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鋼峰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630)
在當前田徑投擲類教學訓練中,常見的項目有實心球、鉛球、鐵餅、標槍等,這些投擲類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器械出手前都需要形成超越器械的姿勢,才能使得器械在出手后達到一個理想的距離。而超越器械姿勢就是維持平衡的一種狀態,這就要求機體要有很強的下肢力量協調感知能力和控制動作的能力。所以,該文分析本體感覺訓練在田徑投擲類項目中的應用,以指導投擲項目的訓練更為經濟、高效。
肌肉、肌腱和關節囊中分布的本體感受器(肌梭與腱梭),能分別感受肌肉被牽拉的程度以及肌肉收縮和關節伸展的程度。本體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后,人體肌肉、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稱為本體感覺,其包括平衡和身體的控制能力,前庭感覺的融合。例如,人在閉眼時,能夠感知身體各部位的位置。因位置較深,又稱為深部感覺。而有關本體感覺訓練相近的概念相對較少,因此,把發展本體感覺的訓練稱為本體感覺訓練。
當前,國內外更多地將本體感覺訓練應用到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預防和康復中,并取得了實效。近幾年,國外一些學者將本體感覺訓練從康復對象轉移到訓練和教學中,但大都停留在驗證性的理解上,僅有少部分的學者在某些項目上做出了大膽的實踐。例如,石宏根、袁文曉運用本體感覺練習,通過對少年藝術體操運動員平衡能力的實驗研究,證明了本體感覺訓練能夠顯著提高少年藝術體操運動員的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能力。又如,林甲換運用本體感覺訓練對籃球運動員投籃技能定型研究中,得出夜間蒙眼訓練有利于運動員盡快掌握投籃技術,能夠提高籃球運動員的投籃命中率。
如今,本體感覺訓練在很多項目上運用得少,其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缺乏相關項目的本體感覺訓練方法。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在深度剖析本體感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探索有效的訓練方法,使本體感覺訓練更好地應用在田徑項目上。
田徑投擲類項目,無論是哪一項,都離不開核心穩定性和身體平衡能力,這樣才能確保在投擲過程中控制身體運動方向,協調各肌肉群的發力,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此外,運動技能的學習進程又分為泛化、分化、自動化3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學習都需要身體感知物體的形狀,掌握物體運動軌跡以及發力程序,也就是說本體感覺始終參與運動技能的學習。因此,本體感覺訓練在提高田徑投擲項目的學習效率和運動成績方面,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田徑比賽都是速度(包括助跑和蹬地的速度,跑步過程中的速度、器械的出手速度)的比拼。廣大學者認為,力量素質是基礎,速度素質是核心,而田徑投擲類屬于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性項目,是所有項目訓練中成績最難提高的項目。盡管不同項目要求器械的重量不一樣,但都要求運動員要有絕對的力量和快速鞭打的出手速度。而運動員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肌肉力量的大小是決定運動成績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傳統的訓練中,教練員常常把力量訓練放在首位,運動員看起來四肢粗壯有力,但由于忽略了四肢的發力順序,其在比賽或訓練的成績可能是不理想的。此外,在各類田徑比賽中,很多運動員都會面臨犯規的麻煩,器械出手后,由于身體不能很好地控制和平衡,經常會錯失好成績。研究表明,在本體感覺系統與神經系統的共同的協作下,肌力對運動成績的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另外,本體感覺訓練在目標和方法上主要強調的是肢體的平衡、身體的協調和各器官的控制,因此本體感覺訓練的作用,可以與傳統的基礎力量訓練、專項力量訓練形成一種互補的關系,為田徑項目教學和訓練提供更為有效的方法。
對于投擲項目運動員來說,運動過程中控制身體穩定性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維持平衡主要依靠身體核心力量和下肢的肌肉力量。彭春政和李紅琴運用多模態功能訓練對受試者進行干預,主要涉及下肢的肌肉力量、本體感覺和動態平衡能力,結果表明,多模態功能訓練組可以明顯改善功能性踝關節不穩定性,患者的肌肉力量、本體感覺和平衡能力水平優于傳統的力量訓練組。可以說,本體感覺訓練能夠提高機體多方面的身體素質,尤其是在肌肉力量方面。對于大多數運動員來說,力量訓練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它會造成乳酸的堆積,帶來肌肉酸痛,大運動負荷的壓力,需要運動后長時間的恢復,而本體感覺訓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負荷、運動損傷和心理壓力。
在投擲項目中,最重要的是動作的控制和把握,主要是指人體分析、選擇、利用大腦中形成的信息,也就是通過神經系統來指導人體姿勢、身體各部位的位置,以及通過肌肉收縮的方式和模式實施的精確協調和控制。
那么,在運動技能學習初期的泛化階段,皮質內分化抑制尚未確立,興奮和抑制呈擴散狀態,因而人體控制動作的能力差,四肢僵硬不協調,動作容易做錯。在該階段,學生主要發揮視覺的作用,需要學員利用視覺反饋,加強模擬練習,強化視覺與本體感覺的聯系,教練員也要幫助學生完成動作,使學生獲得完成動作時的肌肉感覺,并建立條件反射。
在分化階段,學生對運動技能的內在規律有了初步的理解,興奮和抑制過程逐漸集中,對于動作的控制進一步加強,此階段要強化大腦的思維與動作感覺之間的溝通,教練員要特別指出錯誤動作,讓學生體會動作的細節。
在自動化階段,動作可以在無意識的條件下出現,教學中教練員反復讓學生實踐,鞏固正確的動作,消除錯誤動作的肌肉感覺,達到精益求精。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本體感覺機能加強,控制能力變好,促進運動技能的形成,糾正了錯誤的動作感覺,建立了復雜的條件反射,完成了難度較大的動作。因此,本體感覺訓練在田徑項目的教學中,能夠起到糾正錯誤動作,鞏固正確動作,形成運動技能的作用。
投擲類項目動作復雜,難度系數大,在學習運動技能初期,采用重復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對一個又一個動作的重復練習,形成肌肉最初的本體感覺。多次重復后,神經沖動傳入大腦皮層被感覺中樞,對于增強肌肉記憶感覺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肌肉記憶能夠減少執行動作的時間。
在學習投擲項目時,可以通過聯想日常生活中的投石子、甩繩子等動作,通過反復想象和琢磨來提高本體感覺,并對動作進行掌握、熟練。此外,在以前學習過的技術動作中,某些原理、用力方式應用在現在的技術中,可以將此前的肌肉記憶遷移到投擲項目上。如拳擊的勾拳動作,蹬地、轉髖、出拳,一氣呵成,利用這種遷移,對骨骼肌、各關節進行有效控制,協調身體的發力順序,保持動作的連貫性、平衡性。
在日常的生活中,練習者自發地練習,成績或技術的提高卻很慢,倘若有他人指點、提示或反饋,練習者的技術或成績會有很大提升。在投擲項目中,由于受到運動經驗的限制,在教學或訓練時,盡管學生意識上知道要去體會動作,感覺動作的瞬間和過程,卻不知從何下手。那么作為教練員或教師,就應該及時地給出語言的指導,輔助器材的指導,體會動作的身體環節、部位,給出提示線索,及時反饋,使練習者腦中形成的意識和動作相重合,更好地掌握動作。
運動技能是在良好本體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表象訓練法常用于對人體本體感覺要求高的項目中,如籃球、射擊、空手道,尤其是田徑中的投擲項目,其蹬地、轉髖、鞭打動作都要求有較強的本體感覺。在投擲項目的教學中,蹬地、轉髖、鞭打的出手動作技術,相對來說較難掌握,在這部分的技術動作學習中,運用表象訓練,能夠體現其優越性。在學習動作過程中,練習者通過視覺表象將正確的技術動作傳入腦中,在大腦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動作回路,然后再進行動作回憶,在腦中回想正確的技術路線和肌肉的發力順序。經過不斷地刺激各部位的本體感受器,使本體感受器的敏感度增加,逐漸適應,也就意味著動作技術的關鍵要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平衡訓練的方法有很多,但用于維持肢體不同部位平衡的作用不一樣。例如,維持上肢平衡,需要良好的上肢本體感覺來控制雙臂的協調和制動,使出手不會過早或過晚,那么對此平衡訓練,就要有針對性地發展上肢的本體感覺。可采用移動式(見圖1)和固定式(見圖2)的方法進行訓練。同樣,對于下肢部位的平衡(髖及以下部位)應該更重視,它不僅能減少人們行走或運動中的損傷,還能夠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穩定性,提高下肢的運動能力。可采用半圓球(見圖3)進行穩定性訓練。

圖1 移動式上肢本體感覺訓練

圖2 固定式上肢本體感覺訓練

圖3 半圓球下肢穩定性訓練
投擲類項目是非常具有觀賞性的項目。但人們對投擲類項目的關注度卻很低,究其原因,主要缺少世界高水平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中未能取得突破。此外,塵封多年的世界紀錄經久不破,最久的達到了20 多年,大大降低了人們的期望程度。在科技發達的時代,即使有了高科技設備進行訓練、監控,運動員的成績卻還是沒有明顯提高,甚至是大不如前,這就要求學者、教練員不斷地去鉆研和嘗試新穎的訓練方法,如把本體感覺訓練、體舞結合訓練、體藝結合訓練引入投擲項目中,為運動訓練、體育教學增添濃厚的一筆。
本體感覺訓練在投擲項目的學習以及訓練中是非常重要的,其在身體素質訓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對本體感覺訓練方法、作用和成果的研究,為投擲項目的教學和訓練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此外,強化本體感覺訓練,能夠促進運動技能的形成,且能夠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枯燥的運動訓練、教學帶來樂趣。因此,應對運動訓練與本體感覺訓練的結合方式進行不斷研究創新,發揮本體感覺訓練在運動康復領域中的作用,實現訓練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