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問題,強調“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本”。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的要求。在《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出臺后,為貫徹落實“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部署,教育部聯合其他四部門出臺《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其中列出的十大行動中,第一個就是“師德養成教育全面推進行動”,針對師德養成提出具有操作性的配套措施。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2018年11月,教育部印發《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對教師職業行為既提出了正面引導,又劃定了師德底線。
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提出“基本建立起完備的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和有效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目標,呈現出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并重、把師德師風貫穿于教師管理全過程、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氛圍等新特點。《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和《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共同構建起了國家層面關于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制度體系。
政策分析表明,黨和國家一以貫之地把師德師風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不斷推進師德師風建設的頂層設計,逐步構建起規范師德師風的制度體系,推動新時代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
在理論研究層面,有研究者以政策工具類型和師德建設內容要素為基本向度,分析了我國有關師德建設的政策文本,認為“我國師德建設政策存在權威型和象征勸誡型政策工具運用居多、激勵型和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相對缺乏的問題”。有研究者強調了學校黨組織在師德師風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有研究者專門對中學教師師德評價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系列強化師德評價實效性的建議。
在實踐研究層面,有研究者對蘇北某縣中小學校師德師風建設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師德師風建設中,教師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教育教學行為不當”“家校溝通不足”等方面;學校層面主要集中在制度建設、考核管理、培訓引領等方面行動不足、執行不夠等方面。有研究者對重慶市某中學的師德師風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從教師、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對師德師風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實踐研究者從基層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師德師風建設研究在理論層面主要集中于對師德師風政策文本的分析和師德內涵的辨析、師德建設的內容與體系建構等方面;在實踐層面,主要集中在對某一所學校的師德師風調查研究上,這些研究為師德師風調查的內容設計和分析維度提供了重要參考。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共設置30個選擇題,調查主要涉及政治立場、價值取向、教育途徑、職業認同、師德評價、問題行為、問題原因、對策建議等師德師風相關問題。調查對象為北京市12個不同區縣普通中學的行政干部、專任教師、行政后勤人員,共發放問卷1,60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4份。
調查顯示,北京市中學教師思想政治水平較高。其中68.35%的教師認為開展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必要,81.85%的教師積極關注國內外時事要聞。大多數教師政治立場堅定,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關注度高,政治熱情高漲,88.5%的教師關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見表1),并且積極關注社會現實問題,體現出中學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北京市中學教師主流價值觀向上向好,教師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覺悟較高,絕大多數教師能積極了解國內外時事,并認同教師群體中的主流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見表1)
70.74%的教師表示樂于從事教師這一崇高的職業,66.49%的教師認為教師應承擔起立德樹人的重任,這說明絕大多數教師發自內心熱愛教師這一崇高的職業,能夠自覺承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注學生的進步和提高。(見表1)

調研顯示,87.1%的中學教師認為學校領導關心教師的師德師風情況,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86.84%的教師對實際開展的師德師風工作作出了積極的評價。其中,舉行報告或專題講座(59.44%)是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的最有效方式,自學(51.2%)、組織有關知識競賽和看影視作品(49.47%)、外出參觀考察(42.42%)三種方式也得到了教師們的肯定。(見表2)就學校開展的各類活動而言,教師們認為“政治理論學習”和“外出參觀學習”是實效性最強的師德師風建設形式(見表3),最能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調查表明,在當代文化多元、價值觀碰撞、現代傳播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會存在極少數教師價值取向偏離主流意識形態的問題,值得關注。
少數教師認為目前中學教師隊伍中存在集體觀念淡化、全局意識薄弱的問題。調查表明,中學教師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最突出的問題是“誠信危機”(30.45%)和“人與人不夠友善”(25.86%),如表4所示。這反映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中學教師的道德水平和素質總體較好,但也存在著少數個人主義、缺乏集體觀念、大局和全局意識薄弱的問題,突出表現為社會上的誠信危機和缺乏友善度。
部分教師認為目前中學教師隊伍中存在工作消極、對學生行為失范的現象。調查表明,教師教風浮躁、消極怠工(46.28%)以及言行失范、體罰或侮辱學生等行為(29.1%)是師德師風方面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見表4)

具體來說,在教育教學工作方面常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教師玩忽職守,消極怠工”(4 8.2 7%)和“教師違反教學紀律,敷衍教學”(38.56%);在對待學生方面常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語言或態度上歧視、侮辱學生”(57.98%);在誠信方面常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在績效考核、崗位聘用工作中弄虛作假”(39.69%)和“在職稱評聘工作中弄虛作假”(37.1%);在利用職務便利謀取私利方面常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向學生推銷圖書報刊、教輔材料、社會保險或利用家長資源謀取私利”(40.89%);在有償補課方面常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為他人有償補課提供教學資源,如師資、設施、場所等”(25.35%)。
部分教師認為師德師風建設的教育內容單一、方法滯后。調研表明,“師德師風建設內容單調枯燥,缺乏創新”(62.83%)和“與教師思想需求實際聯系不夠緊密”(60.04%)是當前中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這反映出盡管學校師德師風工作開展得較好,積極地尋求有效途徑和方式,但是仍存在著脫離實際以及工作方法滯后于現實需要的情況。此外,部分教師認為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建設、日常教育督導不到位(43.22%)和師德失范問題排查發現不及時(38.23%)是造成師風師德問題的主要原因。(見表5)

首先,教師師德師風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不斷鍛煉的過程。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每一個教師的職業境界是隨著教育生涯的累積循序漸進上升的。特別是處在專業發展初始階段的教師,容易將個人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其次,教師工作日益多元繁雜,除日常教育教學任務外,部分教師還需承擔多余的事務性工作、研究性工作等。如果對于教師的師德師風培訓未及時跟進,教師的職業角色和道德規范將變得模糊,對教師職業的神圣感和作為教師的幸福感將逐漸淡化。
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以及不良的社會風氣等因素都對中學教師的師德師風產生較大的影響,教育的日益開放使得部分教師未能全心全意投入教書育人的工作。在學校層面,中學文化價值導向往往具有功利化傾向,面對中、高考的壓力,中學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上,加之教師的師德師風也很難用具體的量化指標加以衡量和考核,部分學校存在師德師風建設制度不健全、對師德師風監管不夠的情況。另外,有些中學黨組織領導作用發揮不明顯,在對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導黨員教師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上成效有限,這也是中學師德師風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試行)》明確規定了學校黨組織要領導師德師風和學校意識形態工作。本次調查顯示,61.3%的教師表示加強師德建設最重要的是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中學黨組織要利用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風建設上的獨特優勢,建立常態化的師德師風專題會議制度、黨員教師定期談心談話制度。針對調研中反映出的“思想需求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教育過程形式主義”等問題,通過各種形式的支部活動,讓黨員教師成為一面面鮮活的旗幟,帶頭遵守黨紀校規,成為師風模范。
通過對師德師風政策文本的分析可知,有些師德師風的內容屬于引導性質的高標師德,有些則屬于底線性質的低標師德,又由于教師的認知水平、年齡差異、教育水平不同,在落實師德師風教育時應根據不同教師情況進行差異化教育,避免“一刀切”。比如,對于《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教師師德行為負面清單》《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等最低師德標準,應進行全員教育,制定詳細的處罰規定;對于“無私奉獻”“舍身救生”等高標師德,則強化宣傳感召,講好師德故事、弘揚高尚精神,將榜樣力量轉化為廣大教師的生動實踐。
在本次調研中,教師普遍反映應將師德師風納入教師評價和考核標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也提出“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為此,在教師評價中應切實加強師德考核力度,實現師德評價主體全方位覆蓋、評價過程全時段覆蓋,逐步為教師建立個人師德檔案。同時,關于師德師風的考核結果,雖然多數學校實施了“一票否決”制,但也存在著考核結果使用和處理過于簡單剛性的情況,還有些嚴重違反師德的教師仍未受到“一票否決”的處罰,這都反映出師德考核結果的運用還有欠缺。因此,應嚴肅對待師德師風考評結果,在師德師風考核評價結果的使用上進一步落實落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