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由此開啟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案黝愓n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的指示提出后,由此開啟了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
以“人文素質”“德育”“課程思政”“大學英語”為主題詞,通過知網的主題詞搜索功能,對以上詞條進行組合搜索,文獻類型為期刊通過瀏覽標題和摘要以及對文章的精讀,篩選掉了會議及碩博論文,主要以國家頒布思想政治教育文件的時間為標準,來探究從2004年到2021年這17年間“思政進大學英語課堂”的研究情況。
以往,思政課程和大學英語課程是兩條無法交匯的平行線。我國的教育始終強調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們還停留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之下,認為只能在諸如毛澤東思想、思想品德修養等一系列課程中才完成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大學英語課程的教授主要集中在語言能力以及跨語言交際的能力上,很少提及人文素養。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西方各種各樣的文化大量涌入,如果學校不能用思政課程武裝起學生的大腦,學生就無法用科學思想觀甄別精華和糟粕。語言的學習不只是學會單詞和篇章分析,也不單單是通過各種英語考試,而是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去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應用語言學家皮特·科特指出:“學習第二語言確實要學習以操這種語言的人所習慣的觀察世界的方法來觀察世界,也就是說確實要學習他們的文化?!庇⒄Z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大學英語的教育是語義系統和語用系統相結合的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受到西方文化的誤導,不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所以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入思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第一階段,教學工作者、學者等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討論最廣泛的就是大學英語中人文教育或者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2004年12篇,2005年12篇,2006年21篇,2007年45篇,2008年54篇,2009年71篇,2010年82篇,2011年141篇,2012年128篇,2013年129篇,2014年100篇。其次是德育在大學英語中的滲透:2004年3篇;2005年7篇,2006年8篇,2007年14篇,2008年22篇論文,2009年增加到28篇論文;2010年到2015年期間論文數量基本保持在23篇到28篇左右。最后是思政教育滲透進大學英語:2006年1篇,2008年1篇,2009年1篇,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2年3篇,2013年1篇。從2016年開始以上三種角度的探討呈現出與前十一年相反的發展趨勢。2016年開始思政教育的研究開始逐年上升。2017年7篇,2018年48篇,2019年213篇,2020年213篇,2021年井噴式發展,達到1041篇。德育在大學英語中的滲透呈現小幅增加,2016年28篇,2017年18篇,2018年50篇,2019年74篇,2020年79篇,2021年80篇。而大學英語中人文教育或者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的研究呈下降趨勢。從2016年巔峰的97篇開始逐年減少,2017年66篇,2018年63篇,2019年54篇,2020年44篇,2021年27篇。
相關的研究趨勢呈現出了跟中央指導思想高度保持統一。德、智、體、美是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的。德育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歷來都是作為首要地位來看待的。如闡述教師之職業操守的是指“傳道授業解惑也”,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我國現代教育指導方針中的重要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顯然教育在頂層設計時不可謂對德育不重視。1999年1月教育部批準在53所高校建設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的目的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所以可以看出,德育是我國一直強調的教育概念,研究德育教育的文章基本保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趨勢。而“人文素質”這個概念提出的相對較早,到2011年和2014年的時候達到研究的峰值。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思政課程”這個順應時代發展新概念的提出,大家都調整了研究的角度,這體現了對學科定位和學科概念、范疇的重新審視。所以“人文素質”的研究在下降,“思政課程”的研究在不斷增加。這也體現出了一線教師的政治敏感度對教學是非常具有時效性的。
1.實施手段、方式的多元化
隨著中國加入WTO之后,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了生活的巨大革新。各種信息技術層出不窮,互聯網蓬勃發展,通信技術日新月異,催生出了新媒體。從2010年以后在新背景下對大學英語中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其中2010年1篇,2016年1篇,2017年1篇,2018年1篇,2019年11篇,2020年15篇,2021年20篇。整體研究論文數量不斷增加,研究角度有核心價值觀的灌輸、人文素質的培養、“三全育人”的概念、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文化自信的培養以及思政課程的建構。研究者可以利用新媒體為思政教育的融入提出新方法、新手段。新的手段和方法包括線上線下的結合,圖像傳播的理念,對現代化教學方式和手段的運用,對網絡平臺的建構與利用等,以期達到新時代對思政教育的新目的。唐黎卿(2017年)以英語新聞微信公眾號為載體,通過引導學生關注并學習其推送的有關國家政策和發展的中英文文章及英語視聽資源,摸索思政教育進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方式[2];程少云(2018年)基于SPOC模式從“思政角度”下運用國外的MOOC資源進行混合教學[3];蔣婷婷(2019年)通過“線上+線下”和“課內+課外”兩結合利用“互聯網+”時代優勢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4]。
2.研究途徑的多樣化
課程思政的建構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規劃設計,二是實施過程?!八颊M大學英語課堂”不是僅僅在英語課程中加入思政的元素那么簡單,需要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指導才能更好地實施教學。從研究論文可以看出課程思政的實現途徑既有宏觀又有微觀層面。從宏觀層面看,與“人文素質”構建理論框架相關的論文有7篇;與“德育”相關的有0篇;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論文有12篇。宏觀層面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當屬文秋芳。文秋芳(2021年)設計了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構成的課程思政理論框架,縱向維度可分為思政范圍、主要任務和關鍵策略;橫向維度可細分為4條思政鏈,簡稱內容鏈、管理鏈、評價鏈和教師言行鏈。每條鏈均由三部分組成:范圍—任務—策略[5]。王欣等的文章報告了教師團隊通過建設語言、文學與文化三位一體課程群來落實課程思政[6]。有的學者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探討了醫學院校、高職院校、理工學校大學英語的實現途徑。微觀層面與“人文素質”相關的論文有24篇;與“德育”相關的有8篇;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論文有100篇。微觀有范蘭花等(2020年)從具體的教材出發深挖思政教育內容,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7];楊兆維(2015年)基于RICH視角下大學英語精讀課堂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格局以及評估方式的研究與實踐[8];王敏(2021年)以《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我最珍貴的奧運獎牌”為例具體闡述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體實施過程[9]。整體來看,不管是“人文素質”也好,“德育”教育也罷,乃至最新的“課程思政”,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從小處著眼,缺乏對整個理論框架宏觀構建的視野。
在所有的研究論文中大都提到教師思政素質的培養。黨中央的相關文件中也反復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崇高使命。大學英語教師除了掌握基本的語言學以外,還可以借鑒語用學、語義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除了具備和英語相關的知識、文化、素養以外,英語教師也需要學習跨哲學、教育學、政治學、倫理學、管理學、經濟學、中共黨史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有關理論與方法,在思想理論上武裝好自己,才能在教學中“潤物細無聲”,而不是生搬硬套把課程思政流于形式。除了理論的學習,教師還必須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學生從教師的言行舉止中也能窺見其思想傾向、理想追求、精神風貌、治學態度和氣質修養。這種人格魅力和師德師風也會在無形中對學生形成影響。
教學工作者很善于在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張雪珠(2004年)《大學英語》包含了相當多的蘊涵人生哲理、人文知識和人文素質的詞匯短句[10];冀淑辛(2012年)從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法制觀五個方面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11];包桂影(2020年)對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進行“雙維度并行”建構,使英語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語言訓練和文化熏陶)、西方和東方(如歐洲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傳統和現代(如儒家文化和嫦娥奔月)、個人和家國(如比爾·蓋茨的軟件帝國和袁隆平的愛國情懷)等得到高度統一[12]。文秋芳(2021年)在外語教學內容中挖掘育人元素的三項序列任務:理解育人目標—分析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方案[5]。
首先,對很多重要的概念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從論文的題目可以大致看出研究都涉及課程思政,但是題目里涉及的詞條卻五花八門,德育、思政教育、教育思政、人文素質、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思想等,正是因為人們對此沒有清晰的界定和科學的概念體系,這樣就會導致研究缺乏科學的指導性思想。
其次,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爆F有的教材內容精心選取了不同角度的優秀文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順利地融入思政元素。思想的傳播并不是無中生有,思政教學內容的實施主要取材于教材。李麗雯(2018年)指出我國大學英語在教材編寫、教學內容選擇等方面,偏重選擇反映英語國家歷史、人文和價值觀的內容,對反映中國文化內容的素材重視不夠[13]。姜月(2020)認為在教材思政教育目標不明確,課程思政元素不足,西方元素過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關注不夠,內容零散,單元與單元區分度大,不利于課程思政形成體系,服務內在統一的思政教育目標等問題[14];羅良功(2021年)指出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教材建設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就當前的外語專業教材建設現狀而言,思政功能弱,缺乏系統性和時代特色,因而,我們有必要基于新時代中國對外語專業人才的要求,包括思政要求,根據已有的課程思政探索,編寫一批學術價值高、時代特色鮮明、思政性突出的外語專業教材,作為新形勢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為了教師能夠更好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應該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革新[15]。
再次,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教學評價,鮮有論文有所涉及。教學評價是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F在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由終結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組成,但兩者主要從語言的層面來測試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的評價體系無法體現出大學英語思政教學的效果。與教材的改革一樣,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增加,對評價體系做出相應的調整??荚囆问讲槐鼐心嘤陂]卷考試,可以從單一評價維度向多維度延展,最好能建立全方面、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同時借鑒教師評估素養中的理論來幫助構建專屬于思政化的評價體系。
最后,學生也是教學實施環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大部分的研究文章都是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研究,卻忽略了教學對象。學生對在大學英語中增加課程思政的內容的態度、接受程度以及學習情況的研究還屬于空白。為了以后思政更好地走進大學英語課堂,也應該增加對這一方面的研究。
目前對課程思政的研究結果非常豐碩。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對我們的新要求,教學者需要將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內化到心中,并且實施在教學的方方面面。最終能以適合的教材為依托,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春風化雨般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點點滴滴滲透進去,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