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泓衡,周文君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重慶 402177)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了165個國家的15億學生,影響了全世界90%的學生人口。不僅學生受到影響,停課對教師和家庭也造成了打擊,并將帶來長期的經濟和社會后果。大學醫院的許多臨床醫生需要調整傳統教學活動以適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線教育已逐漸成為醫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基于網絡平臺的線上教育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及教學交互性差等缺點,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降,學生對教學內容把握不準[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不能及時向老師提出,教師也不能實時給予清晰的解答,進而影響教學質量。并非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擁有提供和接受線上教學所需的技術媒體或數字能力。
同伴互助學習(PAL)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積極主動地幫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2]。PAL教學模式具有靈活性和多功能性優勢,能夠學生在學習中加強溝通交流、激發學習興趣。許多國外醫學系在其醫學教育中已成功建立了PAL用于本科醫學教育從而獲得高質量的教學[3]。針對線上教學的弊端,本研究主要研究PAL在眼科線上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以適應疫情常態化下教學模式的改變。
隨機選取在重慶醫科大學第五臨床學院學習的在校本科生80人,其中2018級全科醫學專業40人為觀察組,采用同伴互助線上教學法,2017級全科醫學專業40人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線上教學法。在對照組中,男性學生19例,女性學生21例,學生最小年齡為19歲,最大年齡為22歲,平均年齡為(20.12±2.02)歲。在觀察組中,男性學生22例,女性學生18例,學生最小年齡為18歲,最大年齡為22歲,平均年齡為(19.15±2.34)歲。兩組間學生年齡無統計學差異,男女比例無統計學差異,可進行比較。
納入標準:對照組和觀察組見習生所選用的教材、授課老師、教學時間均相同;所有見習生均自愿參與本次教學和研究。
首先由同一授課老師錄制好教學視頻,教學內容為眼科學第八章(角膜病),采用的教材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眼科學(趙堪興主編),教學時長為3課時,教學視頻中PPT統一。網絡教學平臺為超星學習通。
對照組學生接受常規線上教學,教學方法為:教學前通知學生對將要授課的章節知識進行預習,并給出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自行觀看錄制好的教學視頻,并布置課后思考題。
觀察組學生接受同伴互助線上教學,教學方法為:
1.學生的分組。把40名學生隨機為8個同伴互助小組,每個小組5人,分組后,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對將要授課的章節知識及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以組內形式進行集體預習,在網絡教學平臺的課程討論區中以回帖的方式進行討論,提出問題并做好記錄。
2.線上教學。以小組形式線上觀看教學視頻,進行教學內容的學習,觀看教學視頻期間可在課程討論區中以回帖的方式對學習過程中的遇到問題和布置的課后思考題進行討論并做好記錄。
3.組間互動。教學視頻觀看完成及組內討論完成后,各組間在課程討論區中以回帖的方式對每組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并記錄匯總。
4.教師點評。授課教師最后對各組在整個線上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問題進行統一講解,并點評各組組內及組間互動情況。
教學效果評價:在線上教學結束后,所有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填寫《教學效果評價表》,進行教學評分,主要評分項目: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交流溝通能力、自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評分等級包括非常好、好、一般、較差、非常差等。
理論知識考核:在線上教學結束后,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對所有學生進行授課內容的理論知識考試,題型為選擇題,包括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
最后,對比2組學生的理論知識考核成績、教學效果和對教學的滿意度。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間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值小于0.05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交流溝通能力、自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教學效果方面,采用同伴互助線上教學法的觀察組學生明顯優于采用傳統線上教學的對照組學生,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教學效果對比

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19 10 8 3 0 10 6 6 9 9團隊合作能力 20 10 6 4 0 11 7 7 8 7
采用同伴互助線上教學法的觀察組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為92.5%,采用傳統線上教學的對照組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為62.5%,兩組之間滿意率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對教學滿意度對比
采用同伴互助線上教學法的觀察組學生平均成績為(85.84±8.12)分,明顯高于采用傳統線上教學的對照組學生平均成績(73.61±7.28),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理論考核成績對比
利用互聯網開發新技術已經在高等教育的教學和學生學習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迫使大學教育從面對面教學轉向在線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轉移重新定義了最初為現場教學而設計的課程。在線教學的優先屬性還需要持續改進,以提高線上教學的教學質量。大學需要通過整合方法和技術決策以及教師、學生、行政人員和服務人員之間的協作來重新定義在線教學模式。由于我國全球競爭力的提高及科技的進步,高等教育領域目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導致大學和高等教育中心考慮如何改善他們向學生提供的服務質量。在教育中,特別是在高等教育中,互聯網的使用已大大改變了學習的方式。近年來,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用于教學的線上學習模型迅速發展。隨著對線上學習需求的大量增長,需要對影響線上教學模式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傳統院校均嘗試使用線上課程來保證教學計劃的推進。在線教育提供了教師和學生一種全新的傳授和學習知識方式,增強了隨時隨地學習的可行性,能很好地實現某些教育目標,具有成本低、可重復、快速、共享和便捷等特點[4]。在線教育改變教學者的作用和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仍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不足。如線上教學對于學員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要求較高,學生缺少老師的現場指導和約束,因此線上教學適合對目標和方向明確的學員。網絡交流不如面對面交流來得直接,缺乏傳統課題的學習氛圍,師生互動難以實現,導致學生學習積極不夠,學習熱情不高,參與感降低,從而影響教學質量。缺乏互動性是在線教學模式的主要教學挑戰之一。保持與其他人直接接觸的互動對實現教育目標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互動對學生非常有益,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有分歧觀點的情況下。但是線上教學會使學生感到孤獨和孤立,并降低他們形成人際關系并獲得相應的教育收益的能力。而在線互動對于學生而言可能是有利的,尤其是通過良好的小組活動計劃。
為了克服線上教學的弊端,我們將同伴互助學習(PAL)模式加入線上教學活動中,對重慶醫科大學第五臨床學院的全科醫學專業的學生實施同伴互助學習(PAL),收獲較好的教學效果。認知和社會一致性被認為是學生和學生導師之間有效的同伴互助學習體驗的關鍵因素[5]。在同伴互助學習環境中,認知和社會一致性的概念可以被視為一個“黑匣子”。許多研究報告說,由于認知和社會一致性,同伴互助學習是有效的。認知一致性表現為以下幾類:知識基礎、學生導師的高度專業知識、相同的語言、有效的知識轉移和對學生導師的信任。在社會一致性方面有:學生對學生導師的信任、輕松的學習氛圍、直接提問、激勵、分享社會角色、學生導師的同理心和支持行為、分享經驗和提供技巧、理解困難的話題以及享受相關的輔導類別。同伴互助學習被定義為一種成熟的教學方式,學生由同齡人(即所謂的學生導師)授課,他們大多在高年級學習。根據之前的研究,認知一致性被認為是學生導師和學生之間的共同和相似的知識基礎。此外,由于學生導師會在相同的水平上解釋有難度的問題,使用熟悉的語言有助于學生和學生導師之間的認知一致性。社會一致性是指人際關系層面,學生導師會對學生的問題和需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此外,社會一致性還意味著學生和學生導師具有相似的社會角色,因此,具有高度社會一致性的學生和學生導師之間表現為高度的共享和平易近人。當學生和學生導師被認為在認知和社會上一致時,他們會體驗到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根據之前的研究,當學生分享學習經驗或提出替代解決方案時,學生認為他們的學生導師在認知和社會上是一致的。反過來,當導師被認為在認知和社會上一致時,學生會感到不那么焦慮,并且敢于說出他們是否理解主題。同伴互助學習在一般課程中是一種有價值的教學工具。
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同伴互助學習(PAL)模式相對傳統線上學習方式的不同,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能夠充分獲取學習資料,也能夠借助同學的思想不斷解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同伴的相互幫助和角色扮演,提升其學習效率,同時可以通過互相傾聽同組成員的表達、分析、思考等,提升其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而在相對線上學習方式中,絕大多數學生明確提出了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不懂的問題,但沒法和老師交流,導致學習積極下降,甚至有的學生都未完成線上課程學習。和絕大多數學生的主觀感受一致,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同伴互助線上教學法的學生在教學效果、教學滿意度和理論考核成績上都優于采用傳統線上教學法的學生。
綜上所述,同伴互助學習(PAL)能被學生很好地接受,能夠顯著提升線上教學質量,對眼科教學有極大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