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華 魏丁二
信陽師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以及智能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不僅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會引發基礎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管理水平和教學環境等支撐環境建設的變革。
教育信息化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環境、資源、管理和教學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設教育信息化,對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提升教育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建設教育信息化,將從根本上解決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教育資源、教育應用建設等方面的瓶頸問題,是實現區域教育、教學水平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基于教育專網的各種應用不斷開發和投入應用,建設中的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目前河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軟硬件結合利用率低。近幾年,隨著信息化2.0的實施,各教育部門過多的重視信息化硬件的建設,輕視了軟件管理,尤其是在設備利用率方面有待提高。2.信息孤島嚴重、數據不共享。應用系統相互獨立且分散,無法實現有效的數據共享交換以及跨部門業務流轉,各系統或部門數據不共享,導致辦公效率低下,無法進行全局性的及時有效的分析決策。3.原創和創新性優質資源匱乏。資源建設與教師日常備、教、學、研業務脫節,需要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隨時隨地地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4.業務應用系統缺失。教育核心業務支撐缺失,無法為教學、管理提供強大的信息化手段,無法形成系統化、規模化、常態化應用環境。5.缺乏統一規劃及管理。缺乏統一的信息標準、用戶管理和權限控制,造成教學及學校管理混亂以及安全威脅。6.教育大數據難以匯總。各學校及教育管理部門沒有建立統一的教育大數據存儲中心,數據無法匯總,更無法對教育大數據進行分析。
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及各級學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學、高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體系,形成統一的教育大數據存儲中心,促進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教育管理規范化、現代化。有效解決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軟硬件教育環境統一規劃管理、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高效教學服務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出現的問題[1]。為了構建智慧教育,我國已有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著手于開展智慧教育應用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例如,華中師范大學構建的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致力于構建智慧教育領域的創新體系,推動新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信陽師范學院牽頭建立的河南省教育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以及河南省教育教學大數據分析與質量評價工程研究中心。這些研究機構對于加快推進教育大數據創新鏈條,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數據產業創新聯盟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通過構建教育大數據平臺,圍繞區域產業創新,將國際、地方大數據戰略實現無縫銜接,引領產業發展,從而推動我國教育強國戰略的實施。隨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尤其是大數據行業的融入拓展了教育數據創新應用的廣度與深度。智慧教育在學生行為分析、教育質量提升、教育管理與教學改革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傳統的各種教師教育線下培訓模式最大的不足是很難將不同區域、不同學科層面的教師集中在一起。而線上平臺具有學習、培訓、教研、教學、交互、展示、信息、管理等多種功能。實現平臺目標和驅動任務運行是兩大核心功能,即教師培訓功能和網絡教研功能。其中,教師培訓包括區域網絡全員培訓: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對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繼續教育全員培訓要求,與市縣區教育部門合作,采取網絡課程培訓與校本研修結合的方式,分學年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2]。特別定制的專項培訓: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國培、省培以及市縣區教育部門組織的學科專業培訓、師資培訓、信息技術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班主任培訓、校長培訓等專項培訓。網絡教研包括主題研修:針對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有效利用“個人空間—教師研修坊—研修社區”網絡研修體系,以研修坊問題診斷或案例研究為基本方式,開展多樣化的網上協同研討,以解決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名師引領:主題研修中遇到問題和疑難,通過專家視頻講座或名師互動答疑解惑,使主題研修更具有實效性。同時創建區域名師工作坊,通過名師的輻射和帶動,整體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其研修空間包括個人空間和研修坊空間,其中個人空間具有強大的自主學習功能、研修展示功能、資源儲備功能。教師個人空間可實現自主選學、課程學習、計劃制定、日志發布、進度反饋、資源分享、行為記錄和工具提供等基本功能;個人空間也是一個交流互動、自我展示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可無障礙地與專家、同伴交流互動,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困惑,同時又可將自己的學習狀態、研究成果同步展現在社區同伴面前;個人空間還是一個強大的、海量儲存的信息儲備庫。教師研修坊即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學習共同體,是一定范圍有組織有引領的個人空間集合。教師研修坊根據研修方式分為課程研修坊、主題研修坊、混合研修坊和個性化研修坊。課程研修坊按培訓課程建坊,實施課程研修計劃;主題研修坊按學科或研修項目建坊,實施主題研修計劃;混合研修坊以校本研修和國(地)培為重點建坊,支持混合式研修的實施;個性化研修坊根據教師的個性化需求由教師自主或合作建坊,支持教師個性化研修的實施。研修坊具備成員管理、計劃發布、活動組織、資源推送、監測評價、行為記錄和信息反饋等功能,并提供資源建設、研討交流、調查統計等協同研修工具。同時,研修平臺還實現了“教師研修坊”之間互聯互通,注冊用戶不僅可在本社區研修坊互聯互通,而且還可跨區域互聯互訪,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即便是非注冊用戶也可入網進坊觀摩[3]。
1.構建集教師研修互助協同、資源共享、評價客觀全面、管理高效的綜合性教師教育網絡研修平臺
教師教育互助協同網絡研修平臺傾力打造教師網絡研修社區,積極創建并不斷優化三大服務平臺:研修平臺、資源平臺以及管理平臺。研修平臺是將培訓、教研、教學融為一體,提供多功能的課程研修、主題研修和混合研修,為合作用戶搭建獨具特色的網絡研修平臺。課程研修以課程培訓為主線,實施自主選課看課、作業作答、學習互動、上傳資源、成果交流的研修流程;主題研修以主題研討為主線,實施自主確定主題、即時研討、互動交流、名師引領的研修流程;混合研修以校本研修或國培項目為主線,實現校本研修、集中培訓、課題研究、推薦閱讀與網絡研修的深度融合。研修平臺成為教師教育互助協同網絡平臺中教師研修社區的核心平臺。資源平臺是資源中心為教師網絡研修創建培訓課程、教學資源、教輔資源和網絡圖書館四大資源板塊,形成了海量、獨具特色的資源體系。研修社區實現了優質資源的按需即時推送,教師還可以上傳自己的資源進行展示。平臺的精品資源達20余萬件,而且每年都在大量更新。管理平臺不僅實現了對研修活動的計劃管理和過程監控,而且實現了教師網絡培訓學分和個人空間積分的自動生成。同時,管理平臺還為不同區域“量身定做”一流的教師繼續教育信息管理系統[4]。
2.構建教師教育互助協同發展網絡研修平臺的預期目標
以信陽師范學院為基本推進單位,建立信陽師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和河南省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教師教育協同發展網絡研修平臺。以政策溝通、項目融通、師資聯通為保障,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教師教育互助協同發展機制,構建全省內跨區域教師教育協同發展體制最完善、教師教育要素流動最便利、合作成效最明顯的跨區域教師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5]。
該平臺系統的具體實施方案及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圖1 實施方案及技術路線
該平臺系統將及早地組建開發團隊,在團隊內分工合作,及早地構建系統框架及實現系統開發;然后選擇信陽市某一中小學校進行測試。同時,開發基于Android手機環境下的APP平臺軟件并進行測試;在網絡平臺以及Android手機環境下的APP平臺軟件測試并完善的同時,向更多的學校推廣測試;最后進一步完善修改,最后系統驗收[6]。
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以及智能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不僅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會引發基礎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管理水平、教學環境等支撐環境建設的變革。本文針對教師教育互助協同發展網絡研修模式的改革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構建教師教育互助協同發展網絡研修平臺。通過轉變研修模式、創建不同區域、不同學科教師層面的研修空間的改革,提高教育決策水平、助力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優化教學效果,為促進河南省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