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欣 邵澤冉 王溪鎂 趙 妍 朱敬堯
2021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多發高發態勢,社會要加強宣傳教育防范,高校應為社會宣傳教育防范重點區域。2021年10月份,中國青年報面向全國106所高校大學生發起電信網絡詐騙主題問卷調查。通過數據顯示,2746名調查者中有10.09%的人曾掉進詐騙陷阱,31.25%的人曾遭遇過詐騙但沒有上當,50.98%受訪者身邊有人有被騙經歷,僅25.97%受訪者沒有經歷過、也沒有聽說過身邊人遭遇詐騙。
近年來電信詐騙方式千變萬化,受騙人群呈現年輕化、高學歷趨勢,嚴重影響人們的精神物質生活,對社會安全造成很大威脅。相比較物質損失,電信詐騙所帶來的“精神損失”往往更是壓垮學生的最后一棵稻草,社會就業、學術內卷、疫情封校等等問題導致大學生面臨的心理負擔比以往都更為沉重,電信詐騙這一“飛來橫禍”只會讓學生的心理狀況雪上加霜,而長輩、社會各界往往只注重因此而帶來的財務損失而忽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因此研究電信詐騙犯罪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應對措施,減少大學生受騙后因心理問題導致的悲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希望社會各方面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遭遇詐騙后提供更多人文關懷;呼吁更多的學者對此進行更加專業的研究,對大學生受騙后產生的心理健康損害提供有效的解決措施。
以全方位歸納大學生受騙后心理影響為目標,從社會、學校、家庭、自身四個主體切入,通過分析問卷所得的數據、分析媒體公開及身邊受騙經典案例、查找書籍、詢問相關專業人士(網絡)四個維度,并將這四個維度分別從詐騙前、中、后三個時間節點總結出受騙的類型、程度、原因,并將不同的數據進行歸納和對比,最終得出所需數據。
實施過程共五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社會現狀反映的問題制作了調查問卷,收集到有效問卷加上走訪案例,得到相對全面的數據之后進行逐步分析,初步得到電信詐騙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應對方法等結果。第二階段:對上一階段根據問卷得出的數據與結論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尋找受騙的原因與受騙后心理狀況,總結出一些影響受騙者心理健康的表象。第三階段:先通過大學生常用平臺尋找電信詐騙的案例;再根據條件對近期案件進行篩選;在得到同意后,通過當事人記錄案件細節,最后對案件的前因后果進行全面分析,探討各案件的共性及差異性。第四階段:查閱相關方面的資料信息,更加準確、深入地了解大學生受電信詐騙后的心理影響,總結出了關鍵的信息。第五階段:受疫情影響,條件受限,主要通過網絡咨詢相關人士,研究電信詐騙及心理相關的內容,進行最終匯總分析。

表1電信詐騙的類型

表2電信詐騙的特點
1.從個人層面分析。(1)心理方面。利用大學生心思單純、充滿好奇信任的心理;有些大學生有貪小便宜、不勞而獲的心理;有些大學生自以為是,覺得自己不會被騙;詐騙分子告知大學生有違法行為,產生恐慌心理。(2)防范意識和辨別能力。每個大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受騙者礙于面子,很少刨根究底,不懂得拒絕,防范意識不高。(3)價值觀偏離。不理智考慮自己經濟負擔能力,而為了超前消費去選擇刷單等行為,導致被詐騙。(4)社會經驗不足。容易感情用事,毫不猶豫去相信別人的話,有囫圇吞棗的同情、憐惜之心。
2.從家庭層面分析。不和睦的家庭關系,導致大學生的內心極度缺愛,讓詐騙分子有隙可乘。家庭的一味溺愛和順從,讓有些大學生在遭受詐騙時一意孤行。
3.從學校層面分析。(1)學校宣傳教育活動較少。大學生更多地是通過一些社交軟件了解到電信詐騙事件的具體相關內容及防范措施,而不是學校的教育。(2)學校心理教育不到位。受騙后價值觀發生了扭曲,在他們的認知里,當外界知道自身的經歷后第一反應是會被嘲笑、諷刺而不是獲得幫助,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4.從社會層面分析。(1)犯罪成本低利潤高。詐騙分子只需一個電子產品,不需有具體的辦公地點,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就可以實施詐騙。(2)網絡監管執行力不強。生活中大家離不開手機,會經常接到騷擾電話、垃圾信息以及社交軟件的陌生好友添加。
身心健康對于大學生正常學習和生活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條件。新冠疫情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困擾,長時間的居家使大學生產生焦躁、抑郁等負面情緒。網絡發展的風險性也使得大學生受到詐騙后產生最大的影響是心理健康。電信詐騙產生的心理影響通??梢詺w為以下幾類:
1.自尊心強,害怕遭受他人的恥笑。當代大學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們認為自己的文化水平較高,思想前衛,對待電信詐騙大都是“看客”身份的圍觀。受到詐騙后很多大學生甚至不相信自己也會被騙,更害怕因此被他人嘲笑。
2.價值觀受到扭曲。遭受電信詐騙的大學生很多因內心產生僥幸、貪圖小利等心理,失去了理智,最終上當受騙。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任何成就都是需要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才可以獲得的。只有這樣,才會減少電信詐騙事件的發生。
3.受害者因給家庭帶來經濟壓力,產生自責、后悔等消極情緒。電信詐騙導致多少家庭資不抵債。面對父母的責備、家庭的落魄,一些人會采取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很多家庭往往在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上有所缺失。對子女在網絡上的道德素養情況把握不準,很難給出有效的指引和解決辦法。
4.失去對社會的信心,埋怨和抱怨社會。大學生受到詐騙后,對自己、對他人,甚至是對社會產生了不信任。這種心理是受到創傷后的一種應激反應。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的實踐經驗,生活中也缺乏警惕心和識別能力,不會學以致用。
5.受騙后封閉自己,不敢再和社會接觸,導致抑郁。很多大學生在受騙后掉入情緒中無法自拔,甚至再看到陌生來電等都會產生恐懼心理,生怕自己再次受騙。她們逐漸封閉自己,陡然減少社交活動,長期如此導致抑郁,危害身心健康。
大學生作為社會和家庭成員,對文化氛圍、家庭經濟狀況、社會輿論等影響更為敏感,導致他們在面對電信詐騙事件時相比較其他社會人員更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更容易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在建立的外部解決措施的基礎上,主要針對心理方面提出以下對策:
1.正確認識挫折,認真總結教訓。跌宕起伏的人生意味著挫折會伴隨我們一生,所以大學生必須要正確認識挫折,正視自己的不足,通過自我反省找出給詐騙分子可乘之機的原因,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但絕非一味的自責。
2.積極的心理調適,合理的精神宣泄。大學生面對這樣的挫折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通過合理的宣泄去化解不良情緒,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心理負擔,保持身心健康。
3.敢于面對錯誤,及時向外尋求幫助。當電信詐騙事件發生后,大學生要敢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及時與外界溝通,不能憋在心里,導致對心理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4.正確面對心理陰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學生在遭受電信詐騙后,通常會由此產生對社會、對身邊人的過度不信任,需要及時進行調整、疏導,讓大學生重新建立心理防線,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5.加強自身電信詐騙防范意識。只依靠外界是不夠的,大學生更多地需要提高自己對于電信詐騙的防范意識,例如:不輕信詐騙信息、不隨意瀏覽不良網站、不從非正當渠道下載App等,從根源上減少被電信詐騙的可能,從而減少電信詐騙對大學生心理帶來的影響。
1.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子女積極樂觀的心態。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在子女遇到困難時有一個心理緩沖,為子女提供一個不良情緒的發泄口,給子女提供積極樂觀的動力源泉,使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有良好的心態。
2.加強對子女的危機教育,引領正確的價值導向。學生步入大學校園前,家長有責任對其進行危機教育,引領正確的價值導向,培養子女理性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危機教育要融進生活的點點滴滴,引導子女對于外界的誘惑要存有警惕心和防范心,不可輕易相信他人。
1.構建完善的心理咨詢體系。當學生遇到電信詐騙后,學校應第一時間對學生做到充分了解、特別關心、及時解決,做好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盡可能避免由于電信詐騙引發的心理問題對大學生造成二次傷害。
2.多開展電信詐騙科普類型的講座。學校關于電信詐騙的危機管理意識薄弱,對危機的認識停留在個別性和偶然性上。學校需加強電信詐騙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學生強化自己的危機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如果不幸遇到此類事件,該如何正確應對和處理。
3.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校有責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學生被電信詐騙的絕大部分原因是詐騙分子利用其“貪小便宜”“僥幸”等心理對其進行詐騙。所以,平日學校需針對這樣的心理糾偏,加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
建立關愛心理健康的公益服務機構。社會工作者建立關愛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公益服務機構,在學生遇到問題但又礙于面子不愿與熟人傾訴的時候,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正向、良好的指引與疏導,構建一個和諧友愛的社會環境。
青年受騙者普遍具有直覺性的思維方式、沖動型的決策風格、一般信任水平高和情緒控制力差等特征,這也是導致電信詐騙多發于大學生的重要因素。目前,電信詐騙在高校校園中持續發生,大學生受騙已經不僅是校園安全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網絡受騙對學生、家庭、學校、社會都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網絡詐騙的防范和應對體系需要社會各方面攜手構建,僅僅依靠校園、家庭、朋友的口頭勸說遠不能夠對大學生網絡受騙起到真正有效的防范治理作用。因此研究電信詐騙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建立大學生受騙后心理干預體系,創建一個良好的電信環境尤為重要。大學生遭遇電信詐騙風險高不僅僅是大學生防范意識不高的個人問題,也是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都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