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斌 吳飛鵬
現代生活中由于生活和工作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飲食結構中不健康的因素也隨之增多,導致臨床中出現胃病、胃潰瘍的患者數量增加。潰瘍病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1]。胃潰瘍會使患者出現上腹部疼痛的癥狀,多位于上腹部,也可出現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劍突后,常呈隱痛、鈍痛、脹痛、燒灼樣痛[2,3]。胃潰瘍的疼痛多在餐后1~2 h 內出現,后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后再復現上述節律。部分患者無癥狀,或有出血、穿孔等并發癥。在確診后通常可以應用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在針對胃潰瘍未造成嚴重的并發癥,如穿孔、大出血等癥狀較輕微的情況下可使用藥物保守治療,一旦發生比較重的穿孔、胃出血或反復發作的情況則需要手術治療。本文針對本院89 例不同方式治療的胃潰瘍患者進行對比,并對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胃潰瘍患者采用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期間收治的89 例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經臨床癥狀、鋇餐檢查、胃酸測定、血清胃泌素測定或電子胃鏡檢查符合胃潰瘍診斷標準,患者在餐后2 h 出現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研究組(45 例)及對照組(44 例)。其中,研究組患者中,男23 例,女22 例;年齡24~72 歲,平均年齡(49.4±3.2)歲;病程1~7 個月,平均病程(3.23±1.02)個月;病情程度:炎癥滲出糜爛23 例(51.11%),局部潰爛15 例(33.33%),穿孔7 例(15.56%)。對照組患者中,男22 例,女22 例;年齡25~73 歲,平均年齡(50.3±4.6)歲;病程1~8 個月,平均病程(3.54±1.14)個月;病情程度:炎癥滲出糜爛21 例(47.73%),局部潰爛17 例(38.64%),穿孔6 例(13.64%)。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此次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相同的檢查項目,包含各項生命體征的檢測以及胃鏡、胃酸測定等。對照組患者給予保守治療方案,對患者實施胃腸減壓治療,對患者體內電解質、酸堿平衡給予糾正,患者在治療期間每日清晨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1 粒(20 mg)/次。囑患者在治療期間禁固態食物甚至禁食,并對患者進行嚴格觀察,預防出現其他更為嚴重的并發癥,對患者日常飲食和作息習慣給予指導和建議。研究組患者給予手術治療,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常規檢查和止血治療,針對性進行胃黏膜保護和抑制胃酸的相關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和潰瘍程度制定手術方案,包括切除幽門竇全部在內的胃組織的3/5~4/5,對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在上腹中間行切口,對于部分胃潰瘍患者實施遠端胃部切除手術。對于潰瘍或穿孔位置特殊的患者應用潰瘍局部切除手術,將潰瘍處為中點進行切除,并對此處進行雙重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復發率。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無上腹部不適,經過胃鏡等檢查無出血或潰瘍等情況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大幅度改善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復發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4]。并發癥為胃出血、穿孔或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的81.8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n(%)]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22%,低于對照組的18.1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2.3 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復發率為4.44%,低于對照組的18.1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比較(n,%)
胃潰瘍是消化科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潰瘍性疾病,是指胃內壁黏膜或更深層發生潰瘍而引起的疾病[5-7]。人體胃內壁有一層起到保護作用的胃黏膜,當胃黏膜由于某些原因出現破損時就會在該部位產生潰瘍點,即形成胃潰瘍,這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疾病,任何年齡患者都有可能患病[8,9]。在全球范圍內約占10%,在患病人群中40~60 歲的中老年患者最為多見[10,11]。其中發生在胃上1/3 或者賁門周圍的胃潰瘍較多,該類型容易發生胃穿孔或者胃出血,需要格外重視。如果患者接受12 周以上的保守治療無效或復發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12,13]。
本研究中對本院89 例胃潰瘍患者實施不同的治療方式,其中,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的81.8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22%,低于對照組的18.1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患者的復發率為4.44%,低于對照組的18.1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相比較保守治療方式,使用手術干預的治療效果更加確切,且治療徹底,可以較快速地切除病灶,緩解患者的痛苦。
綜上所述,在消化科中針對胃潰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具有更高的實用性,建議在臨床中根據患者的情況及意愿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