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佳 張盼文 張海豐 吳云飛 曲榮軍
我國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國在和平的環境下取得了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同時伴隨著人工智能化的巨大進步。每年上千萬的就業需求成了科技進步衍生的另外一個社會關注的焦點,那就是曾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情況下如何使就業轉型,讓上千萬應屆畢業生實現就業,又能有效推動經濟進步和發展,這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思考的層面。2014年6月,在中央財經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對中國發展重要意義,這是國家領導人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了實施該戰略的重點和方向,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全世界從中國領導人的口號中聽到了中國發展的又一巨大的思想指引和戰略舉措。尤其是在高校創新創業成了管理者和師生熱衷的談資。因此,在這種“雙創”背景下,國家發展需要創新,社會穩定與和諧,就需要每年上千萬畢業大學生創業。何謂創新,怎么創業,如何做與怎么做成了大家談論不休的話題。畢竟大學生從以學業為主轉變成了既要學業還要既有創業思維,同時還要創業。這個思想的鴻溝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這個障礙能否真正逾越,成了“雙創”最終在社會發展進步與穩定以及學生就業質量中扮演著什么樣角色的問題。我國在大學生創業上理論和實踐研究已經具有10多年的發展歷史,其模式也在趨于成熟、穩定、進步和繼續發展之中。大學生創業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社會繁榮已經潛移默化地植根于人民心中。但是這對于一些地方高校,尤其一些經濟發展不發達地區存在的問題卻凸顯出來,這是筆者重點研究的問題。
通過文獻研究,美國的莫里斯、勞倫斯等學者從1982年到1992年在創業的有關刊物上對創業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其中高頻詞就是創新、新企業與新冒險、創造、追求機會、風險承擔。著名學者杰弗里·蒂蒙斯和小斯蒂芬·斯皮內利(2008)在其《創業學》(第六版)一書中主要闡明創業者是積極的,正視相互競爭的,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他們能夠不斷從失敗中積累經驗。
通過文獻梳理,在1997—2019年CNKI文獻數據庫中有912篇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研究創新創業,而且自從2014年國家從戰略角度提出“雙創”后,各種研究成果更是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同時也從研究者和國家層面出版了80多部相關專著,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共青團中央編撰的《大學生KAB創業基礎》和張玉利的《創業管理》。這些期刊、學位論文以及著作闡述了創業相關發展歷史和原理,可以說我國在創業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是其研究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卻是從適合我國國情的角度出發,形成一個持續反思改進的創業研究—實踐—反思—理論總結—創業實踐這樣一個系統性的閉環健康循環管理系統,我國在大學生創業的理論、精神孕育、實踐成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研究者也發現了一些地方高校在創新創業上的薄弱環節亟待解決。
創新創業在我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卻日益突出,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研究了H省部分地方高校雙創的發展情況。主要從有無獨立的創新創業機構、制度、運行、管理、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等方面做了研究。研究發現,對于地方經濟不發達的高校創新創業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走訪調研發現,絕大多數地方高校、包括職業院校都設置了負責創新創業的管理機構,如創新創業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部等機構,但是還有個別院校并沒有這樣專門管理機構。通過研究發現在設置管理機構的部門也暴露出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其一是負責該項工作的人員本身不具備創新創業的精神和素質。試想一個部門的領導者不是這個部門專業人士,他如何有效推動負責工作的健康管理與運行,又如何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其二是創新創業的獎懲機制等制度沒有或者不完善。我們知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在我國起步較晚的創新創業,如果沒有明確的運行機制和獎懲制度,那又如何能深入管理者和參與者、指導者的心中,又何談心存敬畏,努力行事,而不是人浮于事呢?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世有伯樂,才有千里馬。在地方高校配備創新創業專門機構的同時,可以說顯現出地方高校對“雙創”的重視程度的情況下,另外一個問題卻體現得特別突出,那就是這個機構的管理者和參與者是創新創業專業人士的少之又少。這些學校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講課的卻是從沒搞過創業的輔導員、普通教師等非專業人員,那么我們試想,如果講課人員擅長電腦與口才,對創業成功人士案例能夠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述還行,否則恐怕這門課程就成了流于形式催眠之神曲而已。通過學生問卷和走訪發現,一些地方高校在這個方面問題尤其突出。因此,在創新創業師資力量配備不足成了掣肘“雙創”發展的又一大主因。
創新創業做到什么深度,很大程度上還要看地方院校頂層設計,如果領導層看不到它的重要性和潛力,那么下面運行機構難免懈怠和缺乏動力。一些高校設置了創新創業機構后,管理層對其發展方向、存在問題、如何給予支持和配套解決問題卻鮮有人過問和關注,雖然可能會過問一些創新創業比賽得了什么項目獲得了什么成績,為之表揚點贊后就再無其他措施使用,后果可想而知。
創新創業雖然在我國已運行了近10年的時間,成果不可謂不豐碩,但其中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甚至認識的不到位情況。比如通過走訪發現,一些老師、學生乃至管理者都說,我們是在校大學生,正是學習的時候,有限的時間不學習、不以學業為主,那不是南轅北轍,顧此失彼,不顧主要矛盾,丟掉西瓜撿芝麻。此類認識不絕于耳。老師乃至管理者都是這樣的思想,那么還能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落地生根,發展進步嗎?思想認識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源頭,如果我們思想上就沒有認識到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地位與作用,那么還能談到其發展與成績嗎?還能談到其對我國和平穩定發展的巨大貢獻嗎?
黨中央和國家領導都在講“雙創”的重要性,要擺在戰略高度,可是具體執行就要落在高校和地方政府。我們清晰地知道,在高校,學生可以更多地學習到理論,但是如果靠在學校實踐和創業,這個戰場太小或者屬于嚴重匱乏。因此,這就需要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解、扶持和支持。通過走訪研究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對大學生就業和創業還有錯誤認識和理解,他們認為,大學生畢業后就會天南海北地去企事業單位應聘找工作,談什么創業沒有用。因此,當大學生去尋求創業支持和幫助后,很多會被拒之門外,他們擔心創業帶來的資金和其他風險,而沒有想到大學生創業后的意義、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巨大的機遇。這個機遇的轉化不論對國家還是大學生個人,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惠及國家利益、安全與穩定。
由于管理機制、師資力量、認識程度、地方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著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孕育,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的解決建議和策略。
要想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入腦入心,必須讓他們明白創業精神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不勝就失敗,除了這兩個選擇還有沒有其他,其實認為成功和失敗兩個極端本來就是對創業精神的錯誤認識。從老師的角度要讓大學生明確創新創業并不是非勝即敗。創業精神應該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迎難而上的態度和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質。從根本上說是培養大學生在就業、生存資源有限甚至缺乏的情況下,敢于面對現實,挑戰自我,以不屈不撓的品質和毅力,實現人生價值打破固有思維,樹立“條條道路通羅馬”“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全新理念。
要想使高校創業精神孕育開花,必須要有一支專業和職業的師資隊伍。因此,要引育并舉,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的優秀資源,豐富師資力量。我們知道在人生前行的路上老師這個指路明燈的巨大作用和意義,創新創業發展上也同樣如此,學生遇到良師就是千里馬遇到了伯樂。因此,各高校必須在創新創業師資力量配備上有精準的策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法,將政策向師資隊伍傾斜,每年要派出年輕骨干力量外出培訓,積極鼓勵有識之士和年輕教師攻讀創業創業有關的學歷學位,取得相當的研究成果反哺地方高校創業教育。同時還要挖掘校友中創業取得良好成績的人士,請他們回到母校,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用他們自己鮮活的案例和生動而又有刺激的經歷激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行動。
創業一定需要資金的支持,要想獲得創業的體驗、追求成功的喜悅,必須有人生的第一筆贊助和支持,這可以來自家庭、社會和政府。政府的力量不容小視,政府的資金扶持會讓創業的政策深入人心,讓大學生感受到政策允許和支持,也感受到創業是國家的大政方針,他們可以大踏步地走出去,不怕失敗,因為有國家和政府支持,不拍摔倒,因為他們做出了與國家利益一致的選擇。當然,政府的資金支持可以是無息或者低息貸款,這樣就可以使這些年輕創業者坦坦蕩蕩,沒有太多壓力大膽嘗試創業,成功面前有喜悅,回饋社會;哪怕是失敗了也要總結經驗,輕裝上陣,東山再起,因為有國家和政府做堅強的后盾。
綜上所訴,創新創業已經在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上走過了有風雨也有彩虹的10年路程,我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成績,但是我們也感受到了由于地方經濟和高校地域等原因導致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要想讓大學生創業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就必須正視所面臨的師資、認識、政策、資金的影響和桎梏,只有合理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全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才能協同發展,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