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賽楠 高春燕
實用類文本閱讀是高考語文全國卷現代文閱讀測試類型之一,1992年被列入高考語文閱讀考查范圍,至今已經經歷了幾次變革。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發布后,實用類文本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都有了新的變化,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隨之變革。本文從2012—2021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入手,縱觀新課標發布后,高考語文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在命題依據以及命題特點上的變化,提出針對性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建議。
課程標準指引著命題方向,高考評價體系規范著考試內容和試卷結構。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實用類閱讀與交流”列為一個獨立的學習任務群,該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包括實用類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致力于提高學生閱讀與交流的水平,增強其適應社會與服務社會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學生的實用類文本閱讀與交流能力是高中生必須具備的語文核心素養之一。為了確保新課標與新高考的有效銜接,2017年后將“實用類文本”閱讀由選考改為必考,這一變動闡明了實用類文本的重要價值。
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是高考命題、評價與改革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南,該體系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回答了“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試本源性問題,從而指明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實用類文本的考查符合“一核四層四翼”的要求,其中實用類文本的選文主題貼近生活、根植家國情懷與“一核”即立德樹人的考查目的相符;其考查形式多樣、考查內容豐富與“四層”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等考查內容的規定一致;“四翼”是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實用類文本的命題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能力考查,可以滿足高考語文評價維度的要求。
通過對近十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進行分析,發現實用性文本閱讀在文本形式、選文體裁以及能力考查方面正在發生變化。
在整理近十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后發現,新課標發布之前的實用類文本閱讀都是采用單篇的連續性文本形式來考查學生的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2017—2021年大多采用非連續性文本的形式進行考查。非連續性文本與具有敘事性、文學性的連續性文本而言,是由邏輯、語感不嚴密的段落層次構成的閱讀文本形式。它相比連續性文本,能夠更加簡潔地展示文本的關鍵信息,可以大大地縮短讀者的閱讀時間,從而提高閱讀的效率。
這種非連續性文本的形式來自于PISA即“以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為代表的素養測評”,它將文本分為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混合文本以及多重文本,闡明非連續性文本形式與現實生活閱讀較為相似,通過較為復雜的文本呈現形式,促使學生發動思維去提取、分辨文本信息,從而達到較高水平的閱讀。此外,其對信息類文本閱讀能力的評價指標主要分為四個維度,包括“直接提取”“直接推論”“闡釋、整合觀點和信息”以及“檢驗和評價文本內容、語言”,主要考查學生提取、解釋、運用以及評價文本信息的能力,這與我國的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理念基本一致,可見這種由單篇的連續性文本向非連續性文本的轉變,不僅符合了信息時代的發展,也順應了當今語文教育改革的趨勢。
1.選文主題鮮明,厚植家國情懷。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考命題選用的語言材料要具有時代性、典型性和多樣性。縱觀近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新課標下的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選文主題鮮明、觀點新穎、內容與時俱進,并且關注社會熱點、貼近日常生活,弘揚家國情懷,注重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
2.選文體裁豐富,呈現方式多樣。2012—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中的實用類文本閱讀均屬于人物傳記體裁,但是隨著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學生所接觸到的信息紛繁復雜、多如牛毛,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準確地搜集、篩選有效信息,從而高效地解決問題,也成為現今高中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因此學生能否排除干擾信息,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去解決問題,成為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考查的主要目標。2017—2021年實用類文本的選文體裁逐漸多樣,如新聞、傳記、報道以及科普文章等等,還融入了圖表數據等非文本材料,這不僅打破以往實用類文本閱讀只考傳記的傳統,也使得其考查形式由固定走向多樣。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部分對實用類文本的考查主要分為五個維度,包括B理解、C分析綜合、D鑒賞評價、E表達應用以及F探究,旨在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以及現有水平。在梳理近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后,發現2017年之前,有關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考查主要為C、D、F三個等級,2017年新課改下,考查標準更加嚴格、考查范圍也變為B、C、D、F,增加了對實用類文本內容以及重點字詞句的理解(B),對學生能力的考查更加細致、清晰,加大了對學生理解與概括能力的考查力度。
高考是教學的風向標,高考語文試題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故針對近幾年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的命題特點,提出以下幾點思考與建議。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要求教師逐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樹立終身學習理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同時,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在能力要求、命題形式、思維層次以及內容選擇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調整,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緊跟高考命題走向,提高自身實用類文本閱讀理解能力,轉變實用類文本教學方法。例如教師應該廣泛地閱讀實用類文本,理清實用類文本各類體裁的聯系與區別,自主學習或借鑒優秀的實用類文本教學策略,提高自身的實用類文本閱讀與教學能力。此外,學校也應該組織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經驗分享活動,開展實用類文本閱讀公開課或教學比賽,設置實用類文本閱讀評價機制,多方面促進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
此外,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文本選文主題鮮明,厚植家國情懷,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這就需要教師在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選文貼近社會生活熱點,保證教學內容的真實性、時代性與豐富性,引導學生主動關注國家社會重大事件,思考社會熱點問題。教師在教學時也要滲透國家大事與熱門話題,從容應對高考新環境,如全球抗擊疫情、神州十二、十三號載人飛船、教育“雙減”政策、袁隆平先生的精神、《長津湖》《功勛》等等。
“群文閱讀”教學法的模式契合非連續性文本的考查形式。群文閱讀是單位時間內對圍繞某一議題的多個文本進行自主閱讀的過程,這與非連續性文本的特點相一致,可以說,高考非連續性文本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學生群文閱讀能力的考查,因此開展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群文閱讀教學十分必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群文閱讀能力,掌握非連續性文本應試策略。運用群文閱讀開展實用類文本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某一議題進行自主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在教學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僅僅是以引導者的身份不斷提出發人深思的問題,促進學生自主思考,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閱讀多篇文本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掌握群文閱讀的思維策略,促進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實用類文本閱讀素養,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學生具備強烈的文本意識,文本不僅是命題的依據,同時也是解題的關鍵,因此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讀文本的意識。實用類文本群文閱讀教學中師生圍繞一個“主議題”和若干“分議題”進行集體建構達成共識,學生帶著議題去閱讀多個相關文本,教師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這可以培養學生的文本意識,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多文本閱讀的閱讀與思考策略,提高學生的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
近幾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所選擇的材料具有時代特點、貼近社會生活、注重價值引導,此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中明確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該“呈現及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生態等發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實豐富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相關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拓寬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資源,注重課內外實用類文本的開發、利用與生成,這不僅符合高考語文的要求,也順應語文教學發展與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1.教材為主,促進實用類文本的多元開發與利用。語文教師在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教學中應該樹立以教材為本,其他教學資源為輔的教材使用觀,要轉變傳統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擺脫“知識本位論”的束縛,堅定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科學解讀課標精神,明確教學目標的要求,科學使用語文教材,在實用類文本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取舍、增加實用類文本資源,調整教學順序、變更呈現方式等等。現行部編本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實用類文本體裁豐富,包括新聞傳媒類、社會交往類以及知識性讀物三大類,但是仍然存在時代性不強、文本形式單一等不足,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利用網絡資源、社會資源、學生家庭資源等,促進實用類文本的多元開發與利用。
2.打破壁壘,注重實用類文本的時代性和豐富性。新課標下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以及各學科之間的壁壘,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的教學也應如此,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在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打破課堂教學的空間限制,將實用類文本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外延伸到家庭與社會,挖掘具有本校、本地區特色的實用類文本。此外教師也應該樹立跨學科的意識,拓寬教學視野,實用類文本其實廣泛存在于各個學科之中,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開發實用類文本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更具時代性的實用類閱讀文本,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全面發展提供客觀條件。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實用類文本的教學與考查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是符合現代語文教育發展與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本文基于對近十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實用類文本命題的特點以及走向的分析與概括,從教師專業發展、教學方法變革以及文本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三個方面提出教學建議,力求使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教學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用類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