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雙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以“體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為代表的體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漸確立其在學術語篇的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1]。在1990年,John Swales指出標題是學術體裁研究中被忽視的一個方面之一[2]。隨著學者對標題研究的關注與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探討標題翻譯的文獻在我國學術期刊中已經不少,專業雜志《中國翻譯》《中國科技翻譯》以及各種層次的其他期刊和高校學報均能見到此類文章。其中,以“科技論文”和以“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的標題翻譯較為常見。張利新創設性地從科技文章標題的語言特色、語言禁忌和翻譯的通用原則探討了科技論文標題的翻譯方法[3]。劉明東則首次探討了學術論文英譯標題的常用結構,提出英譯的五大基本原則:簡潔性、具體性、易懂性、準確性和規范性[4]。這些研究對以“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的標題翻譯起到了積極作用。
近年來,科技論文和學術論文的英譯標題相關論文數量較多,期刊論文標題相關領域的論文發表數量則較少。在中國文化、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以某一權威期刊為例,探討期刊論文中文標題英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意義。文章擬從收錄于《中國翻譯》中有原版目錄信息的期刊論文(2008~2021)中,對其英譯標題的方法做一次較為全面的梳理,探討期刊論文。
從2008年第一期起,《中國翻譯》開始在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提供原版目錄頁下載,除去一些工作通知、講話節選、思考、翻譯比賽評析等,有英譯標題的期刊論文大約有438篇。據分析,英譯標題主要采取直譯法或意譯法翻譯(如圖1所示),其中,英譯標題采取意譯法的數量約占了總數量的十分之九,共397篇;在397篇文章中,再對英譯標題的意譯法進行細分,歸納總結出五大類:減譯、創新、融合、改譯和增譯,其在397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29%,26%,19%,17%和9%。(如圖2所示)

圖1 直譯法和意譯法分析圖

圖2 意譯法細分圖
一般認為,譯文形式和內容都與原文一致的謂之為直譯[5]。實際應用時,“直譯”的標準可適當放寬,允許譯文因中英文差異而有所調整,比如,《含意理論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The Application of Implication Theory to Literary Translation),雖然譯文把“應用”提前了,和原文相比,順序改變了,但由于原標題中每個字在英文標題都有對應,這仍歸為“直譯法”。再如,《忠實是譯者的天職——兼評“新世紀的新譯論”》(A Translator's First Duty Is to be Faithful—Comments on“New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New Age”),字字對應的譯文應沒有“A”。然而,考慮到兩者字詞意義相同,只是有些許表述差異,這仍歸為直譯。
意譯,譯文內容一致而形式不同謂之意譯,即以原文形式為標準,譯文表達形式上另辟蹊徑[6]。這里,根據意譯的具體方法,可以把期刊論文標題英譯的意譯方法分為減譯、創新、改譯、融合和增譯五大類。
減譯,是把原文中的部分字或詞省去不譯。據梳理,《中國翻譯》上英譯標題的減譯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減譯名詞、減譯動詞和減譯模糊數量詞。
減譯名詞,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英語詞匯所對應的義項較多,當有幾個并列漢語詞語翻譯時,要考慮譯成英文后,義項是否有重疊,若有,則可適當減譯,如例(1)和例(2);二是默認讀者了解標題內容,基礎信息則不翻譯,如例(3)和例(4)。
(1)《口譯訓練:模式、內容、方法》(Interpreter Training:Models and Methodology)(減譯“內容”)
(2)《人工智能時代的口譯技術發展:概念、影響與趨勢》(Interpreting Technologie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oncepts,Influences and Trends)(減譯“發展”)
(3)《翻譯研究話語表述中的“隱喻之真”》(The Metaphorical Truth in Discourses on Translation)(減譯“研究”)
(4)《基于語料庫的西方描述性翻譯研究:回顧與展 望》(Corpus-based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Review and Outlook)(減譯“西方”)
減譯動詞:中文中一些較寬泛的動詞常會在標題翻譯時不譯。因為去掉這些寬泛動詞之后,標題的主要內容并不受影響,標題表達的含義反而會顯得更加直接、清晰。例如:
(1)《翻譯研究資源概述》(Resource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減譯“概述)
(2)《論原作之隱形》(The Author's Invisibility)(減譯“論”)
減譯模糊數量詞:中文中模糊數量詞修飾名詞可以直接體現在英語的名詞復數上。因此不需要將模糊數量詞翻譯成對應的英語,所有中文的模糊數量詞通常不譯。例如:
(1)《關于后現代主義小說翻譯的一些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ost-Modern Fiction)(減譯“一些”)
(2)《科技論文漢譯英中若干問題分析》(Problems in Translating Scientific Paper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減譯“若干”)
創新:歸為這類的標題,其翻譯常常另辟蹊徑,取原文之意,舍原文之詞。創新給予譯者充分的自由,譯者不再是受作者控制的奴隸。用創新翻譯的題目,直譯法通常只能傳達出表層意思,而在深層意義傳達上有所欠缺。例如:
(1)《語義語法與翻譯表達》(From Semantic Comprehension and Grammar Analysis to Accurate Translation)(沒有采取簡單的并列式名詞詞組的直譯法,而是先用介詞“from...to...”表明邏輯順序,再增譯“comprehension”和“analysis”進一步解釋說明)
(2)《論不昧虛實的譯學居中元認知》(In-Betweenness as a Model of Metacognition to Free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Obsession with the Substantiality/Nihility Opposition)(中文標題不知具體講述的內容,英譯標題則進一步解釋了論文的主要內容)
融合:此處是指在標題翻譯中融合運用了增譯、減譯和改譯等方法。這些運用了多種翻譯方法的標題表明,翻譯并不拘泥于一種方法,靈活使用才能跳出原文的束縛。例如:
(1)《再談〈競賽論〉和〈優勢論〉——兼評〈忠實是譯者的天職〉》(On Theories of Rivalry and Advantage)(“再談”改譯為“on”,副標題沒有翻譯)
(2)《“新世紀的新譯論”點評》(A Refutation to the So-called New Translation Theory)(增譯了“socalled”,但“新世紀”沒有翻譯)
改譯:這里主要指在翻譯中,改變中文標題中部分詞的詞性,主要是改變動詞詞性。漢、英兩種語言對比研究表明,英語中以名詞和介詞為主,其使用頻度遠高于動詞,而漢語有著大量的動詞,與英語相比較而言,其優勢非常明顯。以下把改譯主要分成兩種情況:動詞改譯為名詞和動詞改譯為介詞。
動詞改譯為名詞:主要針對“談”“論”和“探析”等詞,此類動詞在英譯標題中,通常會改譯為名詞,使標題內容更為具體。例如:
(1)《試談招投標文件的語言特點》(A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idding&Tender Documents)(將“試談”譯為“a study”)
(2)《法律翻譯者職業倫理構建探索》(A Perspective on Professional Ethics of Legal Translation)(將“構建探索”譯為“a perspective”)
動詞改譯為介詞:與動詞改譯為名詞所針對的詞類一樣,從側面反映了英譯標題詞匯選擇的多樣性,即針對“談”“論”和“探析”等此類動詞,可以選擇將其譯為名詞或介詞。例如:
(1)《龐德的〈華夏集〉探源》(On the Source of Erza Pound's Cathay)(將“探源”譯為“on”)
(2)《論不可譯性——理論反思與個案分析》(On Untranslatability:Theoretical Reflections and a Case Study)(將“論”譯為“on”)
增譯:顧名思義,增譯是在譯文中增加原文沒有的字詞,主要起到解釋、補充的作用,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文。英譯標題在譯文中增加原文沒有的字詞,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增譯介詞或連詞等無實際含義的詞,使標題銜接更為緊密,如例(1)和例(2);二是增譯形容詞,補充解釋或說明標題內容,如例(3)和例(4);三是增譯形容詞或名詞詞組相關的限定詞,進一步明確標題的研究范圍,如例(5)和例(6)。
(1)《譯語的異化與優化》(On Dissimi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arget Language)(增譯“on”)
(2)《英漢法律術語的特點、詞源及翻譯》(The Characteristics,Etym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Legal Term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增譯“both”)
(3)《語料庫口譯研究:進展與走向》(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A Methodological Review and Preview)(增譯“methodological”)
(4)《蘇軾繪畫理論在歐美學界的翻譯與研究》(Scholarly Translations and Studies of Su Shi's Theory of Painting in the U.S.and Europe)(增譯“Scholarly”)
(5)《井波律子中國古典文學翻譯的守成與創新》(Conservation and Innovation in Ritsuko Inami's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增譯“Japanese”)
(6)《嚴復“信、達、雅”來源考辨及其譯學意義重釋》(The Origin of Yan Fu's“Xin,Da and Ya”and Their Reinterpretation 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Studies)(增譯“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studies”)
增譯,除在譯文中增加原文沒有的字詞之外,還表現在標點符號的增譯上,兩者通常會同時出現。
嚴復曾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狈g標題是需要精雕細琢的。好的標題翻譯既要準確表達作品的內容,做到題文相符,還要體現出原作的基本格調和語言風格,并自始至終把讀者反映擺在首位,突出主題,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7]。中文標題英譯時,仍然要從直譯和意譯這兩種主要方法著手;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增譯、減譯、改譯等方法。在“信”的基礎上,英譯標題的方法應靈活變通,合理創新,這一翻譯觀不僅適用于標題翻譯,也可供一般翻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