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楠
(杭州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1]
德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關注。早在西周時期官學制度初建時,“以禮造士”的周代教育已將德育置于學校教育的首位[2]。春秋時期,孔子在改良周禮的過程中注入了“仁”,即仁愛,愛人,也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除知識教育外,孔子認為應注重言行、忠誠、信實教育[2]。到了近代,康有為曾在其著作《大同書》中指出,教育任務是“養體開智外,尤以德育為重”[2]。與康有為的觀點相似,蔡元培從康德心物二元論出發,提出了“五育”的建設性觀點,其中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以及美感教育都與今天我們提到的課程思政理念有著緊密關聯[2]。
在其他國家,德育在教育中同樣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古希臘時期,雅典將道德納入啟蒙教育中。蘇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識”足以說明他對道德教育的重視。隨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的興起,教育家紛紛將重心放到德育上來。例如,意大利教育思想家弗吉里奧提出要將學問與道德相結合。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學”觀點,將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和最高目的,認為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應圍繞道德教育開展[2]。20世紀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指出德育的主要任務為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等[2]。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3]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中心環節,就必須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推進思想政治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的方方面面。醫學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助于大學英語課程“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完成大學英語課程的使命擔當。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4]。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學校低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具有學時多、語言效價較高、課堂互動多等特點。而正是基于大學英語課程的這些特點,使其在推進高校思政建設中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時多,教師則擁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在外語課堂中持續性融入思政元素。學生語言效價較高,即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對其有價值。將語言學習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學生更容易關注并付諸實踐。外語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師生、生生互動,因此學生參與各項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較高。通過翻轉課堂等方法,學生能更好地實踐思政理念,在實踐過程中將其內化,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此外,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其內容多涉及外國社會與文化。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會接觸到與中國文化有差異,甚至完全不同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語言教學的全過程,有助于學生在推動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和將外國先進醫學理念“引進來”的過程中客觀、審慎地對待外國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醫學院校學生作為我國醫療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發展我國醫療事業的重任。他們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需要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高尚的醫德和醫學人文精神,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和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意識。因此,在醫學院校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有著重要意義。首先,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醫學院校學生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外能通過多種途徑接受思政教育,將知識學習與品格培養相結合,進而培養醫學人文精神,塑造高尚的醫德,構建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其次,大學英語課程主題多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將此類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話題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能幫助學生將思政與其當下的學習生活及今后的職業生涯聯系起來,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內化課堂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最后,大學英語課程一般在大學初期開設,低年級的大學生在思想上可塑性較強,在此階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從大學初期開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醫學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例如,《新編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三版)第二冊[7]第八單元主題為金錢,在此單元學習中,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認識到取財有道的重要性。
要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的目標,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英語教師團隊是關鍵。教師不僅承擔著傳道授業的職責,更發揮著價值引領的作用。教師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價值觀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首先應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建立基礎。英語教師若想潤物無聲地進行思政教學,還應掌握科學的思政教學方法。高校可通過舉辦思政教學培訓、思政微課大賽和思政工作坊等活動,加深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的認識,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分享,提升教師挖掘思政元素和傳遞正確價值導向的能力,進而改善思政教學效果。
部分教師認為,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就是把思政課程的部分內容加入英語教學當中,沒有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區別和課程思政的主要目的。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理念,而非課程,其主要功能是立德樹人,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而不是簡單地將政治課程內容移植到專業課堂上[5]。
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的選取具有指導性作用。課程思政的功能是立德樹人,因而課程思政的目標可以理解為培養學生的“德”,即將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可以闡述立德樹人的具體內涵[5],一線教師在課前應深入剖析課程內容,借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框架,深入挖掘課本內容和自選內容中涉及德育的部分,并將其有機地融入教學內容中。挖掘思政元素也并非盲目。在挖掘思政元素前,教師應基于課程大綱和課本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思政目標,根據思政目標來挖掘和篩選思政元素。由于思政目標屬情感領域目標,該領域目標涉及抽象行為,且學習成果往往內隱,在編寫時較難將學習成果單列出來,但是,教師可以從一般教學目標后的一些特殊行為表現間接了解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6]。例如,《新編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三版)第二冊[7]第一單元Love中有一篇文章題為A Good Heart to Lean on,講述的是一位身殘志堅的父親用善心感化兒子,告誡兒子要心存善意。“愛”不僅包括課文中提到的如山父愛,還包括醫生對病患的人文關懷、醫學院校學生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熱愛、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父母的孝順以及家國情懷等。因此,這一單元的思政目標可確立為: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做到情系醫學事業,踐行醫者仁心;常懷感恩之心,樹立家國情懷。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課文與朱自清的《背影》在情感表達上的異同點,并在課后給父母寫一封家書,表達對父母的感恩。感恩與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但能夠感悟朱自清筆下含蓄深沉的父愛,培養感恩之心,也能夠認識到中國文學的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英文素材,引導學生學習鐘南山院士的先進事跡并撰寫讀后感,體會鐘南山院士甘愿為人類福祉和科學進步獻身的大愛,感悟鐘南山院士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在祖國有危難時“逆行”而上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受鐘南山院士將個人與國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家國情懷”,學習鐘南山院士仁心仁術、始終將病人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的高尚醫德與人文關懷。
長期以來,課程思政與語言教學一直存在“兩張皮”的現象。在課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并不是簡單地1+1,要打破這種現象,教師先應認識到思政的融入是隱性的融入,有機的結合,而非顯性地將其強加在課程內容中。
思政教學要如鹽融水,潤物無聲,學生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思政元素不僅存在于教學材料中,還隱含在練習活動中[8]。與傳統課堂“老師講學生聽”的機械學習過程不同,翻轉課堂提倡“學生本位”,注重學生的參與。通過翻轉課堂,學生可以在課上“實踐”課堂中涉及的思政元素,以此來重構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思政教學,助力學生內化思政理念。“思政理念×情境教學”模式,指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為學生創設虛擬情境,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實踐,在實踐中體驗思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思政理念。以《新編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三版)第二冊第二單元Communication Problems為例。在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虛擬醫患交流情景,引導學生扮演醫生與患者,體驗醫患溝通時可能產生的障礙。在情境中,學生能夠認識到尊重病患與友好交流的重要性,學會換位思考,并構建起“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該教材[7]第七單元Culture講述了如何從容得體地跨越文化溝壑。隨著中外醫學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以及來華就醫的外國病患數量日益增多,醫務人員的跨文化交流意識顯得格外重要。教師可設計模擬跨文化問診場景,讓學生扮演中國醫生,在情境中了解中外文化差異,認識尊重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另外,教師也可創設國際會議情境,引導學生扮演中國學者向外國同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感受中國人民在特殊事件面前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的團結之情。白衣天使不懼困難、義無反顧地奮戰在一線,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職業自豪感,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通過此類情境教學,學生能身臨其境般體驗與實踐思政,在練習口語的同時充分內化思政理念,達到良好的思政教學效果。
古往今來,德育在教育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全面推進思政建設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途徑。以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英語教師團隊為基礎,以明確的思政教學目標為基石,以“思政理念×情境教學”模式為主要途徑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提升大學英語課堂的思政融入效果,助力學生充分內化思政理念。在醫學院校大學英語課堂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也有助于從大學初期開始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醫學生的個人品格和職業道德,提升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的醫學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有助于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思政育人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