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艷秋,趙龍捷,覃嘉嘉
(柳州市柳江區氣象局,廣西 柳州 545100)
地面氣象觀測數據的準確性、代表性、可比較性能反映觀測站點周圍一定范圍內的平均氣象狀況,是氣象數值模式預報的基礎。許多學者分析了觀測站址遷移前后對氣候統計、氣象預報的影響。本文利用柳江國家氣象觀測站2018 年1 年的對比觀測數據,對氣壓、氣溫、相對濕度、風等氣象要素值進行對比,分析新舊址氣象要素的差異性。
由表1 所示,柳江國家氣象觀測站舊址地理位置為109°20·N,24°15·E,海拔高度為100.9 m。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柳江國家站的舊址逐漸由城鎮邊緣變成城鎮區,周圍高樓林立,城市主道路距離觀測場僅為10 m,2016 年探測環境評估得分為71.2分,2017 年降為69.9 分,探測環境條件變差。為保證氣象觀測資料的準確性、代表性和可比較性要求,2017 年新建觀測場,地理位置為109°17·N,24°13·E,海拔高度為133.7 m。新址與舊址的直線距離為5.5 km,海拔高度差為32.8 m,新址觀測場四周視野開闊,下墊面為自然植被覆蓋,探測環境評估得分96.6 分,于2018 年1 月1 日開始進行為期一年的對比觀測,舊址為對比觀測站。

表1 柳江國家氣象觀測站新舊址比較
利用2018 年1 月—12 月新址、舊址同期氣壓、氣溫、相對濕度、風和降水,統計各月新舊址要素的差值,分析柳江站遷站前后觀測資料的差異,具體見表2。

表2 柳江國家氣象觀測站新、舊址2018年各氣象要素分析表
由圖1 所示,新址各月月平均本站氣壓明顯低于舊址,年度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冬春季節差值較大,夏秋季節差值較小,1月份差值最大,為-3.9 hPa,年平均本站氣壓差值為-3.7 hPa,主要原因是氣壓隨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根據拉普拉斯簡化訂正公式Δp=-?h∕8[1],新址與舊址氣壓傳感器感應部分海拔高度差?h為32.8 m,由此可計算出氣壓差為4.1 hPa??梢姡a生氣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由海拔高度差造成的。

圖1 2018年柳江國家氣象觀測站新、舊址月本站氣壓數據對比(單位:hPa)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2018 年1—12 月新址各月平均氣溫均比舊址低,新址年平均氣溫比舊址低0.4 ℃。從溫差分析,6—10 月兩站平均氣溫相差較大,大于0.6 ℃,其余月份相差較小(見圖2)。說明,氣溫越高時,新、舊址氣溫差值越大,氣溫越低時,差值越小。夏半年(4—9 月)的平均氣溫差值為0.6 ℃,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的平均氣溫差值為0.3 ℃,根據氣溫遞減率計算公式γ=Δt∕Δz× 100,可得新、舊址夏半年氣溫遞減率為1.8 ℃∕100 m,冬半年的氣溫遞減率為0.9 ℃∕100 m,由此可知,夏半年的平均溫差明顯大于冬半年的平均溫差。

圖2 2018年柳江國家氣象觀測站新、舊址月平均氣溫數據對比(單位:℃)
導致新、舊址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兩站海拔高度的差異,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根據近地面層的氣溫隨海拔高度的遞減率0.65 ℃∕100 m來看,與所統計的實測差值遞減率有差異,說明還有其他原因引起新址氣溫較舊址低。分析認為是地形、下墊面的差異導致。新址觀測站位于坡頂,四周為綠色植被,地面輻射弱,障礙物遮擋少,空曠因為空氣流通好,所以新址全年平均氣溫低一些。而舊址位于平地,四周已高樓林立,且有一條距離觀測站圍欄僅為15 m 的縣級公路,地面輻射較大,同時城市人類活動頻繁,城熱島效應導致舊址全年平均氣溫高一些。
由圖3所示,全年舊址的相對濕度高于新址,年平均相對濕度高2.6%。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一是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的溫度差異從而導致相對濕度受影響,二是下墊面的不同導致的相對濕度的差異。

圖3 2018年柳江國家氣象觀測站新、舊址平均相對濕度數據對比(單位:%)
根據表1,新址的平均最高氣溫比舊址低0.5 ℃,平均最低氣溫比舊址低0.4 ℃。平均最低氣溫冬季差值較小,夏季差值較大,最大的為8 月,達0.8 ℃。平均最高氣溫全年差異趨勢基本相同,差異最小的為1月份,差異最大的為7—8月,達0.7 ℃。
由圖4所示,新址年最多風向為N,其次為NNW和S,各方向風向頻率均大于0,頻率最小的為偏東風,舊址年最多風向為NNW,其次為SSW 和NW,風向頻率主要集中在偏西風,而偏東風頻率為0。新址的年平均風速比舊址高0.4 m∕s。導致風速差異的主要原因,一是海拔高度的差異,二是周圍障礙物對風速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海拔越高,風速越大,新址比舊址海拔高度高32.8 m,且位于坡頂,四周空曠,空氣流通性好,因而風速高于舊址,而舊址四周建筑物多,阻擋了空氣的正常流動,因而平均風速較小[2]。

圖4 2018年平均風向、風速玫瑰圖(左:新址,右:舊址)
采用差值統計方法,將新址的月降水量減去舊址月降水量得到1—12月各月降水量的差值。根據表1 和圖5,2—6 月,10—12 月新址與舊址的月降水量比較一致,而7—8月新址的月降水量多于舊址,1月和9 月新址的月降水量少于舊址,且9 月明顯偏少,相差100.6 mm。月平均差值為-4.9 mm,年差值為-58.9,新址年總降水量比舊址偏少4%。

圖5 2018年柳江國家氣象觀測站新、舊址月降水量數據對比(單位:mm)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兩站址距離約5 km,空間位置不一樣,大氣狀態有差別,造成降水時間和降水量的差異。其次降水量的差異還與局地性中小尺度天氣系統有關。
通過對柳江國家氣象觀測站新址與舊址2018年對比觀測數據分析,發現氣壓、氣溫、相對濕度、平均最低氣溫和平均最高氣溫,新址均比舊址低,而平均風速和平均相對濕度,則是新址比舊址大,7—9 月兩站的月降水量存在較大差異。海拔高度、下墊面的不同、周圍環境的差異,是造成新址、舊址各氣象要素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受城鎮化發展的影響,遷站能使地面觀測站滿足探測環境評估的要求,使地面觀測資料更具有代表性,但同時由于遷站導致的地理環境改變,數據連續性受到影響,尤其是夏半年新址的平均氣溫比舊址低0.6 ℃左右,在氣候統計、天氣預報和氣象服務時,應考慮城區和郊區的差異性,對氣溫進行必要的訂正,特別是在夏季高溫季節,發布高溫預警時,應充分考慮舊址城鎮站的最高氣溫,以達到更好的預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