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敏 余靈爽
(重慶財經學院 重慶 401320)
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階段均存在“學習困難學生(下文簡稱高校學困生)”。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高校學困生群體不斷增加,如何幫助高校學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成為高等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部分高校學生因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吃力從而成為學困生。高校學困生普遍具有以下特征:智力正常,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效果低下,無法適應大學生活,無法達到高校教學大綱基本要求[1-2]。
根據學習困難的程度,可將高校學困生分為兩類。(1)通過家校合力幫助最終可順利完成學業的高校學困生。這一類學生主要是存在單次或多次掛科,但經過一系列的補考、重修,最終可以順利取得畢業證和學位證。(2)最終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的高校學困生。這一類學生通常能通過考試的科目極少,且經歷補考、重修甚至留級過后,仍然無法完成學業,最終不能取得畢業證和學位證。
重慶某普通民辦本科高校(下文中簡稱A校)近年來發展迅速,根據A 校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學校發布的學業警示名單(見表1),統計A 校學困生情況,發現A 校該學期學業警示率為2.2%,其中,有1.2%的學困生受到3次學業警示,即將面臨降級或退學處理,最終可能無法順利完成學業,該部分學生應成為學校重點關注和幫扶的人群。除此之外,存在單次或多次掛科,但未被學業警示的同學也占了很大比例。以A校經濟學院大一至大三(2019 級、2020 級、2021 級)學生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成績為例進行分析(見表2),統計出掛科率為39.9%,掛科數≥2 的學生占比20.6%,其中,大二學生掛科率高達57.6%,大一和大三學生相對較低。可以看出,A 校經濟學院普通學困生人數較多,但受到第三次學業警示率較低,僅為0.63%,說明雖然普通民辦高校存在較多學困生,但大部分能夠通過多方努力后順利完成學業。若學校不積極組織對學困生進行幫扶,那么部分普通學困生學習可能會更加困難,從而受到多次學業警示,最終走向退學或無法順利畢業的結果。因此,校方如何開展學困生幫扶就顯得尤為重要。

表1 A校2021—2022 學年第一學期學業警示情況統計表

表2 A校經濟學院2021—2022 學年第一學期掛科情況統計表
當下,普通民辦本科高校學習困難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全面分析學困生成因,才能為學困生制訂適合的幫扶方案,從而為學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有力的幫助。
作為世界教育史上一個特別的存在,自1999年大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由從前的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我國毛入學率從7%上升至50%僅耗時23年,相較于美國(70年)縮短了整整47年[3],如此迅速的發展是否會給我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一些挑戰?研究者曾經就我國145 所大學進行調查,發現調查的145 所高校中,“985”高校和“211”高校的清考率高于60%,其余的普通本科高校清考率高達71%[4]。說明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本科高校的教學質量不容樂觀,學困生群體數量不斷增加。而相較于普通公辦本科院校來說,普通民辦本科院校高考錄取分數線更低,學生基礎較差,因此,普通民辦本科高校學生學困生群體更加龐大[5]。
學習動機是指一種動力傾向,這種動力傾向能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而促使學生完成一定的學業目標[6-7]。由于學生在高中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高考相關學科知識,對大學的專業及未來的就業方向了解甚少,因此,在志愿填報時,較多學生會選擇聽從父母的安排或選取當下熱門專業作為自己的高考志愿,甚至有少部分學生會隨意填報志愿。上述情況大多都會導致相同的后果:學生進入大學后發現所學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也不是自己擅長的,或者就業前景與自己未來的期望相差甚遠,從而對所學專業喪失學習興趣,最后導致自己成為學困生。
高中時期的學習生活枯燥且單一,部分學生由于受到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錯誤地認為高考結束后,若能順利考上大學,將會擁有輕松、自由、快樂的大學生活。這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生活自由散漫,不愿為學習付出努力,無法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認為各科目60分“低分飄過”即可,但通常這部分學生在期末考試時無法獲得60分的成績,最終這部分學生將成為學困生,甚至最后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高中時期學生在高壓狀態下學習,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學生、教師、家長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備戰高考。在教師的監督下,學生上課認真學習,課后及時完成作業,通過周考、學考、半期考等定期檢測,學生能明確知悉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做好查缺補漏。進入大學后,更多需要學生自主學習,沒有教師的時刻監督和安排,也沒有周考、月考、期中考等階段性考試,學生常常無法客觀了解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隨著管控突然消失,較多學生會喪失自控能力,無法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極容易出現課上不認真聽講、課后不完成作業、遲到早退、甚至缺勤的情況,同時,課余時間也都安排給了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便會非常糟糕,最終成為學困生。
為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培養學生,大學生活總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常規的課程學習之外,學生還會有很多鍛煉機會,如參加學生會、社團等;同時,學校也會經常安排和組織各類活動和比賽。這種情況下,學生極容易受影響,少部分學生對于社團、學生會等工作很感興趣,少部分學生對于各種比賽很感興趣,所以這一小部分學生有時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生工作、各級各類比賽上,對于常規課程學習花費時間較少,甚至有一小部分學生不惜逃課去參加活動,最后便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從而成為學困生。
相較于公辦本科高校而言,民辦本科高校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高昂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由于很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較差,面對高額的學雜費和生活費,學生除申請生源地貸款、接受國家及學校的資助之外,還需要通過平時勤工儉學或外出兼職,才能維持自己正常的生活水平。基于這種情況,會有極少部分學生由于將較多的精力花費在校外兼職上,缺少時間學習,從而耽誤學業,導致自己成為學困生。
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的行動或者學習能夠達到某種水平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差的學生通常是經過一系列努力后,未能取得想要的結果,沒有成功的體驗,導致學習倦怠,這與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有明顯區別。
民辦本科高校中,部分學生高中階段成績優異,對自己要求較高,但由于高考失利未能進入理想院校學習,這與學生心中的預期相差甚遠。該部分學生在高考失利后便喪失學習斗志,面對失敗一蹶不振,最終導致大學期間學習成績糟糕[8]。部分學生由于父母期望過高,當學生高考失利未能考上父母期望的院校時,學生父母總是打擊孩子自信心,甚至剝奪孩子擁有興趣愛好的權利,導致孩子自我效能感差,致使學生大學期間不愿意為學習付出努力。
大部分學困生自我效能感差是由于進入大學后,不能適應高中生活到大學生活的轉變、無法適應大學教師的授課節奏、無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無法處理好大學校園中的人際關系,甚至不能適應校園地的飲食和氣候環境等,導致學生在付出諸多努力之后仍然出現學習成績不佳的情況,最終學生喪失學習興趣,不愿再為學習付出努力,進而成為學困生。
多年來,雖然我國基礎教育經過多輪改革,但實施過程中,很多地區,尤其教育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依然是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教學方式。在升學壓力下,初高中階段的學生被要求達到一定的應試水平,學生很少主動探索,教師也缺少學習方法的引導,從而導致學生進去大學時未能形成系統的學習方法論。尤其對于民辦本科高校的學生來說,在高中階段未能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思考問題方式較為簡單,未能掌握總結歸納、分析綜合等思維方式。進入大學后,面對學習方式的突然改變,學什么、怎么學、怎么運用便成為了很多學生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便滋生出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
民辦本科院校通常會根據學生每學期期末成績篩選出學習困難學生,并要求各學院自行開展幫扶活動。目前,很多學院可能會利用學生組織,如學生會、學生黨支部,開展一對一學生幫扶活動,但均缺乏有力的監督和管理,導致幫扶效果甚微。最終,學困生的學習幫扶責任落在班級輔導員身上,但輔導員力量相對單一,僅靠一己之力也很難對學困生起到較好的幫扶作用。
面對民辦本科高校的學困生,學校應盡可能收集了解每位學困生的學習困難原因。如若學生是因為無法適應高中至大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則應考慮是否在新生入學初期開設一門相關課程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若學困生是由于遭遇學習挫折無法克服心理障礙,應交由專業的心理教師開展相應的輔導工作;若學生是由于經濟壓力過大導致將過多精力投入兼職工作影響學業,學校應更全面地考察資助工作開展是否到位;若學生是由于對專業課程不感興趣,則學校應完善轉專業規章制度,同時督查對應課程教師的教學質量等;若學生是由于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包括戀愛關系等原因導致學習成績不佳,學校也應考慮是否開設相應課程或專題講座等。總而言之,針對每一類學困生,學校應有專門化的幫扶機制,同時,學校應完善幫扶工作監督和管理機制,避免學困生幫扶工作空有其表,但未能高效、高質量完成幫扶。
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實施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面對學困生,輔導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幫助。
3.2.1 加強入學教育力度
為從源頭上減少學困生數量,新生入學時,輔導員需從多方面開展工作。學生入校前,輔導員可通過多種方式與學生取得聯系,建立與學生間的信任,便于開學時能獲得最真實的學生信息,更好地對學生提供幫助。學生入校時,輔導員應做好新生入校各方面的安排工作,便于學生進入學校能迅速找到歸屬感。學生入校后,輔導員應盡快從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高效學習、如何處理大學中的人際關系、如何做好職業規劃、如何面對學習困境及學校規章制度等方面開展入學教育,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大學生活,可能對降低學困生數量有一定幫助。
3.2.2 構建強有力的班級管理隊伍及規章制度
強有力的班級管理隊伍和規章制度能有效預防班級管理混亂,同時,有助于構建良好的班級風氣。輔導員應結合班級實際情況,構建班級干部隊伍,便于更好地掌握班級學生的情況,包括但不限于出勤、成績、課堂紀律等;同時,可委托學習委員組織班級構建學習小組,促進學生互相監督學習。
3.2.3 構建及時的預警機制和幫扶機制
輔導員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積極主動與科任教師和班委交流,若發現潛在的學困生,應對癥下藥,幫助學生盡快回歸積極的學習狀態。同時,需要仔細查看并分析學生的成績情況,了解清楚每一位學困生的具體情況,聯合學校、班級、科任教師、家長等共同對學生進行幫扶,助力學生盡快走出困境。
3.2.4 促進家校共助機制構建
較多大學生不愿與家長溝通自己的在校情況,在校大學生大部分均已成年,一般情況下輔導員應尊重學生意愿。但對于學習困難程度較大的學生,輔導員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從多方面了解學生情況,便于根據實際情況提供更全面的幫助,同時,也需要家長與學校一起努力為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幫助。
專職教師作為高校中直接為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中堅力量,是與學生進行專業交流最多的群體,民辦本科高校的學困生幫扶工作應充分發揮專職教師隊伍的這一顯著優勢。
專職教師應注重課堂紀律管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9]。若發現學生缺勤情況嚴重且課堂紀律不好,首先應做出處理,并及時與輔導員進行溝通,力求通過輔導員與科任教師的合力實現更好的課堂管理;同時,科任教師能直觀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可通過隨堂檢測、課后作業、期中檢測等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便于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成績,從而及時做好查缺補漏工作,避免成為學困生。面對已有的學困生,專職教師可通過組建學習小組等方式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根據實際情況,如果發現少部分教師所教的專業科目出現大面積掛科情況,該部分教師應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若存在課堂內容過于干癟枯燥、教考分離等情況,須及時整改,并及時與所在教研室溝通、調整課程內容等。除此之外,專職教師也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以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普通民辦本科高校中,如何幫助學習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是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由于學校層次、學生群體、教師、家庭、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對學困生的幫扶工作顯得尤為復雜。任何一位學困生都不能完全采取同樣的幫扶模式,只能通過學校和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最終一步一步探索出適合大部分學生的幫扶模式。希望能通過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為學困生順利畢業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也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