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海滄幼兒園 葉雅瓊
創生課程不再是注重集體教學和強調規范統一的模式教育,而是注重關注幼兒的興趣、經驗和生活,是來源于班級的每一名幼兒,是針對幼兒發展規律與具體情況而展開的真實的學習和探索,根據幼兒的需要和本班的特點生成或者調整的教育活動。建構合適的創生課程中,要實現教師從“管住幼兒”到“關注幼兒”,從“走近幼兒”到“走進幼兒”的課程觀念的轉變。那么,課程如何讓幼兒喜歡和感興趣呢?這個點必須著眼于幼兒,著眼于幼兒身邊的事,捕捉幼兒感興趣的點?!昂⒆釉谛?,課程隨行”這八個字,通俗易懂地概括了創生課程的核心理念。但如何基于幼兒興趣在幼兒園開展和實施創生課程?筆者現提出以下幾點做法。
發明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擁有興趣,幼兒才會主動關注和思考。在課程探究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到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可加強幼兒探究的持久性和深入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要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學習。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到處蘊藏教育價值的課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時刻警醒我們,有效地將幼兒課程與幼兒生活進行結合,會使課程更加符合幼兒的需要。因此,教師應把握日常生活環節中的教育契機,及時開發和引入相關主題,讓幼兒在活動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時敏銳地捕捉幼兒一日生活的一切教育契機,開發有利于幼兒探究的創生課程。生活中的課程有很多,如《被子大作戰》課程。幼兒的被子每半個月都要拿回去洗曬,由于家長不能入園,單靠教師三人要從樓上打包和搬運到樓下,效率低,任務重。這是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也是教育的一個契機,教師可引導大班的幼兒一起想辦法,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打包過程中幼兒興趣很高,都說自己能把被子搬運到樓下。此時,教師發現問題,順應幼兒興趣,鼓勵幼兒嘗試探索有效的方式。接下來,對基于實際操作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究:1.如何收被子?——疊收被子的方式。2.怎么搬運被子——嘗試不同的搬運的方式。3.怎么上下樓梯?——注意上下樓梯的安全。4.怎么整理床鋪?如何打包結實,又能輕松地搬運到樓下。教師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在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中得出最佳的方式,引導幼兒之間相互學習,允許幼兒在錯誤中嘗試,允許幼兒在失敗中總結,最終有序輕松地打包被子和搬運被子。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闭嬲摹皩W習”孕育在生活中,因為“實踐出真知”。除此之外,像《螞蟻王國》《我的老師結婚了》《海底隧道是怎么建成的?》《名字的故事》《孵蛋》《光和影》等,這些不僅是發生在幼兒身邊的事,也是他們感興趣的,教師可以從中把握課程教育的契機點。
教育家杜威指出:“經常而細心地觀察兒童的興趣,對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這些興趣必須作為顯示兒童已發展到什么狀態的標志加以觀察,它們預示著兒童將進入哪個階段?!闭n程內容必須是本班大部分幼兒的共同興趣,大部分幼兒表現出繼續探索的愿望。在創生課程實施中,教師還要分析幼兒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言一行,捕捉幼兒的興趣和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和個性差異等,在順應幼兒興趣與需求的同時,把幼兒的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進行融合,從而開展使幼兒能積極參與并且有效的活動。例如,班里一名幼兒帶來了兩條蠶寶寶放在班級的植物角,這兩條蠶寶寶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幼兒眼神里懷揣著滿滿的好奇心。創生課程就從“這蠶寶寶”開始了,捕捉幼兒的興趣,順應幼兒好奇心的需求。幼兒的疑問很多:蠶寶寶從哪里來的?菜青蟲變的嗎?蝴蝶變的嗎?還是桑葉樹長出來的小蟲子?——創生課程的內容包括它們的成長史、生活習性、蠶寶寶經過幾次蛻變、如何養蠶及蠶寶寶一身都是寶等。在探索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各種調查,完成相關記錄表等。幼兒天生就對許多事物有著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教師要及時抓住這個教育契機,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從其興趣出發,引導幼兒關注蠶寶寶的生長。動手操作都是有效的,挖掘的課程是有價值的。課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圍繞著一個切入點、一個幼兒感興趣的主題,不斷產生不同的問題,順著興趣不斷實踐和總結,再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次發現問題,從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課程研究發展過程。總結幾個關鍵詞就是:興趣,動手,動腦,發現,解決、發展。
如果課程活動不是幼兒想要的,脫離幼兒經驗的,教師設計得再用心,終究也只能是徒有一幅漂亮的“皮囊”。教師在課程執行開展中,要時時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事事想著幼兒,并且要關注和分析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提供相應的支持,推進課程深入開展和探究。
在創生課程的開發中,教師也要關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很多時候教師都是用自己的標準作為衡量教育內容的標準,都是“我以為”,而不是基于幼兒的核心經驗和能力發展。這樣教師精心選擇和設計再好的課程都是脫離幼兒的發展水平的。所謂基于幼兒的原有水平,不是簡單的幼兒經驗,而是教師要在日?;顒又兄鸩椒e累起來的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需求的研究。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要如何進行取舍呢?例如,孵蛋的創生課程中,由于我園地處城鄉結合部,小區里住的很多是拆遷戶,很多住戶會養雞。在一次很偶然的戶外活動中,我班幼兒在滑梯底下的草叢里撿到一個蛋,并把這個蛋帶回班級。大家激烈地討論如何處理這個蛋時,有的說煮了,有的說給雞媽媽送回去。有一個家里有孵蛋經驗的幼兒說,我們可以把它變成小雞。結果這個想法一說出,幼兒非常感興趣,于是班級的孵蛋計劃就開始了。在這個雞蛋要做什么的班級“研討會”上,作為教師,想到的是如何讓蛋寶寶站起來,如何對胎生和卵生進行研究,如何對蛋的營養進行分析教育等,還真沒想到要孵蛋。由此可見,不是教師覺得好的素材就是可以用的,只有貼近幼兒的核心經驗和幼兒感興趣,對幼兒具有挑戰和發展的,并且要建立在教師足夠了解幼兒的基礎上所作出的決策,才是最適合孩幼兒的課程。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币虼苏n程活動中,我們要提供足夠的空間、時間、材料,讓每個幼兒都有自主探索的計劃和空間,適當地支持幼兒探究,能有效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如在開展《大中國》課程過程中,幼兒對光和影子非常感興趣,喜歡拿著手電筒照這照那的。一名幼兒帶來一幅地圖,大家用手電筒照照地圖,但是地圖比較小,大家聚在一起看不方便,于是大家就想能否讓地圖上墻呢?就像放電影一樣。因為探究的主人是幼兒,教師只是一名支持者和引導者,因此在《地圖上墻啦》創生課程中要為幼兒提供各種支持,比如:1.場地支持,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空間和場所,允許幼兒打破區域界線,可以到寢室去,并一起商量規定教室和臥室的開放時間,盡量為幼兒騰出探究和創意的空間。2.材料支持,提供各種紙張,包括電光紙、蠟光紙、A4紙、牛皮紙、皺紋紙、透明紙片等。當發現墻面凹凸不平,不利于投影時,教師可以提供白色KT板、手電筒等。3.教師支持。在幼兒探究中,教師要適當放手,積極回應,及時肯定幼兒想法,追隨他們的問題,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探究和嘗試,遇到問題不急于伸出援手,放手讓他們嘗試,但要及時回應他們的請求和需要,促進幼兒的深入學習。當幼兒探究時遇到瓶頸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幼兒進行總結,并適當點撥,引導幼兒不斷地提升和突破自己。這樣一來,創生課程才能不斷地深入探究,穩步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及學習品質的發展。
創生課程的實施是一個開放的,隨時重視幼兒興趣、主體性需要的過程,它的開發和生成是課程實施的核心環節。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教師關注、支持、幫助和引導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提供適宜的科學指導,給予恰當的支持和幫助,才能提升實施的實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主動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課程實施中,教師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前提,引導幼兒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樹立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自信,讓幼兒在做中學,在解決問題中獲得良好的經驗和體驗。但是,在提出問題前,教師要先發現問題,比如,在“孵蛋”探究過程中,會出現幾個問題:1.周末沒人照顧孵蛋器,該怎么辦?2.為何不是每個蛋都能孵出小雞?3.孵蛋器不能隨便打開看,我們應該如何讓幼兒園的其他人也知道呢?4.兩個幼兒一起照顧蛋,如何解決重復翻蛋的問題呢?5.雞寶寶出生了要怎么養?誰來養?這些問題是教師事先已經預設的,但實施中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應使用更多開放性的問題,把握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原則,適時地啟發幼兒,接過幼兒拋過來的“問題”球,又巧妙地拋還給幼兒。當幼兒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對幼兒的發現及時鼓勵和支持,巧妙地為幼兒搭好支架,引導幼兒自主探究,用問題不斷引導幼兒順利完成探究活動。在問題的驅動下,幼兒需運用已有的知識及規則促使思維的素材重新組合,去解決和適應當前的新問題。
支架式問題能以幼兒為本,促進幼兒新舊知識的有效融合。教師及時為幼兒提供一個有利于探究和學習的環境,能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促進幼兒對新問題的探究和掌握。當幼兒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仍未發現事物的關系時,教師又不能直接告其答案,授予方法,此時可提供類似或相關的經驗,為幼兒提供一個“臺階”或“支架”,使幼兒嘗試用新經驗解決問題。在創生課程中“當閩南文化遇上STEM”實施中,幼兒對閩南游戲中的抬花轎很感興趣,但花轎少,幼兒多,于是產生制作花轎的想法。如何制作才能使花轎能夠平衡?這就得利用到測量、對稱等科學知識。幼兒嘗試了幾次都失敗,教師此時適時介入,示范地用測量、對稱等方式制作燈籠的方法和原理。幼兒在其中獲得經驗,在制作探索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嘗試、總結、嘗試的過程得到經驗的提升。再如,在“我的橡皮泥浮起來了”的課程探索中,幼兒把橡皮泥壓成薄餅、搓成細長條、搓成一粒一粒的,但放進水里時都沉了下去。教師此時先表揚和肯定幼兒是會動腦的聰明寶寶,然后拿出一張紙,將其折成盒子,盒子放在水面上浮起來了,進而引導幼兒從中悟出“中空”能浮起來的道理。于是幼兒把橡皮泥做成了碗狀,這次碗狀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了。因此,利用這種“轉嫁”經驗的方式,能浸潤式地讓幼兒習得舉一反三的本領。因此,幼兒園應踐行和實施創生課程,形成具有開放和生成的實踐性課程。幼兒園實施創生課程,是由“課程開發”到“課程理解”的過程,是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教師與幼兒積極互動、交流并共同建構的過程。教師要不斷探索、觀察及評價,充分把握課程的適宜性及推進課程實施的方法。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除能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還能充分發展教師的積極主動性及創造性,有效促進幼兒園創生課程的開展與實施,獲得雙贏的效果。
綜上所述,幼兒園的創生課程是立足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經驗和興趣的課程,內容必須來源于本班幼兒的真實問題,具有深入探索的價值,是本班幼兒大部分感興趣的,想探索的課程。作為教師,除了給予幼兒選擇的權利和自主探究的空間,還要更多地蹲下來傾聽,深入觀察和分析了解幼兒。實施過程中,根據出現的問題及幼兒探究的反饋,對課程內容進行不斷完善和調整。與幼兒進行深層次、多角度的“對話”,通過了解式、支持式、分享式、動態式的對話,不斷深入了解幼兒的內心需要,從而有效促進課程的開展與實施,使幼兒原有經驗能得到提升,充分共享家長、社會資源或環境背景,為課程的開展與實施加持。在課程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提供足夠的空間、時間及材料,讓幼兒有自主探索的機會,從而促進幼兒的好奇心、主動性、堅持性、創造性、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等多種學習品質得到發展,這樣的創生課程才有開展和實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