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燕
課堂練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課堂練習品質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熟練掌握技能、提升核心素養,對于教師提高教學設計與執行能力、打造智慧課堂也有著重要的導引作用。“雙減”政策要求我們“減負增效”,設計合理的數學課堂練習,關注并落實好基礎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為了充分挖掘課堂練習的價值,打造智慧數學課堂,筆者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為例進行了一些嘗試與思考。
1.深讀教材,題盡其用
教材中許多習題看似簡單,實則蘊藏著豐富的思維含量。我們應該靜心解讀教材的編寫意圖,立足學情,深挖習題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等多維元素,“題”盡其用,努力實現教材習題的價值。如教材第49頁第2題(如圖1)看起來是鞏固計算方法,但仔細觀察,其中還有很多可以探究的內容,比如:400÷2=、400÷4=,被除數相同,除數小,商反而大;400÷2=、800÷2=,除數相同,被除數大,商也大;被除數首位大于或等于除數時,商的位數和被除數的位數相同;被除數首位小于除數時,商的位數比被除數的位數要少一位;等等。因此,課堂練習不應僅在教學例題后“一練而過”,而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多方位比較、多層次挖掘。此題中,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還可以趁熱打鐵,補充“48□÷8=600、3□÷5=6000”“□里要填幾個0”等題型。

(圖1)
2.小題大做,拓展綜合
教材習題的呈現是靜態的,但學生是有差異的,課堂進度是動態的,因而在實際選擇運用時,要根據學情適度拓展和綜合,要“小題大做”,而不是“就題論題”,如此才能在智慧課堂的氛圍中啟迪智慧。如教學教材第16頁第8題(如下頁圖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觀察、比較再猜想、驗證,明確可以把兩位數分成幾十和幾,先算幾十乘幾,再算幾乘幾,然后把兩次的積合起來。比如32×2,可以把32分成30和2,先算30個2就是30乘2得60,再算2個2就是2乘2得4,最后合起來得64。經過以上練習,學生熱情高漲,發現不用筆算也能解決問題,此時可以趁熱打鐵,出示配套《練習與測試》第21頁的自我挑戰題(如圖3),讓學生體會其與教材習題的相關性,尋找規律,嘗試從運算策略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釋。如此,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算法的多樣化,也能為其后續學習乘法分配律做好鋪墊。

(圖2)

(圖3)
3.更新形式,創新內容
課堂練習呈現的方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操作性的,還可以是無須他人參與而讓學生自我內化、自我理解的過程性練習。除了讓學生寫一寫,我們還應重視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實踐操作。

(2)讓學生動一動。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智慧從動作開始,通過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既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他們提高思維能力。教材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活動的線索,還設置了“綜合與實踐”活動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擺一擺、拼一拼、稱一稱、量一量,讓動手操作成為他們鞏固基礎知識的有效手段。如教學“千克和克”,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來水果、蘿卜、黃豆、大米、小包裝的零食、礦泉水等,引導他們小組合作用秤稱一稱: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幾個蘿卜大約重1千克?你帶的零食大約重多少克?等等,再讓學生掂一掂,感受并建立“千克和克”的印象。課堂上,學生組內分工明確,稱量、記錄、匯報、展示,興趣盎然,收獲頗豐。課后把水果、零食與同學和老師分享,快樂滿滿。
總之,“雙減”政策對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化課堂練習,充分挖掘課堂練習的價值,提高課堂練習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既應“鉆”進教材,又應“跳”出教材,多點新發現和新思路,多點真順應和真生成,才能有效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打造真正的智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