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靜(江蘇:睢寧縣實驗小學)
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越強,數學能力也就越強。因此,在小學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其在中學,乃至大學階段的數學學習都有著極大幫助。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除應當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還應當重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運用科學的思維技法來幫助學生建立完整、通暢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進而為他們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就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思維導圖在數學學科中的應用進行相關分析探討。
思維導圖,又名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將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關聯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從而將所寫文章的主體關鍵字與所對應的圖像、圖形以及顏色建立鏈接,以此形成一種類似大腦神經元的結構。我們知道,人類大腦的思考方式并不是像電腦程序那樣由上至下的順序結構,而是更類似于放射性思考。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例如記憶、想法、文字、味道、關于食物的圖片、好看的顏色、悅耳的音符等,這些都可以成為一個個思考中心,并由這一個中心點向外發散出更多中心點。可以說,人類的思考方式沒有重點或者說到處都是重點。因此,建立思維導圖就是模仿這種類似大腦的思考方式,它能夠充分調動人體左右腦的功能,無論是左腦的邏輯、順序意識,還是右腦的圖像、空間意識,通過將其一起運用,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中思維的發散性以及多向性。因此,合理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聯想力、空間構建力、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接力,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也有著極大幫助。
數學知識往往不是獨立存在的,每一個知識點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要有連貫性。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在教授學生基礎的數學知識時還要注意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小學生心智尚未發育完全,此時他們的思考方式還是以“形象”為主,抽象能力尚未建立完全,而數學知識則多偏向于抽象。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時應當多多培養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因而,合理地運用思維導圖讓知識與知識之間產生關聯,使得知識的結構清晰、明確,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也能夠思維明確,不斷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單位換算”相關課程時,單位換算問題是小學數學中較難掌握的知識點。知識點并不難,難就難在單位之間的轉換上。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將常見的一些長度換算、金額換算、時間換算、重量換算、面積體積換算以及數位換算等設計成圖形,讓學生進行理解記憶,也可以將其打印出來粘貼在教室墻上,讓學生隨時觀看,加深記憶。另外,還可以聯系日常生活,用常見的生活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學習中總結規律,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構建能力以及數學學科的綜合能力。
在課堂上應用思維導圖是一種創新型教學,但思維導圖的應用并不是盲目的。使用思維導圖是為了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但在現實中,思維導圖卻成了教師總結課件知識的工具,許多教師將所學課程的知識點通過思維導圖總結后,也不管學生的思維能否跟得上,便急忙忙地在多媒體上展示,結果學生學得糊里糊涂,不僅沒有學到知識,腦子里原來的知識也變成一團糨糊,更別說知識體系的建立了。鑒于此,我們在思維導圖的運用中要循序漸進,讓學生自己總結,而不是由教師全盤代勞。
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相關知識時,教師不應將總結的課件思維導圖展示出來,而應引導學生思考以前學習的知識并將重要的知識點列舉出來,然后再將新學知識點列舉出來,讓學生試著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思維導圖。最后,教師再將自己設計的思維導圖展示出來進行對比,糾正學生的認識誤區,從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課前預習是講解任何一門課程前都必須進行的活動。數學同樣如此,若學生在課前沒有進行有關預習,那么在課堂學習中便很難跟上教師的思路,從而遺漏知識點,對后續的數學學習產生不利影響。小學生因為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課前預習中往往只是簡單地翻看一遍教材,草草結束,預習的效果難以保證。但若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預習,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繪制簡單的思維導圖,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對所學知識進行初步的歸納整理。開始時,教師可以制作幾個不同的思維導圖模板讓學生使用,后續便可要求學生自己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前預習,在課堂活動結束后,由教師進行指導完善學生的思維導圖。例如在進行“小數的運算”教學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前一天晚上進行課前預習,并根據自己的想法繪制思維導圖,在繪制的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地限制學生的想象,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繪制各種不同的思維導圖。教師收集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分析學生的預習情況,據此設置教學活動,抓住主要難點在課堂上重點講解,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并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思維導圖,以此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
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好動,在課堂學習時記筆記往往是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進行的,教師講到哪里,學生就記到哪里,他們不會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記錄。這樣記錄下來的知識凌亂,沒有結構,不利于學生的復習。而且,有的學生甚至連筆記都不愿意記,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堪憂。因此,為了有效改變傳統的記筆記方式,教師完全可以采用思維導圖。運用思維導圖輔助學生進行課堂筆記,不僅能幫助學生區分課堂所授內容的重點,還能避免以往的填鴨式教育,讓知識變得有結構、有條理,有助于學生往后更好地復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這節課程中包含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關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先引導學生建立相關圖形的概念,然后再有意識地進行類別分類,結合現實的案例加深學生記憶,并在此基礎上拓展應用,讓學生提前知道“梯形、多邊形”的概念。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思維導圖記錄教學內容時,通過將知識點拆分、遞進式的擴充,將每一個知識點有條理地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易懂,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以此來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的效率。
在任何課堂教學活動中,對重難點的講解總是令人勞心費神,數學也不例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最頭疼的就是講解重難點,每次講解重難點的時候總是花費很長的時間,盡管如此,學生總是聽不懂,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而重難點恰恰是考試的重點,因此,學生的成績也往往不理想。小學教師想要促進學生對于難點的掌握,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將難以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拆分,然后以一種更加簡單、更加具體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促進學生學習,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分數的運算”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學的重點集中在分數與整數的計算上。因此,針對計算這一抽象概念,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將相關內容進行拆分,以一種金字塔的方式來呈現。例如,塔底是分數的定義,塔中是分數運算的公式,塔頂則是一些相關案例等有結構的劃分,從而讓學生建立相關的認知聯系,進而理解相關課程的重難點。
在教學環節中,復習也是一項重要的課堂活動。有效的復習往往能夠帶給學生知識上的延伸與拓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鞏固數學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建立完整、清晰明確的數學學習體系。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復習的重要性或意識到但不夠重視,同時也沒有傳授給學生科學的復習方式,更談不上引導學生建立正確思路進行有體系的數學復習了。這些都大大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因此,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數學知識水平以及鞏固所學內容,教師可以在學生復習中引入思維導圖,運用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有效的數學知識體系。
比如,在期末復習時,教師運用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進行整個單元的整體復習,通過列舉知識點,將知識點相互串聯,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知識彼此之間的聯系,從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清晰的知識體系,更好地進行復習。另外,教師也可以示范思維導圖的正確繪制方法,從而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親自構建屬于自己的思維導圖,將思維導圖更好地運用到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合理應用思維導圖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養成學生良好的記錄習慣,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加自如地掌握數學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完整、清晰的數學結構體系。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重視思維導圖的使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