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祎嘯
(上饒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上饒 334109)
新時期,如何讓紅色音樂更好地被大學生接受和傳承,是紅色音樂有效傳播并形成影響力的重要課題。長久以來,線下演出、口口傳唱、課內授講等已成為紅色音樂在大學傳播的主流形式,上述形式比較成熟,但也存在老套、缺乏新意等問題,尤其在新媒體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快傳播理念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常規的傳播形式并不是大學生接受新資訊的主流形式,久而久之,容易導致紅色音樂對大學生影響力不斷弱化、傳播與傳承效率下降等新問題。基于此,以虛擬網絡社交傳播理論為依據,充分迎合大學生接受藝術資訊的習慣,創設一種差異化、分層化、更為新穎的高校紅色音樂傳播形式,不僅能夠大大提升紅色音樂在大學生群眾中的傳播效率,還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出紅色音樂的傳承魅力。
虛擬社群理論由英國社會學家者霍華德·萊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提出,其核心理念為:在網絡虛擬生態環境下,借助網絡技術形成的同趣化社交群體。例如:對音樂藝術感興趣的人,借助網絡虛擬平臺結成線上社群,在社群內共同探討音樂藝術理論、分享音樂藝術成果、舉行音樂藝術活動。應該說,虛擬社群理論為互聯網背景下的社交分享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在其提出之初具有前瞻性和發展價值。時至今日,借助網絡虛擬環境構建線上社群的案例不勝枚舉,如,B 站UP 主群、微信學習分享群、抖音直播群等均是典型的網絡虛擬社群,這類虛擬社群內的人群均具有愛好、習慣、行為、理念同趣化的特征,倘若能通過有組織、可持續的活動形成正向合力,則能夠把同趣化的理念發揮到極致。
近年來,虛擬社群理論被逐漸應用到教育教學領域,陸續涌現出一些研究成果。蘇婷采用比較法分析了虛擬社群教法和常規教學手段對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虛擬社群環境下形成的教學團隊對音樂某一領域的學習興趣更濃,通過同趣化的教學引導更能形成學習上的向心力,進而提升教學的實際效果。李思琪基于虛擬社群理論構建了移動音樂教學模式,并通過在教學中的應用驗證了該模式的有效性。王寧輝在紅色音樂傳播教學中滲透了虛擬社群理念,發現:差異化社群對學生參與紅色音樂學習的影響力呈現顯著的差異,通過參與差異化的虛擬社群任務,學生們學習和傳播紅色音樂的積極性更強。王辰予認為: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實施紅色音樂虛擬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移動互聯網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別具一格的音樂學習體驗。
綜上所述,虛擬社群作為一種社交理論,由于其與互聯網環境具有緊密的契合度,因此,在移動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將其引入到教學中,探討具體的教學實施方案、策略和流程,也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在高校紅色音樂教學和傳播過程中,充分發揮虛擬社群的優勢開展相關的嘗試也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虛擬社群理論強調在網絡虛擬環境下創設“差異化”“同趣化”“分層化”的社群,并在社群內部組織學習或社交活動,以提升社群內人群對某一理念的認可熟練度,最終在網絡交流、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共同成長。在高校紅色音樂傳播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揮虛擬社群理論的特點,創建差異化的紅色音樂活動類社群,為大學生提供差異化的紅色音樂傳唱、演繹、宣傳虛擬線上學習活動,并通過一體化教學的形式延伸至線下,構建“線上+線下”虛擬社群學習模式。本文基于虛擬社群理論,在教學改革中依托超星學習通線上教學平臺構建了“紅色音樂傳唱類社群”“紅色音樂演繹類社群”和“紅色音樂宣傳類社群”,并為每一類社群設計了差異化的紅色音樂教學活動,具體如下圖所示:
如圖1 所示,在對學生參與紅色音樂學習意愿、興趣、方向等差異性進行前期調研的基礎上,依托網絡技術創建了三種差異化的紅色音樂虛擬社群。其中,紅色音樂傳唱社群以具備一定聲樂演唱基礎,或熱衷于傳唱紅色音樂的學生為主體,在線上虛擬環境下開展直播演唱、曲目匯編、傳唱網課教學等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對音樂演唱的積極性,在網絡虛擬空間傳唱經典紅色音樂,引起受眾共鳴;紅色音樂演繹社群以具備一定音樂劇表演基礎,或熱衷于音樂劇表演學習的學生為主體,在線上虛擬環境下開展音樂劇表演、UP 演藝群交流、音樂劇網課教學等活動,為受眾提供形式多樣的紅色音樂演繹觀賞機會;紅色音樂宣傳社群以具備一定宣傳動員能力,或熱衷于傳播紅色音樂內涵的學生為主體,在線上或線下開展圖片宣傳、視頻宣傳或主題活動宣傳活動。上述三類社群學生亦可進行交換互動,通過參與不同的紅色音樂學習活動,掌握更為多樣化的紅色音樂演唱、演繹、宣教等技能。

圖1 高校紅色音樂虛擬社群構建方案
紅色音樂中有很多經典樂曲,具有很強的傳唱價值。以井岡山紅色音樂為例,其中的經典作品《七溪嶺戰斗歌》《紅米飯南瓜湯》等,均為膾炙人口的紅色曲目,至今仍廣為流傳。在紅色音樂傳唱類社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些經典的紅色音樂曲目為載體,引導社群內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傳唱活動。
例如,直播演唱近年來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接受歌曲資訊的形式,甚至很多在校大學生本身就是直播達人,教師可抓住大學生這種接受新資訊的特征,組織傳唱類社群的學生形成多個“紅色音樂直播演唱團隊”,在國內比較知名的直播平臺、超星學習通平臺等直播社區開設“紅色音樂+直播傳唱”頻道,積極地傳唱經典紅色歌曲,并在直播間營造濃郁的紅色音樂宣教氛圍,產生寓教于樂的引導教學效果。此外,為了提升紅色音樂虛擬傳唱的傳播力,師生亦可借助學校的宣傳資源,與兄弟院校聯合開展線上紅色音樂傳唱直播活動,先通過邀請的方式引導各校大學生進入直播間聆聽紅色音樂直播,進而通過網絡傳播效力吸引更多受眾參與進來,通過虛擬傳唱的形式不斷擴大紅色音樂在線傳播的影響力。類似的活動形式還包括“虛擬紅色曲目匯編”“虛擬紅色音樂網課教學”等,通過這些形式逐步使紅色音樂的藝術精髓滲透到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領域。
通過演繹的方式呈現紅色音樂背后的故事,是創建高校紅色音樂演繹類社群的初衷,而通過引導大學生親身參與紅色音樂故事演出,能夠讓他們體驗到沉浸式的紅色故事氛圍,加深對紅色藝術文化的認知,為紅色音樂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有效傳播和傳承打下基礎。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教師可以傳統經典的紅色音樂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為劇本,亦可以近年來的紅色電影及其配套的紅色音樂為載體,創設形式多樣的紅色音樂虛擬演繹教學場景。
例如,2021 年9 月份上映的《我和我的父輩》便是近年來頗具影響力的紅色主題電影,由《乘風》《詩》《鴨先知》和《少年行》四個單元故事組成,電影主題曲《如愿》也成為膾炙人口的新生代紅色音樂作品,教師可以此為教學素材創設線上虛擬音樂劇演繹教學場景。一方面,教師選取原電影中的某一個片段編撰成適合網絡演繹的橋段,引導學生熟悉角色情感、表演方式等,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拍攝;另一方面,引導社群內學生演唱并錄制《如愿》,作為線上音樂劇演繹時的配樂,并將歌曲與拍攝好的音樂劇分集剪輯組合,發布到網絡虛擬平臺,通過校內線下宣傳、網絡宣傳等手段,引導校內外大學生觀看。通過這種方式,演繹社群中的學生能夠體驗到親身參與紅色音樂翻唱、音樂劇演繹的樂趣,自然也能夠加深對紅色音樂文化的理解。
在網絡虛擬環境下構建宣傳教育情境,是紅色音樂傳播的全新嘗試。除了傳唱、演繹等形式外,將常規的線下宣教模式,如視頻宣傳、圖片宣傳、主題活動宣傳等搬到網絡虛擬空間,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策劃科學有效的方案。其核心應為:抓住大學生對紅色音樂資訊接收的關注點,構建多樣化的宣傳教育類教學活動,在宣教活動中,讓大學生體驗到親身參與宣傳學習后,自身對紅色音樂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以及虛擬真實社交活動組織能力的提升。
以線上虛擬主題活動宣傳形式為例,教師以紅色經典曲目《紅米飯南瓜湯》為切入點組織虛擬社群的學生開展相關的“線上+線下”一體宣傳活動。其中,線上活動以常規的演唱、演繹、直播、錄播等為主要形式,在傳唱歌曲的同時,通過向大學生群體精準推送配套的短視頻、文字、圖片、井岡山革命老區遺址建筑等資源,引導大學生在虛擬空間感受沉浸式的紅色音樂文化熏陶,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內涵;線下活動以校園內的圖片、視頻、演唱等主題活動為主,通過在校園內宣傳欄、校園廣播、校園小劇場等組織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耳濡目染紅色音樂的精髓,深刻感知井岡山革命斗爭年代紅軍艱苦奮斗的故事,體會其中蘊含的紅色精神。以這種線上線下一體的形式達到紅色音樂深度宣傳的效果。
在網絡虛擬空間創建紅色音樂教學虛擬社群,引導大學生接觸、認知、學習紅色音樂文化的內涵,進而激發起他們參與紅色音樂傳唱、演繹、宣傳的能動性,是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高校開展紅色音樂教學的新途徑。在虛擬社群環境中,大學生接受、參與、融入紅色音樂學習的過程是沉浸的、深度的和全身心的,借助越來越多的虛擬網絡社交載體,高校亦能夠設計出更為多樣化的紅色音樂虛擬社群教學方案。當然,在具體的實施中,各高校的教學組織者還應該把握好紅色音樂對大學生思想觀、價值觀、藝術觀、文化館的引導方向。此外,各高校在具體教學設計和組織中,可結合實際創設形式更為多樣的紅色音樂虛擬社群,不斷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促進紅色音樂在高校實現更廣泛的傳播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