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利平
教學語言是教師向幼兒傳遞知識和信息的主要途徑,教師的教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學習興趣和交流意愿,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和幼兒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合理恰當地運用教學語言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接下來,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幼兒教育中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是幼兒學習其他領域知識的基礎,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作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其教學語言對幼兒有著重要的影響。
第一,影響幼兒的語言學習。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重復性、跳躍性和情景性的特點,幼兒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會逐漸積累詞匯、習得語言。教師是除了家長以外和幼兒接觸時間最長、溝通頻率最高的人,對幼兒的語言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
第二,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都喜歡有趣的事物,教師采用充滿趣味性的語言進行教學,可以很好地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帶領幼兒學習兒歌《數鴨子》時,一位教師對幼兒說:“來,大家一起學《數鴨子》!”而另一位教師則是這樣對幼兒說:“小朋友們,前邊來了一群可愛的小鴨子,它們走路時一搖一擺的樣子真有趣,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有幾只可愛的小鴨子吧!”對比之下我們不難發現,后者的趣味性更強,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第三,影響幼兒學習的信心。幼兒的向師性很強,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幼兒學習的自信心,進而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在幼兒多次嘗試仍無法得出正確答案時,有的教師可能會對幼兒說:“我講過很多次了,你怎么還不明白!”而有的教師則會對幼兒說:“沒關系,我們換個角度想想?!辈⒛托牡匾龑в變簩ふ掖鸢?。我們可以看出,前者會降低幼兒的信心,讓幼兒恐懼學習且不敢提問題;而后者則可以增強幼兒學習的信心,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究和學習。
第四,影響幼兒的交流意愿。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究欲,喜歡問為什么。教師積極的回應能增強幼兒的交流意愿,激發幼兒的探究欲,促使幼兒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主動學習相關的知識,有助于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對幼兒未來的成長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不重視教學語言對幼兒的影響。部分教師沒有深入了解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在幼兒提出疑問時也沒有給予幼兒積極的回應,從而忽視了幼兒的探究意愿,不利于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第二,沒有有效運用教學語言。部分教師沒有有效運用教學語言,因而難以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幼兒亂跑亂跳或嘗試一些較為危險的行為時,部分教師會立刻制止道:“我告訴過你們不能這樣做,這樣很危險!”這種命令式的語言雖然可以阻止幼兒嘗試相應的行為,但沒有告訴幼兒該行為產生危險的原因。所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幼兒后續可能還會嘗試類似的行為。又如,角色扮演游戲可以很好地鍛煉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表現力。但在引導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游戲的過程中,部分教師不注重運用副語言,沒有搭配與角色有關的聲音、動作、表情等,無法讓幼兒代入游戲情境,因而游戲效果不佳。
第三,教學過程缺乏充分互動。與師幼一問一答不同,充分互動需要師幼對話的內容達成有效對接、情感發生共鳴。例如,有的幼兒會好奇地問教師:“老師,為什么到了夏天樹葉就綠了,到了冬天樹葉就落了呢?”這時,部分教師會對幼兒說:“一直都是這樣啊,這是自然現象?!倍皇墙o出科學合理且充滿趣味性的答案,難以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
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主要體現在語言要素(語音、詞匯、語法)的多樣性、情感的豐富性、內容的趣味性、表達方式的靈活性和對話過程的激勵性五個方面。
第一,語言要素的多樣性。語言要素的多樣性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語音要有高低、抑揚頓挫,方便幼兒理解語義;詞匯要多,多用形容詞使對象更加生動立體,如“紅紅的蘋果、綠綠的小草、花間飛舞的蝴蝶”等;語法要正確,主、謂、賓、定、狀、補等成分要盡量齊全,確保幼兒能明白具體內容。語言要素的多樣性還體現在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和事物的名稱豐富且具體,教師使用豐富多樣的教學語言,可以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有助于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傾聽幼兒的表達,引導幼兒不斷擴展句子,讓幼兒的表述更加豐富和具體。例如,在形容自己的媽媽時,有的幼兒會說:“我的媽媽很漂亮。”對此,教師可以問幼兒:“你的媽媽哪兒最漂亮?。俊币龑в變赫f得更具體和詳細一些,如“媽媽的頭發很漂亮,長長的”“媽媽的眼睛很漂亮,大大的”等。對比前后的表述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合理運用教學語言可以使幼兒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具體。
第二,情感的豐富性。情感是可以傳遞的,例如,班上的一名幼兒哭了,其他幼兒可能也會跟著哭,這種情況在小班幼兒剛入園時很常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情感熱烈的語言去描述某一事物,會讓幼兒產生相應的感受。
情感的豐富性是通過詞匯、語調、語速、副語言等表達出來的。例如,在幼兒做了某件事后,教師欣慰的笑容、肯定的目光等都會讓幼兒產生積極情緒,進而將其定義為“這種行為老師很喜歡”,并在后續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反復出現該行為。
情感的豐富性也體現在幼兒的閱讀教學中,即教師根據書中角色來轉換語調和情緒。例如,在朗讀“可惡的小豬,我要吃掉你們”時,教師可以壓低嗓音表現出大灰狼的兇惡;在朗讀“哎呀,大灰狼來了,我們快逃啊”時,教師可以搭配緊張的表情讓幼兒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自主代入故事情境,讓幼兒產生恐懼心理的同時又為小豬捏把汗。
情感的豐富性也體現在對人物的評價上。例如,在評價雷鋒時,教師可以說“雷鋒是位好戰士,他做好事不留名”。在聽到這樣的評價時,幼兒自然而然地會在頭腦中對雷鋒產生好的印象,主動將其與積極情感對接起來,并以雷鋒為學習的榜樣。
第三,內容的趣味性。幼兒學習知識和技能是以興趣為前提的,他們會主動探究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趣味性很強的語言,讓幼兒產生“試一試、說一說、摸一摸”的想法,以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兒歌容易記憶且節奏感很強,深受幼兒的喜愛。教師可以將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相關要求創編成兒歌,如“洗手手,吃飯飯,健健康康來做伴”“愛勞動,愛學習;做好事,要積極”等,便于幼兒理解和記憶,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語言的趣味性也體現在對角色的塑造上,例如,在帶領幼兒了解各種小動物的叫聲時,教師可以說“小貓小貓喵喵喵,小狗小狗汪汪汪,小豬小豬哼哼哼”,這種充滿趣味性的語言能加深幼兒的印象,讓幼兒很快記住不同動物的叫聲。
第四,表達方式的靈活性。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增加幼兒的詞匯量,幫助幼兒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幼兒因不遵守游戲規則而險些發生安全事故時,教師可以對幼兒說:“這樣做多危險啊,以后可要注意啊,快讓老師看看傷沒傷到。”這樣既能讓幼兒知道剛才的行為不可取,又能讓幼兒產生被關懷的感覺,比直接呵斥的效果要好很多。
表達方式的靈活性也表現在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調整教學語言,例如,在舞蹈課上,教師可以對幼兒說:“我們跳,我們跑,我們轉轉轉!”用節奏感很強的語言感染幼兒,促使幼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美術課上,教師可以對幼兒說:“我看到了火紅的太陽、藍藍的天空、綠綠的樹木和白白的沙灘!”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引導幼兒展開想象進行繪畫;在體能課上,教師可以對幼兒說:“我們是小兔子,跑一跑、跳一跳,跳!跳!跳!”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調動幼兒參與運動的積極性。
第五,對話過程的激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加深幼兒對某一事物的印象,促使幼兒多次重復該行為直至形成習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激勵幼兒時要有具體內容,如“畫得真棒,顏色搭配得很好”“做得很好,小手洗得好干凈”等,讓幼兒知道哪里做得好、做得好的標準是什么。教師也可以使用激勵性語言指點幼兒,讓幼兒學到更多知識與技能,如“你這個小泥人捏得很好,如果能夠將頭和身子的比例再調一調就更好了”。
綜上所述,在幼兒教育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幼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重視教學語言的運用,并采用豐富多樣的語言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調整教學語言,以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使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從而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