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常輝,李文釗*,孫妮,劉楚海,程建凱,阮美娟,李沛
(1.天津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457;2.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宜昌 443003)
大豆酸奶是在制作酸奶的原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豆漿,經乳酸菌發酵而成[1]。在與酸奶的結合過程中,大豆的消化率與吸收率得到提高,對于大豆使用價值和營養價值也有所提升[2-3]。但是,大豆酸奶在發酵之后會存在令人不愉快的“飯餿味”和“豆腥味”[4],這種不良風味會降低消費者對大豆酸奶的接受程度。目前對于豆腥味的去除方法主要是優化豆漿加工工藝、使用轉基因大豆等[5-6]。
酵母抽提物(yeast extract,YE)是以食用酵母為原料,經過β-葡聚糖酶的酶解作用得到的膏狀或粉末狀的物質[7]。酵母抽提物中的呈味物質十分豐富,包括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肽等[8],添加到食品中能改善風味。目前,酵母抽提物主要應用于調味品、肉制品等領域,用以增鮮減鹽[9-11]。黎怡林等[12]將酵母抽提物應用到雞精中,可以明顯提升雞肉香氣,提高鮮味,豐富產品的質感,提升產品檔次。林禮釗等[13]將酵母抽提物應用到黃豆醬中,能明顯提升原釀黃豆醬的丙氨酸、谷氨酸、5’-呈味核苷酸等鮮味物質的含量,并在口感上表現出提鮮、淡咸、抑苦、增厚和協調整體口感等應用效果。
本文將兩種酵母抽提物(FA37、FA39)添加到大豆酸奶中,綜合氣相色譜-質譜分析、電子鼻分析和感官評價的方法,探究酵母抽提物對大豆酸奶風味的影響,以期能夠改善大豆酸奶的不良風味。
酵母抽提物(FA37、FA39)、酸奶發酵劑: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牛奶: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北大豆:哈爾濱鑫恒德食品有限公司;白砂糖:廣州福正東海食品有限公司。
電子天平(YH-A 10002):瑞安市英衡電器有限公司;氣相色譜質譜儀(GCMS-QP2010):日本島津公司;CAR/DVB/PDMS萃取頭(50/30μm):美國Supelco公司;電子鼻(PEN-3):德國AIRSENCE公司。
1.3.1 大豆酸奶的制備
豆漿:大豆→室溫浸泡12 h→去皮→制漿→過濾→加熱(100℃,30 s)→豆漿。
大豆酸奶:豆漿與牛奶(3∶7,質量比)→預熱(50℃,10 min)→配料(糖,酵母抽提物FA37、FA39)→殺菌(95℃,10 min)→冷卻→接種→恒溫培養至相同發酵終點(培養箱溫度42℃,7 h)。分別得到原味(未加入酵母抽提物)、FA37(加入酵母抽提物 FA37)、FA39(加入酵母抽提物FA39)大豆酸奶。
1.3.2 大豆酸奶酸度的測定
大豆酸奶酸度的測定參照GB 5009.239—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酸度的測定》[14]。
1.3.3 大豆酸奶電子鼻的測定
取大豆酸奶樣品10.00 g放入頂空瓶中,蓋子封口,用電子鼻對氣味成分進行測定,電子鼻測試樣品間隔1 s,清洗時間300 s,樣品準備時間10 s,檢測時間180 s,氣體流量400 mL/min,每組樣品重復3次。測定時保持室溫20℃,且測定環境無異味。PEN3型電子鼻有10個傳感器,每個傳感器的性能描述如表1。

表1 傳感器性能描述Table 1 Description of sensor performance
1.3.4 大豆酸奶風味物質的測定
參照周艷平等[15]的方法,采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大豆酸奶的香氣成分,然后結合氣質聯用技術進行分析,研究大豆酸奶中的揮發性風味物質。
固相微萃取:稱取50.00 g大豆酸奶于燒杯中,加入少量16%NaCl溶液,用轉子進行剪切,移至100 mL容量瓶中,用16%NaCl溶液對燒杯上殘留的大豆酸奶進行清洗,最后定容。用移液槍取5mL該溶液于30mL頂空瓶中,將老化(250℃,1 h)好的固相微萃取頭插入頂空瓶中,在60℃水浴的條件下吸附35 min。
氣相色譜條件:色譜柱為DB-WAX,載氣為He,進樣口溫度為250℃,柱流量為1 mL/min,分流比為10∶1,程序升溫為初始溫度40℃保持3 min,然后以每4℃/min升到150℃,保持1 min,再以8℃/min升至250℃保持6 min。
質譜條件:離子源溫度為200℃,接口溫度為250℃;溶劑延遲時間為1.5min,離子化模式為EI,能量為70eV,數據采集為全掃描,掃描范圍(m/z)為35~500。
1.3.5 大豆酸奶的感官評價
大豆酸奶的感官評價從組織狀態、口感、香氣、滋味和色澤5個角度進行,具體評分標準見表2[16]。由經過培訓的10名食品專業人員進行評分,最終結果取平均值。

表2 感官評分標準Table 2 Score criteria on sensory
1.3.6 數據處理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數據使用 GCMSslotion進行處理,通過NIST11數據庫進行檢索相似度大于80%的物質,確認化合物成分。電子鼻數據使用Winmuster進行處理,進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載荷分析(Loading)。數據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進行統計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試驗數據的差異性分析,利用Origin9.0繪制圖像。
參照1.3.1的方法制備豆漿,然后將豆漿與牛奶按照3∶7(質量比)混合,加入8%的糖和0.2%的菌粉,酵母抽提物FA37和FA39的添加量為0.03%,在42℃下發酵7 h進行大豆酸奶的制備。在4℃冷藏12 h后熟,后熟完成后分別在第 1、6、11、16、21 天對酸度進行測定,結果見圖1。

圖1 pH值隨時間的變化Fig.1 Changes in pH value over time
酸度是衡量酸奶品質口感的一項重要指標。菌種在牛乳與豆乳中生長、繁殖和發酵,在菌體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乳糖和半乳糖等,并進一步分解產生乳酸,使得酸奶的酸度增加[17]。從圖1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增加,酸度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這是因為在貯藏過程中,酸奶會產生冷藏后熟現象,菌種會繼續發酵產酸,與原味大豆酸奶相比,FA37大豆酸奶和FA39大豆酸奶的酸度更高,這可能是因為酵母抽提物的加入沒有抑制菌種的生長代謝,并且由于其本身含有多種氨基酸,組氨酸、賴氨酸、谷氨酸等可以提高乳酸菌的生長活性[18]。
2.2.1 主成分分析
對原味大豆酸奶和加入了酵母抽提物FA37、FA39的3種酸奶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見圖2。

圖2 電子鼻傳感器響應值PCA分析圖Fig.2 PCA analysis diagram of electronic nose sensor response value
從圖2可知,主成分1(PC1)貢獻率為97.20%,主成分2(PC2)貢獻率為2.20%,兩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99.40%,可以有效反映出絕大部分原始數據。其中,未添加酵母抽提物的大豆酸奶離原點最遠,對主成分1的貢獻率最大;添加FA39酵母抽提物的大豆酸奶對主成分2的貢獻率最大。同時3個酸奶樣品在坐標系中相對分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3個樣品香氣成分差距較大,具有區別。
2.2.2 載荷分析
電子鼻傳感器響應值Loading分析圖見圖3。

圖3 電子鼻傳感器響應值Loading分析圖Fig.3 Loading analysis diagram of electronic nose sensor response value
通過載荷(loading)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傳感器在PCA分析中的貢獻率大小。對應傳感器的點如果接近(0,0)并且位置相近,則說明其電信號變化較弱[19]。W5S對第一主成分貢獻率最大,W1W對第二主成分貢獻率最大,且與其他傳感器之間的差距較大,它們分別對氮氧化合物明顯和對硫化物靈敏,對很多萜烯類和有機化合物也敏感。
酸奶揮發性成分總離子流圖見圖4,原味、FA37、FA39大豆酸奶揮發性成分的GC-MS分析結果見表3~表5。

表3 原味大豆酸奶揮發性成分的GC-MS分析結果Table 3 GC-MS analysis result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of plain soy yogurt

表4 FA37大豆酸奶揮發性成分的GC-MS分析結果Table 4 GC-MS analysis result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of FA37 soybean yogurt

表5 FA39大豆酸奶揮發性成分的GC-MS分析結果Table 5 GC-MS analysis result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of FA39 soybean yogurt
香氣成分是構成發酵產品風味的主要指標,是多種揮發性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采用固相微萃取-氣質聯用的技術分析加入酵母抽提物后大豆酸奶的風味變化。而大豆酸奶中呈現出豆腥味的物質主要有己醛、2-戊基呋喃、戊醇、1-辛醇、1-辛烯-3-醇、庚醇、1-壬醇、苯甲醛、2,2-二甲基丙醇等,這些物質的相對含量越高,豆腥味越嚴重[20-21]。
從表3可以看出,原味大豆酸奶中共檢測出18種化合物,其中包括1種酯、1種呋喃、1種胺、3種酸類、3種醛類、4種酮類、5種醇類。甲酸己酯和反-2-辛烯醛是原味大豆酸奶的主要風味物質,它們的相對含量占到了近一半,其風味描述為蘋果和未成熟的梅子香氣,具有相應的甜味脂肪和肉類香氣并有黃瓜味。其中豆腥味的風味成分有6種,包括己醛、2-戊基呋喃、1-戊醇、1-辛醇、1-辛烯-3-醇、庚醇,其相對含量為22.83%。同時它還有4種不良風味物質,其中丙基丙二酸、癸酸呈現出腐敗的脂肪氣味,二甲胺有魚油的惡臭。
從表4可以看出,FA37大豆酸奶中共檢測出20種化合物,其中包括1種酯、1種呋喃、2種酸類、2種醛類、6種酮類、8種醇類。與原味大豆酸奶一樣,甲酸己酯和反-2-辛烯醛是其主要風味物質。其中豆腥味的風味成分有7種,包括2-戊基呋喃、1-戊醇、異戊醇、1-辛醇、2-甲基-1-戊醇、庚醇、正己醇,其相對含量為14.73%,與原味大豆酸奶比相對含量降低,這與彭穎等[22]研究酵母抽提物可以有效吸附正己醇等豆腥味物質相一致。另外,加入酵母抽提物FA37的大豆酸奶還新增了4種風味物質,包括2,3-丁二酮、3-庚酮、3-甲基-2-己酮、3-羥基-2-丁酮,其風味描述為黃油香味,類似梨的水果香味和令人愉快的奶香味這可能是由于酵母抽提物FA37本身的揮發風味物質中含有大量的醛類和酮類,加入到大豆酸奶中,豐富了香氣成分。
從表5可以看出,FA39大豆酸奶中共檢測出24種化合物,其中包括2種酯、1種呋喃、2種酸類、5種醛類、6種酮類、8種醇類。FA39大豆酸奶中醛類、酮類和酯類的含量高,對風味物質的貢獻大。與原味大豆酸奶一樣,甲酸己酯和反-2-辛烯醛是其主要風味物質。其中豆腥味的風味成分有9種,包括2-戊基呋喃、1-壬醇、異戊醇、1-辛醇、3-甲基-1-己醇、庚醇、苯甲醛、己醛、2,4-癸二烯醛,其相對含量為12.15%,與原味大豆酸奶比相對含量降低。另外,加入酵母抽提物FA39的大豆酸奶還新增了4種風味物質,包括2,3-丁二酮、3-甲基-2-己酮、甲酸戊酯、3-羥基-2-丁酮,風味描述為黃油香味,水果香,令人愉快的奶香味。FA39大豆酸奶與原味大豆酸奶相比,其豆腥味化合物的相對含量降低,同時其香氣成分化合物的相對含量增加,這可能是由于酵母抽提物FA39本身的揮發性風味物質中含有大量的醛類和酮類,加入到大豆酸奶中,在一定程度上掩蓋豆腥味,增加了香氣成分的種類。
綜上所述,FA37大豆酸奶和FA39大豆酸奶與原味大豆酸奶相比,揮發性風味物質增加,豆腥味物質的相對含量減少,對于原味大豆酸奶的不良風味有一定的掩蓋作用。
大豆酸奶感官分析圖見圖5。

圖5 大豆酸奶感官分析圖Fig.5 Sensory analysis diagram of soy yogurt
從圖5可以看出,加入酵母抽提物FA37和FA39的大豆酸奶與不加酵母抽提物的大豆酸奶相比較,組織細膩,酸甜適中,口感爽滑,豆腥味較淡,有大豆酸奶獨特的酸香味;整體上對于酵母抽提物FA37和FA39的大豆酸奶接受度較高。
研究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結合電子鼻技術和感官評價,分析添加酵母抽提物FA37和FA39的大豆酸奶,并與未添加酵母抽提物大豆酸奶(原味)相比較,結果表明原味大豆酸奶的揮發性風味物質一共有18種,主要為酮類、醛類和酯類,其中豆腥味成分的相對含量為22.83%;加入酵母抽提物FA37、FA39的大豆酸奶,揮發性風味物質增加,豆腥味成分的相對含量減少,分別為14.73%和12.15%;電子鼻分析結果表明,添加不同種類酵母抽提物的大豆酸奶的各體系區分度良好,在整體風味上具有差異;感官評價結果顯示,加入酵母抽提物的大豆酸奶評分較高,具有良好的改善大豆酸奶風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