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 程偉華
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將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及時、準確總結分析學校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熱點,不僅有助于研究者了解高等教育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的現狀,還可為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參考。
近年來,各高校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堅持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為指導,堅持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堅持“以師生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的宗旨,創新引領、持續發力、彎道超車,實現從傳統教育技術到數字校園再到智慧校園的跨越式發展。網信工作頂層設計和總體架構基本確立,服務能力明顯提升,業務應用深化融合,助力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進一步加強。通過分析歸納,學校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時期,如圖1所示。

圖1 學校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的三個時期
高帶寬、高融合、高可靠、高安全、易擴展的校園網基礎設施為學校教育教學信息化的開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基本實現了校園網有線無線全覆蓋,萬兆到樓宇、千兆到桌面。標準網絡中心機房,可以為校園“一卡通”、數據中心等應用提供7*24小時不間斷安全、穩定、可靠的運行保障。一卡通、數字校園、數字迎新等業務系統的服務器存儲虛擬化平臺可實現硬件資源集約化、精細化管理;校園網絡整體架構的優化和扁平化“大二層”的改造,進一步提升了數據處理和轉發能力,網絡擴展更加簡潔,網絡管理更加精細、故障處理更加精準、用戶體驗更加便捷。
在現有智慧教室,“多室合一”數字語言實驗室,計算機實驗室基礎上建成的數字語言學習、網絡教學、教學資源、云課堂自主學習、云課堂考試、可視化教學督導與服務、公共教室考勤等平臺和應用系統,實現了“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智慧學習環境。按照主要功能和作用,外語類院校信息化教學實施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如表1所示。

表1 學校信息化教學實施建設分類一覽表
不斷加強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搭建信息化應用和服務的“支撐底座”,校園“一卡通”系統應用于食堂、超市、洗浴、開水、門禁、圖書借閱等業務,實現了師生“一卡在手,走遍校園”;數字校園平臺初步實現了學校主要業務系統的數據共享交換、身份統一認證、信息集中展示;校園軟件正版化平臺,為師生提供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WPS等正版軟件服務。校級人臉識別生物特征庫,統籌規范學校人臉業務采集、運行、管理流程,實現全校師生人臉識別基礎數據全入庫和人臉識別業務全覆蓋。網上辦事大廳,解決師生登錄校內系統重復認證、多套密碼等問題;實現登錄一賬號、方式多樣化、服務自助化,微信、QQ、手機號等多種快捷的認證方式和密碼自助修改,方便用戶使用。
全面推進業務管理信息化,圍繞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快信息化業務管理系統建設,完善信息系統布局。自動化辦公OA系統建設,實現協同辦公、無紙化線上辦公;網站群系統建設,實現了校內網站統一安全管理、統一標準規范。人事管理、學工管理、科研管理、教務管理、學生公寓人臉識別門禁、智慧圖書館管理等業務系統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現代化治理能力。
堅持加強統籌、夯實基礎、創新發展、宣傳普及的工作思路,
學校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雖然已取得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高校間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層次和水平不平衡,通常存在較發達地區、示范性高校更優,由業務應用的智慧建設到綜合治理的數字化轉型。二是與要求的推動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管理全過程差距較大,與教育教學融合深度不夠,有些高校還只是把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作為改變教育教學環境的工具,停留在初級應用上。三是信息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科技在生活工作中的應用和學校對信息化的高度重視,師生初步具備了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與學的能力,但利用信息化教學的創新能力有待加強。四是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薄弱,一些高校對引進配備教學科研人員的力度已明顯加大,但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的補充、考核、晉升等重視不夠、舉措不多,易造成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流失。
(1)加強統籌,健全組織領導機構。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工作計劃、政策規定和工作標準,落實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壓實網絡與信息安全主體責任,統籌協調解決學校網絡安全重大問題,形成部門聯動、協作配合的長效機制。
(2)制定規劃,做好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頂層設計。嚴格按照中省要求,在認真學習、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制定智慧校園建設、網絡安全建設等若干規劃和年度“施工圖”,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確保信息化工作定位不偏、重心不移。
(3)組建信息化專家庫,發揮專家作用。聘請教育信息化領域的專家為學校信息化發展戰略、政策、規劃和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為信息化建設項目提供決策咨詢、技術論證和評估服務;指導學校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4)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構建長效管理機制。不斷完善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建設制度體系,發布和修訂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確保信息化工作管理有標準、實施有規范、接入有規則、建設有準繩,確保校園網絡運行安全可靠,信息化項目建設規范有序。規范數據管理,保障數據安全,確保學?;A數據來源唯
(1)轉變職能定位,信息化工作機制穩步推進。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規范、統一管理、統一出口”的思路,制定信息化建設規劃、標準、規范和流程,著力推進信息化“一盤棋”格局。按照項目統籌、資金統籌、資源統籌、需求統籌和管理統籌的思路,歸口管理學校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保障網信工作高效推進。
(2)多方籌資引資,信息化建設持續投入有保障。積極爭取各類高校發展專項資金、高水平大學建設專項資金、省地方財政、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資金投入,確保學校網絡與信息化建設健康有序推進。
(3)強化隊伍建設,信息化技術力量不斷增強。不斷加大專業人員的培養和選拔力度,以科研促提高,以實干促發展,著力打造一支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技術過硬、服務意識好的專業隊伍。
(1)著力推進優質資源人人共享。設計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優質外語教學資源,融合網絡教學平臺與教務管理系統,構建個性化網絡學習社區。建成資源云服務平臺,集成IPTV電視直播、教學資源、網絡講座視頻直播等功能。師生可通過電腦終端和移動端收看外語高清衛星電視節目,并可申請定時錄制視聽教學資料,積累各類音視頻、課件、教學素材和智慧教室課程等教學資源,可點播各高校的名師講座,實現優質資源“人人共享”。
(2)加強信息化課程建設,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高度重視課堂教學質量,建立健全課堂教學管理的工作機制,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探索新型教學模式。融合了“互聯網+”“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重要發展方向;聚焦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智慧教學與課堂教學改革。云課堂自主學習系統、云課堂考試系統相繼投入使用。創建獨具校本特色的內容科學、分級合理、輔導資料齊全的自學環境,能夠記錄監測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自主學習系統,反饋學習效果。
(3)打破數據壁壘,融合應用服務,全面推進一網通辦。為提升全域數據治理工作,應建設標準統一、管理規范、數據集中的校級大數據中心,打破信息系統間的數據壁壘,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數據“一數一源、一數多用、共建共享”的目標。實現部門、數據源的業務系統數據互聯互通與共享應用,為提升管理服務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4)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師生網絡安全與信息技術素養。注重對全校師生信息化水平及網絡安全素養的培訓,為不斷提升師生信息化素養,堅持每年定期面向師生開展教學設備和應用操作培訓;以每年的“國家網絡安全周”活動為抓手,堅持不間斷開展網絡安全專題培訓、應急演練和“網絡安全知識進校園”活動,全面提升師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
(5)加強實驗室建設,積極推進信息化條件下的實驗教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學校開展實驗教學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持。利用語音識別、計算機輔助翻譯、虛擬現實等技術,積極進行信息技術條件下文科實驗室的探索與實踐,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加大多語種口譯實訓中心、同聲傳譯及口譯自主訓練實驗室、“一帶一路”跨語言大數據創新平臺教學實驗室、跨專業綜合實驗室、協同創新實驗室等各類實驗室,逐步實現從基本語音教學的語言實驗室,向發揮外語特色優勢,引領人文學科、社會學科、管理學科和理學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綜合性實驗室建設模式的轉變。
高校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是實現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是加快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縱觀西安外國語大學網絡安全與信息發展已經不同尋常,信息化應用隨處可見,但更要分析其存在的問題,確定方向找出對策,旨在為高校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