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時俊雪
新型城鎮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其具有城鄉協調、產業互動、生態宜居性等特點,主要突出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性建設[1]。
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建設得到快速發展,逐步成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活力與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2]。截至2021年末,中國城鎮化率突破70%,中國經濟已從“工業化時代”轉入“城鎮化時代”[3]。然而,在新型城鎮化發展迅猛的新時代,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卻相對緩慢。如何針對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制定城鎮化發展策略值得探究。因此,本文對當前中國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整體發展水平進行綜合測度,并探索其區域差異性,為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綠色高效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結合以往新型城鎮化與水平測度相關文獻[3-6],本文從人口、經濟、社會、生態、基礎設施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六個層面選取23項指標,構建西部地區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測度模型,并通過熵值法確定相關權重(如表1)。

表1 我國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測度模型
本文運用熵值法測度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具有較強的客觀性。熵值法是根據各個指標的變異程度和離散程度來決定指標的權重的一種方法[7-9],具體步驟如下。
(1)構建原始數據評價體系指標矩陣:

其中,m代表評價對象,n代表評價指標,xij為第i個評價對象第j個指標的數值。數值越大,該指標在該綜合評價體系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其權重就越大。
(2)將數據標準化處理,zij為標準化后第i個評價對象的第j個指標的數值,具體標準化方式如下:
正向指標:

負向指標:

(3)計算第j個指標下第i個評價對象占該指標的比重:(4)計算第j個指標的熵值:


其 中,k=1/ln(m),k>0,0≤e≤1。
(5)計算第j個指標的信息效用值:

(6)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

本文選取西部地區的11個省份及自治區2011-2020年的相關數據,原始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份統計年鑒。
基于本文構建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測度模型,將2011-2020年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測度如圖1所示。

圖1 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變化趨勢(2011-2020年)
由圖1可知,西部地區近十年來的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呈緩慢上升趨勢,但在2018年后略下降,2018年達到最高值
69.73。近十年來西部地區整體社會城鎮化水平明顯偏低,平均水平只有43.31,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區對高新技術、人才重視程度不夠、社會保障措施制定不全面造成的,應當加強對高新技術引入,進一步加深教育投入和對就業、人才等重視程度,提升社會城鎮化的建設。反觀,基礎設施城鎮化水平最高,十年來的平均水平高于90,說明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城鎮化的建設處于領先地位。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生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水平則相對集中,近十年有緩慢上升趨勢,且趨于穩定,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水平則具有下降的變動趨勢。
為進一步對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區域差異進行分析,本文通過對自然區劃和經濟等方面的考慮,將西部地區分為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西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北: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并進一步分析,具體城鎮化發展區域差異如圖2所示。

圖2 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區域差異變化趨勢(2011-2020年)
近十年以來,西南地區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人口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生態城鎮化發展水平一直明顯高于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西南地區呈上升趨勢,西北地區則呈輕微下降趨勢。應加強西北地區對生態環境保護、人才引進、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建設。相反,西北地區的經濟城鎮化、基礎設施城鎮化以及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水平高于西南地區,但西南、西北地區的經濟城鎮化發展水平區域差異正逐步減小,而基礎設施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則在逐步擴大。另一方面,西部所有區域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近十年都呈現下降趨勢。
省份層面如圖3,陜西、四川的六大城鎮化和綜合發展水平均處于領先地位,重慶市和云南省的發展水平也較好,而青海、內蒙古、廣西、貴州、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的綜合發展水平較低,平均水平處于50-70。從六大城鎮化發展水平來看,四川和陜西的人口城鎮化發展水平最高,達到90分以上,需要改善的省份為青海和內蒙古;經濟城鎮化方面,內蒙古發展水平最高,但甘肅和廣西的經濟城鎮化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未來仍需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對于社會城鎮化發展水平低的省份,如寧夏、內蒙古和云南,應當加快推進社會城鎮化的建設,并向表現良好的區域如四川進行學習;生態城鎮化發展水平最高的是四川,其他省份的發展水平則相對較低,其中青海最低;基礎設施城鎮化各省的發展水平較為均衡,較為良好;對于城鄉一體化而言,重慶、陜西和寧夏都發展得比較好。

圖3 西部地區內各省份六大城鎮化發展水平區域差異圖
近十年來,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呈緩慢上升趨勢。基礎設施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相對較好,社會城鎮化水平最低,人口、社會、生態城鎮化仍有提升空間。
區域差異方面,西南地區的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以及人口、社會、生態城鎮發展水平要高于西北地區,而西北地區的經濟城鎮化、基礎設施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水平則要高于西南地區。
省份層面,陜西、四川、重慶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但廣西、貴州、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需重點關注。
第一,加強創新產業投入,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加強創新產業引入和教育投入,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創新型企業和人才,鼓勵自主創新創業;引進國內國外的創新技術,加強西部地區社會城鎮化發展。
第二,重視人才引進,完善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障措施。對于貴州、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人口城鎮化水平較低地區,應加大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吸引力度,提高對人才的引進力度和人口就業補貼,吸引優質人才,提升人口城鎮化率。
第三,加強污染治理力度,培養個人環保意識。加大環保知識的宣傳力度,制定相關環保政策,加強污染治理力度,限制企業污染排放量,鼓勵企業生產環保產品,協調城市環境治理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促進西部地區生態城鎮化較低的省份,如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進行生態城鎮化建設。
第四,優化產業結構,鼓勵企業發展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激發市場活力,出臺創新產業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發展創新,增加二、三產業的投入力度,提高廣西、貴州等經濟城鎮化相對發展緩慢的省份經濟城鎮化發展水平。
第五,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減少城鄉差距。政府應加強引導,增加農民人均占有資源,加強農業科技研究,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完善戶籍管理制度,給予農民公平就業機會和市場環境,鼓勵農民向城鎮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