關系認知差異見表2。

表2 不同專業學生醫患關系認知差異(%)
首先設兩種專業為兩個自變量,對兩組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選擇的檢驗方法為Kolmogorov-Smirnov檢驗法,設原假設為變量服從正態分布,若P<0.05,則拒絕原假設,說明變量不服從正態分布,反之則接受原假設。得到的P值情況見表3。

表3 不同專業醫患關系認知水平的正態分布檢驗
由表3可知,兩個變量的正態檢驗P>0.05,說明接受原假設,數據服從正態分布,可使用t檢驗法檢驗不同專業醫患關系的認知是否存在差異性。結果發現,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對醫患關系的認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22 3>0.05),基本上都能正確認知醫患關系的含意。
2.2.2 醫患關系現狀與影響因素 在304名受調查者中,共有153名大學生(50.33%)認為當前的醫患關系較緊張,141名大學生(46.38%)認為醫患關系一般,僅有10名大學生(3.29%)認為醫患關系和諧。本次調查將醫患關系的影響因素主要歸為醫患溝通、社會輿論、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經濟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由調查結果可知,認為醫患溝通對醫患關系有影響的人數所占比重最大(95.39%),其次是社會輿論(81.91%)、經濟因素(67.43%)和政策制度(63.49%),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為還存在其他因素如患者素養、醫生自我行為與修養等。由此可見,醫患溝通與醫患關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此外,對于醫患關系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就媒體層面具體展開調查。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媒體對醫生形象的塑造也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94.40%的受調查者同意媒體影響醫生形象的塑造,認為媒體產生積極影響的人數(51.64%)與消極影響的人數(42.76%)相當。以2021年的抗疫阻擊戰為例,在認為媒體對醫生產生消極影響的人群中,通過本次的報道,79.23%的人對醫生的印象有所改觀。
2.3.1 醫患溝通的現狀評價 將醫患溝通情況的好壞分為5個等級,分別是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和很差。大部分大學生(58.55%)認為目前的醫患溝通情況一般,分別有21.38%和17.11%的大學生認為目前的醫患溝通較好或較差,僅有極少部分的大學生選擇很好或很差。為了研究不同學歷、性別、年齡、專業學生評價結果的差異性,同樣先使用正態分布檢驗的方法對各組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從而選擇相應的差異性檢驗方法。不同學歷、性別、年齡、專業學生的醫患溝通評價情況見表4。

表4 不同學歷、性別、年齡、專業學生的醫患溝通評價情況(%)
首先對不同學歷對于醫患溝通情況的評價進行正態性檢驗,由檢驗結果可知,專科、本科、碩士3組數據P值均大于0.05,數據服從正態分布;而博士組的數據P值小于0.05,認為其不服從正態分布。因此使用H檢驗法探究學歷對醫患溝通評價結果有無影響,結果發現,不同學歷學生對醫患溝通的評價情況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 8<0.05),即學歷對于醫患溝通情況的評價結果有影響。
同樣使用正態分布檢驗,對不同性別、年齡、專業學生對于醫患溝通情況的評價進行正態性檢驗(均得到P=0.072 3>0.05),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對性別相關數據使用t檢驗(P=0.087 6>0.05),年齡相關數據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101 2>0.05),專業相關數據同樣使用 t檢驗(P=0.065 8>0.05),認為性別、年齡、專業對醫患溝通情況的評價結果沒有影響。
2.3.2 影響醫患溝通的因素 為了分析影響醫患溝通的主要因素,本次調查首先從醫生層面和患者層面著手。調查顯示,30.92%的受調查者認為影響醫患溝通最主要的因素是醫生層面,69.08%的受調查者認為是患者層面。在醫學及相關專業的受調查者中,認為患者層面占主導因素的共占73.74%,在非醫學相關專業中也達到了60.38%。
用上述類似方法先對醫生層面與患者層面兩組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經檢驗可知,數據均服從正態分布(P=0.342 7>0.05);接著使用t檢驗法檢驗兩組之間在醫患溝通情況的主要影響因素的觀點方面是否存在差異性,結果顯示,不管是醫學生還是非醫學生,都一致認為醫患溝通情況好壞主要取決于患者方面(P=0.125 4>0.05)。在可能影響醫患溝通的因素中,在醫生層面主要有醫生不認真傾聽患者訴求,醫生幾乎不與患者進行言語或肢體、眼神交流,醫生專業本領不過硬等;在患者層面主要有患者盲目相信百度百科而質疑醫生,患者患病后的特殊心理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患者家屬不了解事情真相而因患者情況產生沖動、認為醫院賺錢大于醫治等。受調查者對各種因素的贊成情況見圖1。

圖1 受調查者對醫患溝通影響因素的贊成情況
2.4.1 對醫患溝通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 調查顯示,304名大學生當中有143人(47.04%)對醫患溝通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一般,有104人(34.21%)對醫患溝通相關知識比較了解或非常了解,可見超過80%的受調查者對醫患溝通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2.4.2 不同一般資料學生了解醫患溝通程度的差異 主要討論不同學歷、性別、年齡、專業學生對醫患溝通的了解程度,將了解程度劃分為非常了解、比較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和幾乎沒有5個等級,相關數據情況見表5。

表5 不同學歷、性別、年齡、專業學生了解醫患溝通程度的差異(%)
使用前述類似方法,先對各組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僅有博士學歷的數據不服從正態分布。因此采取H檢驗法探究學歷對學生了解醫患溝通程度有無影響,結果顯示,認為學歷對于學生醫患溝通的了解程度沒有影響(P=0.093 2>0.05)。使用t檢驗,研究性別、專業各組數據間的差異性,結果顯示,性別、專業對學生醫患溝通了解程度無影響(P=0.159 6>0.05)。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探究年齡間相關數據的差異性,結果顯示,年齡對學生醫患溝通的了解程度無影響(P=0.084 5>0.05)。
2.5.1 不同專業的教育情況 在受調查的大學生中,51.32%所在學校開設過醫患溝通相關課程或培訓。在開設課程的學生中,醫學及相關專業學生占比84.62%,非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占比15.38%。
2.5.2 醫患溝通教育的意義 在參加過醫患溝通相關課程或培訓的大學生中,共有86.53%認為該課程對自身有所幫助或者幫助較大。
研究顯示,50.33%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下醫患關系較緊張。而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涉及社會輿論、政策制度、法律法規、醫患溝通等諸多方面,其中社會輿論[5-6]對于醫患關系的影響不容小覷。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數以萬計的醫務工作者勇往直前,馳援武漢,奔赴抗疫的第一線,大量關于“最美逆行者”的報道影響著部分人對醫生的看法。此次調查中原本對醫生持消極看法的受調查者中79.23%的人因為媒體報道對醫生形象有所改觀。但在影響醫患關系的諸多因素中,醫患溝通占比最大(95.39%)。但令人遺憾的是,當下醫患溝通的情況仍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58.55%的受調查者認為當前醫患溝通情況一般。而受調查者對于醫患溝通的認知和接受醫患溝通教育的水平參差不齊。
3.1.1 當代大學生對醫患溝通兩大群體的概念認知不全面 醫患溝通的認知水平基于醫方與患方兩大群體,對于兩大群體的準確認知能大大促進醫患溝通效率。據統計,超過80%的受調查者自認為對醫患溝通相關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對醫患關系定義的理解而言,79.93%的受調查者認為“醫患關系指全體醫院工作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關系”[7]。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對醫患關系的定義有著準確而清晰的認知,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醫患關系存在較為偏頗的理解。
3.1.2 當代大學生多數認為影響醫患溝通的主要層面在患方筆者對于醫患溝通影響因素的調查是從醫方與患方兩大群體出發的,本次調查發現,影響醫患溝通的因素在醫生層面中主要有醫生不認真傾聽患者訴求,醫生幾乎不與患者進行言語或肢體、眼神交流,醫生專業本領不過硬;在患者層面主要有患者盲目相信百度百科而質疑醫生、患者患病后的特殊心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患者家屬不了解事情真相而因患者情況產生沖動、認為醫院賺錢大于醫治等。但無論是醫學生還是非醫學生都有超過半數認為影響醫患溝通的層面主要在患方。可見,對于患方的醫患溝通教育更應得到社會的重視。
3.2.1 醫患溝通教育在非醫學相關專業學生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普及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醫學生醫患溝通的重視,醫患溝通已經成為醫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郭天灝等[8]的研究顯示,雖然當下醫學生醫患溝通教育仍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但其或多或少接受過相關教育。而對于非醫學生即未來社會的患方人群而言,醫患溝通教育甚至沒有得到全面普及。調查顯示,在接受過醫患溝通教育課程的學生中,醫學及相關專業學生占比84.62%,非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僅占15.38%,非醫學生的醫患溝通教育不容樂觀。
3.2.2 高校應當重視醫患溝通教育在非醫學相關專業學生中的普及 在參加醫患溝通相關課程的學生中,有86.53%認為該課程對自身有所幫助或者幫助較大,可見醫患溝通教育確有其效。令人惋惜的是,作為未來患方的主要人群,非醫學生接受醫患溝通教育的情況不容樂觀。故而在高校開設醫患溝通課程不應局限于醫學生,非醫學生也應接受醫患溝通教育,學習如何成為一名“聰明”的患者,減少與醫生交流的磨合與阻礙,醫學生更應學習醫患溝通相關知識,努力成為一名被患者信賴的好醫生[9]。
總之,目前關于醫患溝通的調查多數局限于醫院,以醫務人員、患者及其家屬的觀點為主。本次調查主要以當代大學生視角為切入點,設計線上調查問卷,切實調查當代大學生(包括醫學生和非醫學生)對醫患關系和醫患溝通的了解與認知。樣本量雖符合統計學標準,但由于調查的時間、地點、規模,導致數量偏少,可能不能代表整體。此外,受被調查者心情、填寫時間不一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問卷答案質量可能存在偏差。在此希望通過更多、更大規模的關于醫患溝通的調查,從而進行更深的數據挖掘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