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學 游愛君
初中寫作教學的無序化,可能是很多語文教師所面臨的現狀。這種無序化,主要表現為寫作教學時間的不確定性、寫作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和作文評講模式的單一性。眾所周知,語文教學內容廣、課時緊,這常常導致寫作教學的時間會默默地被課文閱讀教學所擠占。在寫作教學的課時被壓縮的情況下,大多教師就只能保證作文講評課。因為沒有系統的寫作理論知識的支撐,作文講評課中的寫作建議就會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這也容易導致學生課后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來修改自己的作文或互評同學的作文。于是,寫作教學的無序化就越來越明顯。
那么,要如何努力做到寫作教學的有序化呢?其實,細心研讀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教師一定會發現,最好的辦法就是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再跟著教材走。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人教版的基礎上做到了“守正”與“創新”,讓寫作教學有“序”可循。部編版的寫作專題,大體遵循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編排順序。七年級的寫作系統主要還是服務于記敘文,不管訓練什么文體,基本都是先明確“寫什么”,然后再學習“怎么寫”。具體對應到記敘文,就是“積累材料訓練—審題擬題立意訓練—構思選材訓練—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修改潤色訓練”。
部編版教材中寫作專題具體的目標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部編版教材中寫作專題具體的目標安排
從表中可以看出,部編教材的寫作目標安排非常清晰。第一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先安排“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目的在于從情感上去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指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獲取靈感。第二步,讓學生知曉記敘文的寫作主要分為兩方面—— 寫人和記事,并在第二單元“學會記事”,在第三單元清楚“寫人要抓住特點”。到第三步就要從寫作方法的角度讓學生明白“怎么寫”,這從第四單元的“思路要清晰”、第五單元的“中心要突出”、第六單元的“發揮聯想和想象”中都可以得到相應寫作知識的積累。然而,要寫出一篇細膩飽滿有感染力的好文章,以上的要求還遠遠不夠,還必須訓練學生采用合理的表達方式來寫作,這就是我們第四步的教學內容了。于是,七年級下冊的前三個單元“寫出人物的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就完美銜接。最后一步是作文修潤,也就是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文從字順”和第六單元的“語言簡明”。
總之,以上例子讓我們看到了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精華“一角”。然而,這只是教材寫作序列化的“冰山一角”。教材中寫作專題的編排是顯性的寫作序列,而那些隱性的寫作編排,又怎么不是編者的匠心獨運呢?
所謂隱性的寫作訓練,即分散在比如閱讀、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等各個板塊之間的相應的寫作訓練。
1.閱讀部分的寫作訓練主要出現在課后習題“積累拓展”中,比如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課后就有如下設置: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著希望與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試為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他的事跡,并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2.部編版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不是每個單元都有,每本書只安排三個單元。該板塊中,寫作訓練的形式更加靈活,不再拘泥于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等司空見慣的形式,而是創設了很多新奇又有趣的寫作訓練形式。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的活動設置一:搜集你喜歡或熟悉的愛國故事,召開一次故事會,并從中選取一兩個有代表性的故事進行適當的加工。比如,加入一些細節描寫,想象人物當時的心理,描摹人物的動作、表情等。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加深了學生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熱愛之情,而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3.在名著導讀板塊設置有“專題探究”部分,配有寫作訓練。比如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里》導讀的專題二:小說中的靈魂人物尼摩船長是個怎樣的人?請你根據作品內容,以最后返回陸地的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的身份,給一個親密的朋友寫一封信,向他介紹尼摩船長其人。
在明確依托部編教材這個強有力的支撐后,接下來就以部編版七年級教材為例,探究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相關策略。
每個單元閱讀文的主題都跟該單元的寫作專題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有大單元的備課意識。先備好本單元的寫作目標,然后滲透到每一篇閱讀文教學中,或者做好基本的鋪墊。以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為例,該單元導讀要求“要把握課文的抒情方式,體會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懷”,寫作主題是“學習抒情”。第5課《黃河頌》的思考探究題第二題的題目是這樣的:“詩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間接抒情。你認為這首詩主要采用的是哪種抒情方式?”因此,在該課的教學中,學生就應該掌握抒情的兩種分類,并體會本文采用直接抒情的表達效果。在第6課《老山界》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舉火登山的這段環境描寫,理解作者通過這連天的熊熊火把,這一個個千回百折的“之”字,要表達對這支具有鋼鐵般意志的堅強隊伍的熱情贊美。這是間接抒情。同時,該課還有非常經典的抒情性比喻:“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白,半夜懸崖夢醒,此時應感到恐懼和困乏,戰士們卻看到星河璀璨、山峰壯美,聽到如此美妙的聲響,這是多么可敬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這也是間接抒情的一種方式。而第7課《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思考探究題這樣提道:“本文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不僅在事實的記敘中包含感情,有些段落更集中運用了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使人讀后產生強烈的共鳴。”因此,教師就要結合此題,梳理第1、2、3、8、12、14、15段中直接抒情,以及議論中含情這種間接抒情方式。最后是第8課《土地的誓言》這篇自讀課文,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整理出“泛濫的熱情”“土地的呼喚”“土地的誓言”等是直接抒情,“關東景物的鋪陳”“童年春華秋實的回憶”則是典型的間接抒情。
比如七年級上冊第2課《濟南的冬天》的課后第五題: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就你家鄉冬天的風景寫一個片段。注意抓住特點來寫,不少于200字。筆者先布置學生在周記中完成此片段,發現不少同學真寫出了漳州的味道后,想到這是七年級上冊的第一篇作文,要緊扣教材第一單元的主題,又想貼近學生的生活,還想著嘗試加入些“情境”元素,于是命制如下:我們的家鄉——漳州,每年都吸引著許多來自遠方的朋友,作為小主人,如果要你以《漳州的雨》《漳州的夏》《漳州的冬》為題,給遠道而來的朋友寫一封信,你會怎樣向他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要求:真情實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襲;符合書信格式要求;字數不少于600字。
從同學們交上來的作文看,這樣的守正與創新是有意義的。下面是同學們作文中的幾個選段。
夏日炎炎,正該來一碗可口的冰爽。漳州古城里,紅磚綠瓦映襯著陽光,有大爺在樹蔭下乘涼,扇著蒲扇。一家家四果湯店熱鬧地開張,人們額上掛著汗珠,吵吵嚷嚷地擠進小店,挑選自己想要的配料——西瓜、菠蘿、蓮子……應有盡有,再加上滿滿的冰沙,便是一碗夏日里的美味,端到門外的小板凳處坐下,吹吹夕陽西下時的暖風,吃上一口冰涼的四果湯,和旁邊的人嘮嘮家常。大人們爽朗的笑聲和孩子稚嫩的童音一起,混著陣陣蟬鳴,以及路邊熟透了的杧果的香味,都在夏夜的暖風里一同被帶向遠方了。(張同學《漳州的夏》)
轉眼間,從恍惚間醒來,不覺古城古韻,飄然眼前。紅墻白瓦、青石小路就這么在風雨中上了青天,下落黃泉,盛唐風流盡展眼前。而這矗立千年不倒的古城就被綿綿細雨撫動了心弦。夏雨落在不平的小路上,濺起晶瑩的水花;雨落在廟宇之上,游龍彩鳳猶如乘七彩祥云扶搖直上;雨撫動輕柔的心弦,彈出高山流水令鄉人有了著落,有了依靠。(陳同學《漳州的夏》)
課后題中的寫作訓練都是緊扣該篇課文的主題,因此,在完成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后,布置學生完成相應的寫作訓練,大多學生都能做到有感而發,有話想表達。這就為后面大作文的寫作充分蓄勢,做好鋪墊。有了比較多的寫作素材,學生慢慢就會改變以往對作文的畏難情緒,也會慢慢養成提筆成文的好習慣。
哪怕課時再緊張,單元寫作課都是一定要上的,否則就會影響學生序列化寫作知識的積累,進而影響寫作訓練的有序性。
緊承第一點的例子。當這些閱讀課文鋪墊完時,教師在指導單元寫作“學習抒情”時,就能夠信手拈來地結合這些教材例子進行講解,并提煉出相應的寫作“鑰匙”。比如,筆者當時以“總有一種情感讓你淚流滿面”為引子,幫學生總結了“直抒胸臆,暢快淋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詠物寓情,委婉曲折”“修辭顯情,情動于心”“融情于事,情思溫潤”這5把鑰匙。再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寫作主題“寫出人物的精神”,也可以在回顧與學習中提煉這樣的寫作鑰匙:典型事件顯精神;細節描寫繪精神;側面描寫襯精神;對比襯托突精神;議論抒情點精神。總之,教師應該做好寫作教學設計,爭取“一主題一得”。
每個單元的寫作實踐與本單元的寫作主題都息息相關,而且習題的難度設置呈梯度上升。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出人物的精神”的寫作實踐前后有這樣兩道題:第一題要求以《我的好朋友》為題,寫一個200字左右的片段。第二題則要求以《這樣的人讓我 》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有個學生剛好片段和大作文都寫了同樣一個人,不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還從《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這篇課文中學到了語言的精髓,表現出超強的語言吸收能力。以下是兩位同學的寫作片段。
圓腦袋,一副黑色金屬框后的眼睛永遠炯炯有神,時時從嘴里“冒”出兩顆門牙。最容易讓人記住的,是他那個小小的“將軍肚”。他總是嘴里嘀嘀咕咕地念著“斯大林格勒”,人送外號“政委”。別看這位“政委”外表有點兒嚴肅,其實內心有一副滾熱的心腸,每當同學有什么困難,他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同學。(林同學的周記)
人家內卷前就說了,咱們內卷后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內卷,我們內卷了也不一定說。
作為我們班的班長,蔡同學可謂是班內的“卷王”,他總是下課出去轉悠,下午問起他來,才知道他已經把作業寫了一大半了,像一個總“吃不飽”的人。他總是從數學下手,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他想把數學吃透。人家下課瘋玩回來,他利用充足的下課時間,寫滿了半張的數學練習……(林同學《這樣的人讓我敬佩》)
像這樣從片段寫作到大作文訓練,有梯度有層次,能降低學生對大作文寫作的畏懼,也能讓他們反復去雕琢一個人物或示例,從而把題材寫精。
比如寒假在布置學生閱讀《駱駝祥子》的同時,教師結合教材里名著導讀的專題——“給祥子寫小傳”,讓學生嘗試寫寫讀后感。雖然部編版教材直到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才設置了“學寫讀后感”的專題,但同學們交上來的文字依然令人欣喜。
我若是祥子,我到頭來會忍不住老淚,拼了老命唯想要回用歲月拉車的榮耀。知道那個年代命運的磨人、窮人的苦難、道德的奢侈。是與非都過往,要強什么也保不了,幸福和美滿像星辰一樣觸不可及。那就只有忍嗎?那豈不是終要入土凡生。對夢想的熾熱是不能失去的,對事物也要下狠心,最重要的是保持與黑暗抗衡的戰斗力。我算是讀出老舍對舊社會的批判,和對以祥子為典型的勞動人民的同情。若祥子再堅持下去,保持著那顆初心未變,繼續擁有華夏兒女特有的執著追求、積極樂觀,結果將會有所不同。(方同學《多想要回用歲月拉車的榮耀》)
人生猶如搭積木,必須穩扎穩打,才能讓積木又高又穩。反之,如果你像祥子一樣,經受打擊后就改變了初衷、迷失自我、黯淡了夢想的光芒,那么,最終你會陷入黑暗,淪為理想的奴隸。年輕如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不可能用一年時間就達到第十年的高度。所以,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我們不妨做夢想的主人,放平心態,放慢腳步。追求夢想的旅途上不只有眼前的汗水和苦澀,還有詩和遠方,路上的風景,依然美麗。(黃同學《不做夢想的奴隸》)
有讀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感悟,再把感悟落實到筆端,反過來又能加深學生對名著的理解。這樣的良性循環有助于學生真正把名著的營養吸收內化,從而讓名著閱讀的成效最大化。
有點遺憾的是,寫作范文并未出現在部編教材中,但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有出現例文評析,教師可以適當結合使用。關于寫作修改更是在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才以“修改潤色”的專題出現。眾所周知,作文是改出來的。因此,教師從七年級上冊就應該引導學生樹立“修改潤色”的意識,并在平時的寫作中積極地落實。讓學生去修改潤色,不用面面俱到,而應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引導學生設置每一次寫作的自評標準。比如我的寫作邏輯是什么?我對教師講評的哪一篇范文印象最深刻?我這次寫作是否用上了教師總結的幾把鑰匙?這篇文章的不足之處在哪里?并據此指導學生在自評、他評之后,對文章進行修改潤色。
以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寫作主題“抓住細節”為例,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評價量表(見表2)。

表2 “抓住細節”寫作評價量表
綜上所述,教師應在學年寫作教學伊始,就給學生呈現七年級寫作訓練的目標——“記敘文寫作”,同時幫學生厘清上下兩冊12個單元寫作的訓練重點和這樣安排的內在邏輯,從總體上讓學生把握該學年的寫作方向。然后按照教材設置的寫作序列專題,有步驟、有方法地逐步展開寫作教學。相信經過這樣的序列訓練,學生的寫作知識一定會得到長足的積累,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得到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