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霞 張利國 奧 頓
北京工業大學信息學部自動化與人工智能學院,北京 100124
早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就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環節在于立德樹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诹暱倳浀闹匾v話,教育部在2020 年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并且給出了工科專業具體的思政教育要求:“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在此大格局下,各個高校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計算機網絡及應用是計算機科學、電子信息、電子科學、自動化、機器人工程等多個信息類專業都需要學習的一門課程,其任課教師結合時代背景,挖掘課程育人要素,對于提高高校立德樹人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強國具有豐富的內涵,要成為網絡強國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要成為網絡技術強國,就必須在核心技術領域實現有效突破,在基礎理論、技術設計、產品生產、成果推廣、市場應用中占據關鍵地位,在技術方面使中國成為真正的網絡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將互聯網核心技術比喻為供應鏈的“命門”和“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為了徹底扭轉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加強人才基礎建設是當下必須要重視的工作之一。高校網絡專業課程的教學肩負著高質量互聯網專業人才的培養重任,應通過“三全育人”為建設網絡技術強國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
其次,要成為網絡治理強國,就不僅要堅持黨性原則,而且須在國際輿論中提升中國網絡場域的發言權。對內,要把正確的輿論導向貫通所有形式的媒體,既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也要注重微信、微博、公眾號、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加強正面宣傳和引導,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和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正如習總書記提到的,“在黨的領導下,網上網下形成同心圓”。對外,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中國聲音、中國故事的傳播方式,在深厚的華夏文化底蘊之上,更有效地提升國際話語權,突破國際媒體“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向全世界展示真實客觀、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高校網絡專業課程除了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還要重視學生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包括網絡法制、網絡道德和網絡安全教育,引導學生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
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以因特網為研究對象,課程內容既涵蓋了以因特網的體系結構和以協議為基本載體的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概念,又包含了文件傳送、目錄服務、電子郵件、HTTP 服務等日常網絡應用,以及網絡應用程序設計、網絡故障分析與排查、網絡設備操作使用等實踐技能,具體的知識體系如表1所示。通過學習網絡專業課程,培養學生“懂網、用網、組網、管網”的綜合能力,而這對于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從表1 的課程知識結構可以看出,網絡專業課程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結合緊密,并且實用性強,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能得到廣泛應用,學生對此體驗感很強,產生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對融入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接受程度較高,感受更為深刻。
課程思政的目標設置和實施必須要落實到專業培養目標中,人才培養除了要注重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創新意識、綜合素質等,還需挖掘知識體系中蘊含的人文情懷、道德修養和科學素養等。網絡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主要以網絡強國思想、工匠精神為核心展開。
網絡強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互聯網發展治理實踐,為新時代我國網信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網絡強國為核心的大學思政教育,需要讓學生理解網絡強國思想的深刻內涵,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和網絡價值觀,同時拓展覆蓋內容的外延,將道德理論、歷史知識、愛國情懷、理想信念、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法律意識等深度融合,從而培養出符合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具有科學網絡價值觀的人才。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對于工科學生的培養尤為重要,在其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應基于敬業、精益求精、專注、創新等內涵,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在2019年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我國技能選手取得佳績,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做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本W絡專業課程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在培養學生組網、管網、用網等實踐能力時,要融入工匠精神所要求的扎實肯干、專注執著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境界,以及追求突破、勇于革新的魄力。
1.網絡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教育
互聯網起源于20 世紀美國國防部的“阿帕網”(AR‐PA),目前互聯網的一些核心技術,譬如半導體芯片、操作系統、網絡體系、編程框架、中間件、數據庫、編程語言等還是被歐美壟斷。“全球92.3%的個人計算機和80.4%的超級計算機采用了英特爾芯片,91.8%的個人計算機采用了微軟操作系統,98%的服務器核心技術掌握在IBM和惠普手中,數據庫軟件的89.7%被甲骨文和微軟控制,網絡交換核心專利技術93.5%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梢哉f,整個網絡供應鏈的“命門”都掌握在別人手里,作為國之重器的關鍵核心技術只有實現了自主可控,才能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前,美國又針對華為5G通信設備進行制裁,對字節跳動的抖音、騰訊的微信等應用軟件進行限制,中國只有加強網絡核心技術的創新和自主研發,才能改變中國科技創新的“跟跑”局面,最終實現“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2.網絡空間安全及法制教育
我國《國家安全法》首次提出了“網絡空間主權”的概念,網絡空間作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的新空間,帶來了新的消費理念和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賽博空間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域的信息環境,承載了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信息,成為影響各國經濟發展、文化傳播、安全穩定的重要平臺。當前,中國隨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增強,網絡應用滲透的加深加廣,面臨著加強網絡安全防御的挑戰。美國2015年出臺了《國家網絡安全法案》,將安全范圍擴展到信息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同時賦予網絡服務提供商史無前例的網絡監控權,管控范圍跨越國界,特別關注對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在國際網絡空間進行規則的制定。中國雖然迅速成長為信息化大國,但尚未成為信息強國,為了保障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提升國際網絡空間地位,中國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網絡空間安全戰略,同時要加大網絡人才培養和網絡技術研發的力度。
3.網絡意識形態及道德教育
網絡輿論主導權是網絡空間的另一個競爭陣地,西方媒體惡意炒作“中國網絡威脅論”,極力渲染中國的網絡戰能力,譬如2021年指責中國應為微軟Exchange服務器漏洞攻擊事件負責,在國際上抹黑中國形象。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課程思政中加強網絡核心價值觀建設,積極培育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凝聚社會共識。此外,年輕人思想活躍,是網絡使用的主流群體,要引導學生把握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不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臺,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兩個維度的結合上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教育,最大限度地實現學生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
以“網絡安全技術”一節內容為思政案例,按照上述的思政框架,在網絡安全技術中融入網絡強國的思政元素。表2具體描述了整個案例的實施過程:從開始的教學引入到計算機病毒認識、網絡安全防護技術的知識建構,再到最后的總結升華。本節課將網絡安全法律教育、正確的網絡意識形態、網絡安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等思政元素無縫融合到專業知識點中,并通過豐富的課堂交互活動設計,觸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政元素。

網絡專業課程思政主要采用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自主學習法等教學方法。課前,運用導學材料和慕課視頻,實行課前自主學習,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積極思考,實現知識內化,以此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挖掘能力。課中,運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系列能力。課后,引導學生積極總結,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案例,解答課后問題,做好課后鞏固及拓展。學生反饋,融入了思政元素的網絡專業課程學習不僅有網絡安全知識教育與網絡安全技能教育,而且提高了他們的網絡安全意識。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習總書記說的“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個人安全;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這句話的道理。
有效實現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融合,是構建高?!按笏颊苯逃w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每一位高校授課教師的責任。網絡專業課程具有實用性強、與前沿互聯網技術聯系緊密的特點,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興趣高,對融入的思政要素易于接受和理解。但網絡專業課程也具有知識更新快的特點,所以下一步要緊隨互聯網技術發展前沿,開闊視野,深挖更多的思政要素融合點,引導學生扎實學好網絡專業課程,為世界互聯網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