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王錄芳
蘭州市,甘肅省省會城市,地處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甘肅省中部,北與武威市、白銀市接壤,東與定西市接壤,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接壤,西與青海省接壤,地形呈狹長帶狀,東西長約1655公里,南北寬約530公里。現轄城關區、七里河區、西固區、安寧區、紅古區、永登縣、皋蘭縣以及榆中縣三縣五區。蘭州市整體地勢西部和南部區域高,東北區域低,黃河自西南流向東北,貫穿蘭州市全境。蘭州市地貌特征主要是石質山地、黃土梁峁、丘陵及河谷川;盆地有秦王川盆地、榆中盆地等。地形地貌復雜,大地景觀豐富,山水林田湖草等地類要素齊全。本文通過對蘭州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成果進行分析,總結蘭州市目前的國土利用特點,提出國土合理開發利用的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蘭州市耕地總量整體穩定,主要有旱地、水澆地以及少量水田三種類型,旱地面積占比較大,水澆地占比較少。從地域分布來看,優質耕地及水澆地主要分布在平坦的川臺盆地區域,如紅古區、榆中縣、秦王川盆地等;旱地主要分布在黃土丘陵的山地區域,如皋蘭縣、榆中縣、永登縣。蘭州市屬于一年一熟地區,受光溫等條件限制,降水、土壤等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制約了農用地生產潛力的發揮。因受產量低、田間周邊配套不齊全、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口流動等原因,部分區域耕地呈撂荒狀態。
根據“三調”調查結果分析,蘭州市各縣區建設用地分布不均勻,建設用地分布特征主要是縣域內面積大、城區面積少,東部區域建設用地多,西部區域建設用地少,縣域建設用地分布比較零散、城四區建設用地比較集中;在建設用地占比上,蘭州市主城區高于三縣區,東部區域高于西部區域;在人均建設用地上,主城區少、縣區多,北部區域多、南部區域少,西部區域多、東部區域少、盆地區域多、山區區域少等特點。蘭州市建設用地占比從高到低依次是永登縣、榆中縣、皋蘭縣、城關區、西固區、七里河區、安寧區、紅古區;人均建設用地由大到小依次是皋蘭縣、永登縣、榆中縣、紅古區、西固區、七里河區、安寧區、城關區。蘭州市8縣區建設用地占比和人均建設用地結構簡圖如圖1所示。

圖1 蘭州市8縣區建設用地占比和人均建設用地結構簡圖
蘭州市村莊的空間分布基本沿道路呈帶狀分布,山地區域的村莊規模較小,盆地川臺區域規模較大;山地區域分布零散,城市、縣城、鄉鎮周邊較為集中,主要分布特點是縣區面積大、城區面積少。調查成果顯示,蘭州市城鎮村莊用地總量中城市的面積約占總量的32.5%、建制鎮面積約占總量的13.5%、村莊的面積約占總量的50%,村莊的面積占全市城鎮村總面積的二分之一,其占比突出,主要集中在皋蘭縣、永登縣、榆中縣縣域內。
蘭州市調查成果顯示,蘭州市交通運輸用地中的建設用地面積約占全市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2.9%,主要為公路用地。交通設施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因蘭州新區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加大,輻射蘭州新區的高速、鐵路以及其他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中川機場的規模擴大等,交通設施用地的占比加大;另外,蘭州市主城區的發展外擴,如城關區青白石街道范圍的碧桂園區域、恒大文旅城的開發建設,還有安寧區的保利領袖項目、皋蘭縣的中央公園項目等的開發建設,其基礎設施的完善帶動了城市周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新建了城市快速路如北環路、高速公路如南繞城高速公路,以及城市周邊國道、軌道交通1號線和2號線等,整體反映出蘭州市交通運輸用地的增加與基礎設施的投入相一致,與蘭州市的發展外擴區域相吻合,也反映出蘭州市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與蘭州市的城市發展的速度相一致。
目前,蘭州市耕地數控制在省級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標任務內,但耕地保護還面臨著嚴重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近年來,隨著城市打工人員收入的提高,大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從事種地工作,因為城區打工的收入遠遠高于耕地的產出收益,造成農村呈現大面積荒地,造成耕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尤其是偏遠山區更為明顯;二是部分區域不按政策規范的生態退耕、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如耕地上種植果樹、林木等原因,使得耕地保護的政策實施難度越大;三是城市周邊的外擴發展,部分耕地報批為建設用地,加上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占用了部分的耕地,有的區域甚至占用了基本農田。
針對目前在耕地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各級政府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關于耕地保護工作的決政策,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保護,完成耕地保護的責任目標。調查結果顯示,蘭州市目前的耕地總量控制在省級確定的耕地保有量范圍之內,但綜合考慮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用地、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等原因,在耕地保護方面,主要有以下措施和建議:
一是結合蘭州市國土空間規劃項目,以“三調”成果為基數和底圖,參考各類管理數據,合理規劃確定耕地保有量,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范圍,完成規劃確定的耕地保護目標;二是壓實縣級及以下各級人民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將耕地保護任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逐級分解,作為考核重要的方面;三是對永久基本農田進行特殊保護,嚴禁在基本農田范圍內亂搭亂建、非農化,主要用于糧食和蔬菜等農產品的生產,按糧田標準管理;四是完善耕地異地占補平衡,確保耕地保有量以及耕地的質量。五是加快鄉村振興,實現土地節約化管理利用。對新村莊的規劃建設,應該進行統一規劃,逐漸實現人口向中心村、鄉鎮、城市周邊集中居住。
蘭州市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些區域人口分布集中,人地矛盾較多;相反,蘭州市耕地面積占比大,并且質量不好的旱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區溝底,或者山高坡陡的區域,面積小,分布零散,坡度大,水資源缺乏,完全是靠天吃飯的區域,耕作條件特別差。因此建議結合地形地貌特征、農村人口分布以及水資源分布等,選擇在蘭州周邊的黃土丘陵區劃定農林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區,成片開發臺地農業,如皋蘭縣、紅古區、永登縣、榆中縣等區域內臺地的開發利用,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效率,提高耕地質量。
蘭州市主城區地處黃河谷地,黃河自西向東穿過蘭州城市中心,因其地貌原因,南北兩側都是東西走向的山脈,適宜城市建設的平坦地區就集中在了黃河河谷地帶,城市的外擴發展只能沿著黃河河谷向東西方向延伸。近年來,蘭州市主城區向東西方向發展的同時,因南側山脈山勢險峻,北山區域也成了蘭州發展的方向。調查結果顯示,蘭州市荒草地約占蘭州市總調面積的55%,建議蘭州市近郊四區適用精用北山未利用地,優化城區結構,合理選擇北山建設用地,配合沿河組團,構建山地與河谷之間的功能空間聯系,優化中心城區空間格局。
為此,在城市外擴建設的同時,還應針對主城區的城中村、低矮住宅區、破舊危房區域等,進行城市改造和拆舊建新,不斷優化主城區的空間格局,適當開發地下空間,增加停車場區域,滿足城市發展下車輛逐年增多的停車需求。
從“第六次人口普查”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的10年期間,蘭州市人口凈增長約74萬人。截至2021年,蘭州市人口達到435.94萬人,而“六普”到“七普”10年間,甘肅省全省人口下降約55萬人,蘭州人口占全省比重從14.1%增長到17.4%。蘭州市作為甘肅省的省會城市,未來仍是全省人口城鎮化的主戰場,特別是蘭州市主城區仍是人口的主要聚集的區域。經調查顯示,目前蘭州市主城區中小學約235所,與人口增長的規模相比,蘭州市主城區的教育資源較為緊缺,建議蘭州市主城區內各類批發市場、高職等學校搬遷至蘭州新區職教園區,而用于城市中心的城區義務教育用地,可以優化城區教育空間布局,滿足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的需求。蘭州市中心城區中小學分布圖如圖2所示。

圖2 蘭州市中心城區中小學分布圖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的綠地空間格局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體現,在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城市綠地空間的格局影響著城市的整體格局和美觀度,因此,優化城市綠地空間格局對城市的發展方向和人文景觀尤為重要。
蘭州,作為甘肅的省會城市,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城市,城市發展必須走在全省前列,而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是蘭州實施“工業強市”“科技興市”戰略的重要基礎。因蘭州市位于中國西北區域的內陸地區,常年干旱少雨,土壤貧瘠,部分區域灌溉水資源缺乏等因素,導致蘭州的綠地比例相對較低。
近些年來,蘭州市為打造“精致蘭州”,因地制宜精準建綠,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在能種樹的區域“見縫插綠”,大力提高公園綠地服務半徑和覆蓋率,科學完善城市綠地總體布局,逐步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景觀格局,為蘭州市市民新建了一些小游園為代表特色的生態產品。盡管如此,蘭州的綠地面積還是較少。為了逐步完善蘭州的城市綠地空間格局,重點突出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蘭州市的文化品位,優化綠地空間格局,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優勢,完善蘭州市城市綠地系統。
中央在城鎮化工作會議中著重強調,目前中國的發展貴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著重要提高國土利用的效率,嚴控大幅度增加建設用地,設法盤活城市內部現有的存量用地,要大力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的效率,要“建立健全規劃統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利益共享”的城鎮低效用地的再開發利用機制,盤活利用現有城鎮存量建設用地,逐步提高每個城市國土利用的效率。
蘭州市主城區是“兩山夾一河”的地理布局,南北兩山山勢陡峭、山大溝深、土壤貧瘠,可開發利用度低。蘭州市的優良耕地自西向東分布在莊浪河谷、大通河谷地,以及秦王川盆地、蘭州盆地、榆中盆地等區域,同時這些區域也是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城鎮發展所需的建設用地較大,人地矛盾尤為突出。因此,首先建議蘭州市主城區進一步加大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力度,如城區內的批發市場、建材市場、城中村、農用地區,以及城市周邊的工廠、閑置區域、拆除未盡區域等,積極盤活城中存量空間用地,提高城市發展建設中占用城市存量用地的比例,提升城市用地的效率。其次國土空間規劃可以考慮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如地下停車場、下沉式道路、娛樂場所、環衛設施場所、批發市場、餐飲等公共基礎設施服務。最后是發展城市立體交通,合理開發利用城區地上地下空間區域,提高單位面積交通運輸能力,提升交通基礎設計用地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