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干
大學新生適應是新生的一堂必修課。進入大學后,新生的身份在學業環境、生活環境和人際環境三個場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幫助新生更快、更好、更自然地進入并認同大學生的角色,很多學校從專業成長、心理適應和生活適應等方面給予大學新生關注與指導。
目前針對大學新生適應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大學新生適應影響因素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首先,大學新生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韌性、學習策略等會直接影響其大學適應能力;其次是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家庭親密度、家庭所在地等因素;最后是學校類型、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校的指導體系等因素。二是大學新生適應的干預與指導策略。目前學界關于干預指導的研究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因為大學新生適應的測量不系統,大多數研究從學習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角色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生活自理適應性、情緒適應性、環境適應性、身心癥狀表現等方面展開。這種羅列式的適應內容雖然也能體現出大學新生要面臨的環境和角色變化,但忽略了他們所具有的獨特性,測量的內容缺乏針對性與系統性。
本研究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構建大學新生適應的層次模型,根據適應內容和特點的不同,將大學新生適應分為自理能力適應、自主能力適應、自控能力適應、自我規劃能力適應以及身份認同適應5個層次(見下頁圖1)。

圖1 新生適應的層次模型
自理能力指個體在集體或個人生活中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日常起居、衛生環境等,使自己生活得有秩序、有質量,這是一種自我服務的基本生存能力。當下,許多高中生在父母長輩的呵護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他們不用為每天吃什么、穿什么而煩惱,洗衣、鋪床等自理能力較差。進入大學后,這些新生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自理能力適應性也相對較差。例如,衣服臟了不會自己洗,午飯吃什么、怎么吃不知該如何選擇,出去游玩不會自己收拾行李,個人衛生、公共衛生處理也不夠及時等。一個大學新生若沒有能力將生活整理得舒適有序,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影響他的情緒狀態,乃至社交關系。
自主能力指一個人能夠十分清楚地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能夠獨立地進行活動分配與協調,自我驅動地完成各項任務,是主動性的一種表現。在大學之前的階段,大多數學生都有固定的學習時間與生活框架,上學、放學、睡覺都是有規律的,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特別少。筆者在隨機訪談中發現,大學生普遍反映進入大學后時間自由了,自主支配的時間多了,需要做什么、怎么做,都能自行決定。雖然與高中階段相比,大學生的確自由多了,但沒有了父母的嘮叨和教師的提醒,面對大量可支配的時間,大學新生卻不知該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也就是說,很多大學新生缺少方向感,沒有人指引就不知道該做什么;缺少行動力,沒有人督促就不知道什么時候去做,尤其缺少學習自主性;缺少獨立性,沒有人陪伴就不知該如何度過閑暇時間;缺少思考力,沒有人提要求就不知該如何去學。一個大學生若缺少自主性,面對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和相對較低的要求,很容易變得無所事事,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浪費。
自控能力指個體克制和調節沖動、欲望、習慣性行為的能力,即個體在沒有外部督促和強制的情況下,朝向目標、克服困難、抵制誘惑、排除干擾、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大學新生從繁重機械的高中生活中釋放出來,受他人限制約束的情況變少,在時間和意志上都變得很自由。剛進入大學,他們一方面,不知道自己需要做哪些事,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壓抑著的迫切想做、又難以自控的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娛樂自控。在高中階段,學生游戲和上網的想法大多處于壓抑狀態,進入大學后很容易浪費時間。有些學生難以控制好上網與游戲的節奏,甚至會沉迷網絡無法自拔。第二,消費自控。大學新生一般都能自由支配生活費,錢怎么支出,用來買什么,父母一般很少過問,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攀比心理,消費無節制,生活費花光后,還可能出現借貸行為,稍有不慎就會上當受騙。第三,情緒情感自控。由于環境的變化,大學階段的同伴關系、宿舍關系、師生關系、父母關系等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人群中的個體差異性也越來越大,以往固有的人際交往風格很難改變,也不能像在父母身邊那樣任性而為。這樣一來,大學新生在與人交往時如何進行情緒情感的調節與控制就顯得非常重要。第四,學習自控。由于大學的學習方式與高中完全不同,學習目標和要求也大不相同,大學新生進入了一個不再以考試為主的學習階段。日常的上課與學習不再有題海戰術,學不學、怎么學、什么時候學,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如果缺少自控力,學生很難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
大學生涯規劃是學生自我規劃能力的體現,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能力提升,最終順利完成職業對接。本文所講的生涯規劃能力主要指注重能力培養的學習規劃。對于大學新生而言,在學習方面,從按部就班到充滿挑戰,自由支配的時間變多了,要學習的內容也變得十分豐富。大學初始階段開啟得是否順利,將直接影響學生未來四年的成長與收獲。吾生而有涯,學而無涯。如何習得知識、提升能力,需要科學規劃,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完成職業對接。筆者通過構建一個二維(重要性與必要性)四象的學習內容參考圖,幫助大學新生對大學四年的學習進行必要的了解與規劃,詳見圖2。

圖2 生涯規劃學習內容四象限參考圖
第一象限指重要且必要的學習內容,如專業知識與技能、人際溝通與交往能力等。第二象限指重要但不必要的學習內容,如各類證書的獲得、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第三象限指不重要且不必要的學習內容,如游戲娛樂、旅游等。第四象限指必要但不重要的學習內容,如發現各類美食的能力、一種興趣愛好等。每個象限的學習內容都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能力與競爭力,只是在生涯規劃中有輕重之別。當然,學習內容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還與學生個體制定的未來目標有重要關聯,可適時調整。
身份認同是個體對自我角色的認知。大部分高中生的身份認同都是好好學習,將來能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大學。從高中到大學,身份轉變后,大學新生對大學生應該是什么樣的,大學四年后怎樣才能成長為一名優秀大學畢業生的認知并不清晰。事實上,衡量一名大學生優秀與否的標準是多重的,而很多大學新生卻仍將學習成績作為自我認同的單一維度,死讀書、讀死書,除了培養方案開設的課程、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外就再也不知道該學些什么、做些什么了,更不知道一名優秀的大學生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筆者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研究范式,構建大學新生適應的層次模型,希望在以下幾個方面為新生適應干預與支持提供理論指導,以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入學適應教育是新生開學后的一堂必修課。在以往的實踐中,學校通常從平行層面的生活適應、校園環境適應、學習適應等方面對新生進行指導。筆者認為,新生適應的層次模型可以從縱向進行思考,指導新生入學適應教育,激發他們思考,經過四年的學習,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形成大學生身份認同。引導新生進行大學生涯規劃,并指導其自主決策、自主行動和自我控制。
大學生活要做的事一件又一件,如何在有限的四年實現自己的目標,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在大一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可以引導新生明確大學四年的重點與關鍵,優先發展專業知識與人際交往能力,拓展活動參與和興趣培養等其他能力。讓每一名大學新生都擁有一份具有計劃性、階段性和可行性的生涯規劃時間表,讓每一位大學新生經過四年的學習都能成為一個在專業能力、身心健康、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都優秀的大學生。
如果新生出現適應不良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如因自理能力、自主性、自控性不足導致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據每個階段的特點給予新生指導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