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帥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染范圍廣、防控難度大的特點,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凡經歷,必有升華。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價值,也是大學生實踐育人的鮮活素材和生動案例,更是為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開辟了新的路徑。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戰場上,廣大青年志愿者及時響應,將隊伍化整為零,采取靈活多樣的服務形式,開展細微貼心、切實有效的志愿服務,戰斗在疫情防控前線,不畏艱辛,敢于上前,為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和打贏疫情防控戰斗貢獻青年力量。而將“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環節,推動志愿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使志愿服務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偉大抗疫精神有針對性地指導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工作,具有思想指引、工作指導的效能。具體體現為:一是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是勇于擔當的擔當作為精神;三是顧全大局的“一盤棋”精神;四是甘于奉獻的團結一致精神。
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抗疫阻擊戰的精神底色,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以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為重,自覺服從國家部署,有險一齊上,有難一起當。愛國主義是抗疫精神的內在支撐,從守護健康的醫護工作者到保障基礎運行的社區工作者,無不體現著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
勇于擔當的擔當精神是抗疫阻擊戰的重要支撐。全國萬千醫務工作者和志愿者舍身忘己的壯行和義舉,他們以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為重,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擔當作為令人肅然起敬。這一份勇于擔當體現在廣大黨員時刻都在發揮著先鋒模范和戰斗堡壘作用,體現在白衣天使們無私奉獻、日夜戰斗,體現在全民皆是戰斗員,及時響應,人人有責,每一個為抗擊疫情默默付出的中國人民都是最美逆行者。
顧全大局的“一盤棋”精神是抗疫阻擊戰的有力保障、全黨全國人民同舟共濟的凝聚力。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在與新冠疫情肺炎的戰斗中形成了凝心聚力、舉國同心的“一盤棋”局面。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數次特大災難面前,中華民族“舉國同心”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詮釋。
甘于奉獻的團結一致精神是抗疫阻擊戰的強大合力,史無前例的疫情防控大決戰,使每一級組織、每一個部門、每一位中國人民都能舍小家為大家,團結一致,共克時艱。面對疫情的磨難和大考,全國上下無論在哪個行業、在什么崗位,共同擔當是共同的信念。
時至今日,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常態化防控正在按部就班進行。抗疫過程中涌現出了各行各業的無名英雄,其中志愿者作為青年群體的典型代表貢獻著青春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抗擊疫情工作總結中為志愿者點贊。新時代下的青年一代在抗擊疫情中展現出了青春的責任與擔當,這更加激發了新時代志愿服務事業的蓬勃發展。但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及物質的極大豐富,各式各樣的信息和偏激思想錯綜復雜,尤其是自媒體時代的亞文化沖擊,這更使得當代青年呈現出心理不夠成熟、自我中心嚴重、奮斗意識淡薄的特征。因此,如何通過志愿服務引導青年的思想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全國人民抗擊疫情已經形成合力,愛國熱情和價值認同不斷加深,為青年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氛圍。將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實踐育人教育已經成為研究熱點,而志愿服務正是大學生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也是將抗疫精神融入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大部分專家學者主要從抗疫精神的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以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作為研究的切入點,而對于青年的抗疫精神傳播和教育,重點和焦點則更多的應該是與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育人相融合。
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聚焦在四個方面:志愿精神缺失,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不足;志愿服務走過場,流于形式;志愿服務機制不完善;社會大眾的認可度不高。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務事業的核心,是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的內驅動力,大學生對志愿精神的深刻理解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最基本要求。然而,部分大學生志愿者對志愿精神不能深刻理解其本質與內涵。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認為只要參加志愿服務湊夠時長就夠了,而不是在志愿精神引領下開展服務。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時忽視了用實踐闡釋志愿精神,對其不理解不明白充分地說明了志愿者們普遍缺乏志愿精神。
近些年,有些志愿服務活動出現了只講數量、不講質量,只講場面、不講效果,有樂無教、流于形式的情況。志愿服務活動呈現低端化、重復化、碎片化。在某些合作點志愿者服務次數較少,并且草草收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學科背景在實際服務中不能有效發揮,主要是環境清潔、搞聯歡,輔導功課等,不能滿足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特點要求其工作機制要更完善、更具體、更清晰,對其培訓方面、資金方面、考核方面的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能培訓對于志愿服務活動高質量開展具有重要基礎作用,同時也對志愿者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高質量發展對志愿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使得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成本不斷增大,但學校在志愿服務方面的經費少之又少,這與活動開展的現實需求相互牽絆。志愿服務作為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組成部分,在成績計算中依據較少。同時,在各類志愿服務評獎評優中,缺少必要的數據指標,這要求志愿服務的考核機制必須不斷完善,細化評價指標。
高校志愿服務工作與社會服務脫節現象較為明顯,社會公眾與青年志愿者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對于志愿服務工作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志愿服務活動的頻繁開展,導致類似于養老院等固定服務場所不再具有強烈的需求,甚至不再需要;另一面,需要志愿服務的社會機構將大學生志愿者看作“廉價勞動力”,有需要時客客氣氣,不需要時揮之即去,既沒有體現互相尊重,更不能充分發揮志愿服務該有的社會價值。
高等學校具有青年學生聚集的特點,傳承弘揚“抗疫精神”,開展充滿青春氣息的志愿服務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偉大抗疫精神具體體現之一就是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疫情防控中,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應著力深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內在動力,強化抗疫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育人中的思想指引、工作指導的效能。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志愿服務應充分將志愿精神的培育與“抗疫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激發志愿者的內在動力。一是做好樹立先進典型,提高志愿服務的感染力和引領力,讓志愿服務在大學生中成為內在追求和時代風尚。二是倡導處處有志愿,人人講奉獻的生活模式。要重視對志愿者的表彰和獎勵,在不背離志愿服務無償性的原則下,適當的物質激勵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志愿觀。
北京志愿服務發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認為,一些志愿者沒有專業特長,缺乏培訓,難以長久堅持下去。疫情防控背景下,志愿服務要想充分發揮作用,需要更多有專業特長的志愿者。志愿服務不僅僅是掃掃碼、測體溫,還要有一批專業的志愿者隊伍加入到關鍵崗位,這也是未來志愿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彰顯“擔當作為”的青春力量。
項目化發展是志愿服務專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高校志愿服務組織與一般社會性志愿服務組織成員的主要區別就在于大學生具有專業化背景。大學生志愿者要依靠專業優勢,結合學校和社會的現實需求,創造性地設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以項目化推進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各級志愿服務組織可以依托相關實踐育人平臺,多角度、多形式創新志愿服務載體,讓大學生志愿者有更多的機會貢獻青春力量。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黨領導全國人民逐步建立起一套分類精準的防控機制。志愿服務亦是如此,從整體全局考慮,構建志愿服務體系,建立科學有效的組織化、規范化的服務機制。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要建立在整體工作布局的基礎上實施,以圍繞中心工作,提高與大學生整體育人體系的結合度。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強志愿服務管理者的大局意識、整體意識,發起者、設計者要強化一盤棋意識。同時,不斷優化志愿服務工作的管理機制,綜合考慮志愿服務工作的整體流程,切忌頭重腳輕、虎頭蛇尾。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的賀信中強調,要為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創造條件。志愿服務和社會進步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要進一步團結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團結一致”的發展合力。志愿服務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社會是志愿服務長效發展的不竭能源。社會有需求,志愿服務才有用武之地;社會能支持,志愿服務才會更加有生命力。
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對于培育大學生“服務國家、奉獻社會”的高尚品格和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偉大抗疫精神有針對性地指導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等要求,把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擺到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對志愿服務事業的重要指示和明確要求,為推進志愿服務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新的征程上,志愿服務事業前景廣闊、使命光榮,全體志愿者必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踐行抗疫精神與志愿服務精神,埋頭苦干、勇毅前行,不斷推進青年志愿者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