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晉 劉 穎 羅 斌
(湖北醫藥學院 湖北十堰 44200)
全科醫學是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人文社會學科等相關內容整合于一體的臨床二級學科,近年來,隨著醫學教育改革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全科醫學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培養高層次全科醫師已成為當前醫學教育工作重點之一,其培養計劃不僅要符合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目標,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基層工作能力。因此,在全科人才培養目標上,能力建設是第一位的。在教學實踐方面,應傾向于采用以案例和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1]。目前,《臨床營養學》雖然不是《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指定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2],但作為一門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很強應用性的學科,它是達到現代化醫學綜合治療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疾病的治療、康復及保健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作為全科醫生,掌握必要的營養學知識顯得極為重要。但我國臨床營養學教學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以教師為中心,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缺少對其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雖然可以牢固掌握知識點并應對考試,可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較差[4]。因此,加強臨床營養學的教學意義重大,而我國的臨床營養學教學還有很大提升空間[5]。本研究通過對某省屬醫學院校全科醫學專業《臨床營養學》的課程認知情況及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調查,探索適合全科醫學生的該課程教學模式。
某省屬醫學院校2016級全科醫學生71人,2017級全科醫學生49人。
2016級全科醫學生《臨床營養學》采用傳統的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以傳統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法)授課;2017級全科醫學生該課程采用LBL+CBL(Case Based Learning,基于案例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營養與各系統疾病的學習中采用CBL教學法;通過自填式問卷調查對《臨床營養學》課程認知情況及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調查,比較兩個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的結果和期末筆試成績。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的結果以均數±標準差(x±s)描述,采用t檢驗對兩組間進行比較;分類變量資料以例數(n)和構成比(%)描述,無序分類變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有序分類變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所有統計檢驗均以雙側α=0.05作為檢驗水準。
本研究共在兩個年級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 100%。
2016級與2017級全科醫學生在《臨床營養學》學習目標的認知方面,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2017級在學習興趣方面優于2016。結果見表1所例。

表1 2016、2017級全科醫學生《臨床營養學》課程認知度[n(%)]
2017級學生在課程總體滿意度、開課時間合理性、教師授課滿意度和教學方法滿意度方面均優于2016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教學內容實用性、教學內容合理性和課時分配合理性方面兩個年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所例。

表2 2016、2017級全科醫學生《臨床營養學》課堂效果評價
2016級有8.5%的學生不滿意目前本課程教學方法,主觀問題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希望在課堂融入案例討論的授課形式,2017級有2%的學生不滿意目前本課程授課的形式,且部分學生希望增加現場教學的形式;約20%的學生希望在理論課部分增加新的內容,建議增加的內容有:常見病的禁食食物、家庭健康營養及各種食物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部分學生希望開課時間能夠提前1至2學期;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臨床營養學》實用性很強,主要體現在不同人群的合理營養及病人的營養治療。
2017級學生在課堂表現(包括聽講、互動、筆記)、課后及時復習、學習效果和對日常飲食習慣的影響方面均優于2016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課前預習方面兩個年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90%以上的學生課前不會進行預習。結果見表3所例。

表3 2016、2017級全科醫學生《臨床營養學》學習效果自評情況
2017級期末考試成績為82.52 ± 6.93分,高于2016級期末考試成績79.20 ± 9.3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15,P=0.037)。
隨著疾病譜和醫學模式的轉變,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我國正進行著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為核心的衛生服務體系大變革,為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在醫學院校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全科醫學這個臨床二級學科是根據服務模式、服務場所、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等綜合因素確立的,它不僅包含臨床治療,更是臨床與預防醫學、健康管理的結合,其醫療模式是以全科為基本,協調各專科,為病人提供連續性和融合性的醫療模式,也是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現代醫學模式。現代醫學強調,疾病整體治療的“三駕馬車”——藥物治療、護理與營養缺一不可,臨床營養在疾病診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患者營養狀況對疾病的發生和轉歸有著重大影響,糾正不良營養狀況不僅可以促進疾病的恢復,營養支持更是許多臨床疾病不可或缺的治療手段。因此,《臨床營養學》是醫學院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綜合治療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對醫學領域的發展意義深遠[6]。作為基層醫療的主要承擔者,全科醫師肩負著廣大基層群眾的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全科醫學生學習《臨床營養學》這門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單向的授受關系,雖然系統、簡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非常明顯。將案例教學法應用在《臨床營養學》教學當中,不僅改變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狀態,而且使學生能夠主動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同時,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提高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變得更加豐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掌握知識和技能,為后續就業奠定相應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對于小部分學生不明確該課程的教學目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該課程的開課時間(大四下學期,學習任務繁重)導致學生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全科醫學生對將來的工作不夠了解,對該專業的認可度不夠所致,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該課程對于全科醫學的重要性。
采用LBL+CBL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了課程總體滿意度、教師授課滿意度和教學方法滿意度。這種教學模式的革新,實現了將理論知識向實踐應用的轉換,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同時,也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轉移給了學生,同時,對于授課教師的“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將教學內容以多層次、多元化的方式呈現、分享給學生,更新了教育觀念。
對于學生反映的希望增加的內容:常見病的禁食食物、家庭健康營養及各種食物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在今后相關章節講授的過程中可適當加以介紹。調查顯示,部分學生希望開課時間能夠提前1至2學期,目前開課時間大四下學期這個時間段各種專業課程開設較多,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這門課程上,會直接導致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可以嘗試在大四上學期開設該課程,學生既具備了基礎醫學知識,又不至于與專業課程發生明顯沖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案例教學法的融入,使學生們能夠主動查閱與案例有關的資料,并能夠針對案例中不同患者的情況進行初步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不僅明顯提高了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在團隊協作這樣積極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們能夠感知到專業知識的價值,使其對該課程的認知能夠進一步深入,同時,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高,實現了全面發展。
該校全科醫學生的培養雖然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但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特別對于《臨床營養學》這門既非基礎課程,又非專業課程的設置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與改進,通過適當的課程調整,從而提高全科醫學生的培養質量,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基層醫療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