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瑾媛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商學院
自上世紀90年代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開始,我國就長期存在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兩軌”并存的問題。前者是央行對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公布的存貸款利率,其產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管控,避免市場利率波動過大而導致金融系統不穩定;后者是從市場供需角度出發形成的存貸款利率,其出現說明該金融市場已經到達一定的發展水平,在市場出現波動的時候已具有自動調節的能力。然而這兩種利率同時存在、但波動情況不盡相同時,就造成了市場利率下行但企業融資成本并未降低、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受限等情況的出現。
為加快推動利率雙軌制并軌,實現利率市場化目標,2019年8月17日,央行正式宣布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文簡稱“LPR”)形成機制,推動LPR利率從瞄準貸款基準利率變為瞄準公開市場操作利率,進一步明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提高政策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效率,以實現利率雙軌制并軌的目標。對此,LPR改革引起了社會各級人士的廣泛討論,專家學者們也對此次改革所帶來的影響展開了研究。
本文根據改革目標和影響程度,利用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中長期信貸規模和短期信貸規模等月度數據進行分析,探討LPR變動對居民的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帶來的影響,從而研究LPR改革對我國居民消費信貸的影響。
早在2013年10月LPR就開始被啟用,其在當時被稱為貸款基礎利率,形成機制是通過各報價商業銀行所報的對最優質客戶的貸款利率去掉最高和最低兩個最值后加權平均所得,目的是在于讓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從央行確定向市場確定轉移,從而在央行調控利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利率市場化程度。但由于剛啟用LPR,其運行機制和傳遞路徑還不夠完善,各行對最優客戶的貸款利率都接近于央行所公布的基準利率,使得LPR的市場化程度并不高,難以體現市場上對資金的供需關系。因此,央行決定對LPR進一步改革,由原來的利用對最優質客戶的貸款利率計算,變為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尤其是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和各報價銀行經營情況結合進行算術平均計算,在提高央行實施貨幣政策效率的同時,通過各報價銀行自身資金成本、市場供求、風險溢價等因素的各不相同,將市場中存在的影響綜合起來,使得最終的LPR報價更貼近于市場供求。總的來說,LPR調整對居民消費信貸的影響途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相較于改革前,改革后的LPR具有更高的調整效率、更符合居民的消費需求,有助于優化跨期消費決策,并強化了直接利率效應、釋放了居民的消費潛力,而住房貸款是居民消費貸款的主要構成(張欣和趙大偉,2020),當央行對LPR水平進行調整時,新聞及金融機構將會第一時間宣傳相關消息,同時信貸行業及房地產行業提高了對業務對象的關注度,且發達的網絡能夠讓很多分析文章短時間內被傳閱,使得居民在第一時間接收到大量LPR調整所帶來的影響分析。
因此,在LPR水平有所下降時,宣傳效應會使得居民短時間接收到大量關于LPR下降有利于貸款買房、消費等信息,通過信息刺激進一步提高居民購房意愿,增加購房乃至消費需求,最終提高居民消費信貸水平。
LPR改革作為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關鍵的一步,其目的為的就是提高金融市場的自由化程度和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銀行更快地實現轉型升級、產品更多地進行推陳出新(梅琳,2021),資金以一個更為合理的利率進行借貸,降低了企業和個人的借貸成本,從而提高金融市場的融資效率。居民和企業對改革前的LPR影響程度是有限的,從相關數據分析可以得知,改革前的LPR主要還是受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影響、隨基準利率變動而變動,但改革后的LPR則更加關注市場的資金流動,其變動隨市場的供需變化而變化,更符合市場需求,貸款利率將直接影響企業投資進而影響消費(崔雨川,2020)。當市場環境較為低迷時,公開市場利率的降低使得LPR降低,從而減少銀行從央行獲取資金的成本,進而增加銀行可貸資金數量,資金在供給層面的增加,會導致市場上的企業投資成本和個人消費成本下降(王玨,2020),刺激企業與個人通過借貸增加用于投資和消費的資金,提高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最終提高社會總體的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總額。
收入效應是指在貨幣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發生變化對其需求量帶來的影響,當我們將“資金”比作商品時,顯然利率即為獲取資金所需支付的“價格”,貸款量即體現了對資金的需求量。LPR改革后,存貸款利率變動受市場影響增加,且隨時間推進,利率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對居民消費的正向影響程度在不斷加強(徐偉強,2020)。由收入效應可以推斷,當市場環境低迷帶來投資回報率下降時,LPR將隨之減低,人們的理財需求、儲蓄金額都將有所減少(張雨瑤,2018),此效應將促使人們因預計未來收入下降而放棄投資理財,繼而轉向實現消費需求,最終間接地促進居民的消費活動、增加居民消費信貸。由于利率市場化的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陳斌開和李濤,2019),LPR改革推動的利率市場化理論上不僅能提高居民當下的消費水平,還將提高居民未來的消費水平。
綜合以上三個效應的分析結果,由于LPR改革后更加符合市場變動情況、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居民消費的變動與改革后的LPR變動呈反向關系,當LPR有所下降時,居民當下及未來的消費水平均出現相應增加,進而提高居民的消費信貸水平,且居民的短期消費信貸水平與中長期消費信貸水平之間相互影響。
由于LPR改革前沒有五年期品種,改革后的LPR五年期品種定價存在探討空間,且近兩年來受疫情影響,五年期LPR報價存在較大的調整性。因此,本文首先通過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貨幣網和國家統計局等官方網站,收集了從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短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STL)、中長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MLTL)、環比CPI等月度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本文首先對居民消費信貸規模進行數據處理,剔除物價水平波動帶來的影響,其次以2019年8月20日的LPR報價為分界點,該時間以前(不含2019年8月20日當天)的LPR報價均為LPR改革前的利率水平,通過相關性檢驗、平穩性檢驗和回歸方程,分別研究LPR改革前后的變動對MLTL、STL的影響程度。
通過對數據進行相關性檢驗,從表1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與中長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的相關系數為-0.89,說明二者之間呈高度負相關關系,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與短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的相關系數僅為-0.48,雖二者之間仍呈現負相關關系,但相關程度較低。因此,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波動主要影響的中長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當利率下降時,短期信貸規模和中長期信貸規模均會隨之增加,但中長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的波動情況會更為明顯。

表1 LPR、STL和MLTL的相關性檢驗
當實證數據處于非平穩狀態時,得到的回歸模型可能是偽回歸模型。因此,在構建模型前需要進行平穩性檢驗,確保數據均處于平穩狀態再進行回歸。由于本文主要研究LPR改革前后我國居民消費信貸的變動情況,故分別對改革前后的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從表2的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改革前還是改革后,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短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和中長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的P值均大于1%,說明其均為非平穩序列,需要進行差分再進行檢驗。

表2 LPR、STL和MLTL的平穩性檢驗
表3對差分后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短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和中長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的平穩性結果表示,三者的P值均小于1%,說明三者的一階差分數據均為平穩序列,三者為同階單整序列,可建構回歸模型作進一步分析。

表3 D(LPR)、D(STL)和D(MLTL)的平穩性檢驗
通過相關性檢驗和平穩性檢驗,得到可對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短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以及中長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構建一元回歸模型,分別對MLTL和STL做分析獲得三者之間的變動關系,并進行殘差檢驗分析回歸結果。從分析結果可得,不管是改革前還是改革后,LPR對MLTL、STL的回歸系數為負且均可接受,說明LPR與居民消費信貸之間呈反向關系,LPR對中長期居民消費信貸的影響都要明顯大于短期居民消費信貸,且中長期的消費信貸對短期消費信貸具有一定的正向影響。LPR改革后,其系數的減小說明LPR對居民消費信貸的影響程度有所下降,體現出改革后的利率水平更貼近市場的特點,由于經濟環境影響,利率水平波動將不會再導致過大的消費信貸波動,同時短期居民消費信貸對中長期居民消費信貸的影響消失。

表4 MLTL的回歸模型數值

表5 STL的回歸模型數值
由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變動會通過資金供給、信貸成本等渠道影響居民消費信貸水平,且二者變動呈反方向。因此,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上漲會減少居民消費信貸,同時,歷史數據分析可得,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對中長期信貸規模的影響較為明顯,在相同的利率變動情況下,中長期信貸規模的變動幅度要遠大于短期信貸規模。此次LPR改革的目的在于進一步促進利率并軌、加深利率市場化改革,當利率水平由市場調控時,居民消費信貸水平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關系將進一步加深,此時應重點關注中長期居民消費信貸規模的波動情況,尤其是住房、汽車等消費信貸規模的波動情況,避免信貸規模變動增加金融市場所面臨的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