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雅雯
(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 江蘇南京 210000)
《跳吧,跳吧》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學唱歌曲。熱烈、歡快的斯洛伐克民歌,歌詞內容富于生活情趣,表現了人們聚會時的場景。歌曲為單二部曲式,第一段由四個節奏完全相同的樂句組成,旋律采用模進的手法,突出使用了連續的切分節奏。第二段開始用附點節奏,使音樂舒展并與第一段形成對比,隨后又回到切分的節奏型,并都用“啦”來表現熱烈、歡快的情緒。歌曲非常具有舞蹈性,可以配合舞蹈連續演唱。在實際教學中,我嘗試了2種教學方式并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反饋,了解到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1]。
案例1:學唱歌曲《跳吧,跳吧》。我在《跳吧,跳吧》這首歌曲學唱的教學設計中進行了多次嘗試與調整,旨在把教學研究的中心放在學生身上,讓孩子在音樂律動中結合歌曲自身特點,讓孩子由自主學習轉化到自我內化。即在與他人合作舞蹈中,無意識地熟悉音樂旋律、感受音樂情緒,從而有自主地完成歌曲的學唱,并能夠進行展示。
課堂嘗試一,教學目標: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跳吧,跳吧》。教學重難點:歌曲中的切分節奏,及歌曲結構特點的明確。教學過程。
(1)模擬節奏,難點解決
①出示節奏型,嘗試拍出節奏。“黑板上出示的兩個節奏型,讓我們一起來拍一拍。”②介紹切分音節奏及強弱規律。

(2)隨樂律動,感受情緒
①生模仿師隨樂進行律動,動作一:隨樂有節奏行走。(沒有碰撞)動作二:原地隨樂晃動身體。②明確動作,生自主隨樂律動。③明確歌曲可以分成2個部分[2]。
(1)聆聽歌曲,了解歌詞。
(2)第二部分學唱
①聽師范唱,明確兩樂句的關聯。“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二部分,原來人們在放聲歌曲。請同學們拿出手指,跟著老師的歌聲,找一找這兩個樂句有什么關聯呢?”②跟琴默唱,明確附點節奏。“是的,兩個樂句的旋律是相似樂句,之后最后一小節略有不同。讓我們一起跟琴聲試著唱一唱。”“聽第一小節的節奏是附點節奏。”③跟琴有感情演唱,明確重音記號。④跟琴演唱,鞏固旋律。
(3)第一部分學唱
①師范唱,明確歌詞。②有節奏念歌詞。“讓我們一起有節奏地說一說,我們的重音記號又出現咯。”③認識模進,出示旋律。“跟老師的歌聲一起來畫一畫,找一找旋律有什么規律?”“模進亦稱移位。這一手法即是將歌曲的主題旋律或其他樂句的旋律再或他們的樂節,樂匯等作重復出現時每一次的高度都不相同者謂之。模進通常有:上行模進或下行模進(模進的方向)。”④生自主完成旋律。“mmsssffsff,后面的音符應該是……加上我們的最后一部分就是我們歌曲第一部分的完整旋律。”⑤跟琴完整演唱旋律。⑥加入歌詞演唱。

(1)完整跟琴演唱歌曲。(2)欣賞視頻,體驗跳集體舞。(3)合作邊唱邊跳。(4)作業布置:用歡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跳吧,跳吧》。
提取難點,在課堂的最開始,即學生注意力最集中時進行教學,提高的難點解決的效率。律動導入,讓學生明確歌曲分為2個段落,并在實踐中體驗歌曲不同部分的情緒,為后面學唱時的情緒把握做鋪墊。通過多次的聆聽,發現歌曲各部分的曲式特點,即第一部分為下行模進;第二部分的兩個樂句為相似樂句。再通過默唱、師評價后調整演唱、有感情的演唱,從而學唱歌曲。完整演唱歌曲,完成教學目標。作為一首舞曲,拓展集體舞視頻,感受舞曲的特點后,進行合作展示。
課堂嘗試二,教學目標:學唱歌曲《跳吧跳吧》,體會音樂與歌曲節奏韻律的美。教學重難點:通過身體動作感受舞曲的韻律特點。教學過程如下。
(1)隨樂行走,體驗速度的變化與情緒的體驗(播放《奧爾夫節奏快與慢》)“說一說,音樂速度與你情緒感受的聯系。”
(2)圍成圈,跟伴奏有節奏行走(音樂不停)。“下面請同學們圍成圈,原地跟著音樂走一走。”“所有同學向左轉,跟著音樂走起來!”
(1)學習動作一:①師在圓中間,范做動作(邊做動作邊說)。“面向老師,下面我們就要在音樂聲中學習舞蹈動作咯。第一個動作,注意腳下動作,左右左右左抬右抬。”②生在音樂中,嘗試完成舞蹈動作一。“一起原地,試一試,左右左右左抬右抬。”③師評價,對動作一提出要求。“很好,現在讓我們加上手的動作,雙手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然擺動即可。準備,開始”。④隨樂向前完成動作一。“試著向你的正前方,走起來!”⑤隨樂邊走邊完成動作一。“向左轉,連續2次,準備開始,原來……再來一次。”
(2)學習動作二:①師在圓中間,范做動作(邊做動作邊說)。“面向老師,下面我們就要在音樂中繼續學習第二個舞蹈動作咯。腳下走起來,左右左右,最后加上拍手動作,反方向再來。”②生在音樂中,嘗試完成舞蹈動作二。③師評價,隨樂律動[3]。
(3)完整隨樂律動:①原地完整隨樂律動。②隨樂行走著律動。
(1)聆聽歌曲,了解歌詞。(2)明確后兩行旋律的異同。“斯洛伐克人們在音樂中熱鬧聚會,載歌載舞。他們所唱的兩段旋律,請同學們聽一聽,有什么關系?”“是的,只有最后一小節是不同的。”(3)師范唱,生畫旋律線。(4)跟琴試唱,師評價。“想一想,在舞蹈時,我們的動作是輕巧的,那我們的歌聲有應該是怎樣的呢?”(5)與師合作接唱歌曲。(6)出示前兩行旋律,師范唱,找規律。“瞧,前兩行的旋律又有什么特點?邊聽邊來找一找。”(7)介紹下行模進,出示完整字母譜。(8)跟琴唱譜,明確重音記號。(9)加入歌詞演唱歌曲前兩行。完整跟琴演唱歌曲。(10)合作表演歌曲,圍成兩個圈,合作歌唱表演歌曲。
通過實際的體驗,讓孩子感受到音樂節奏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自身情緒的變化,明確這一想法后,再聆聽歌曲,孩子會更明確地知道歌曲的情緒。歌曲本身就是一個民間舞曲風格,特點就是大家一起隨著音樂舞蹈律動,環節二中,我也讓孩子圍成圈手拉手,感受一個集體的力量,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在音樂不斷循環播放中,模仿老師,模仿同伴。在不斷嘗試與練習中,學習律動動作,建立音樂韻律的基本感知,建立對于歌曲的初步理解與體驗。有了前期動作的鋪墊,對于歌曲的學習就變得容易不少。讓孩子在聆聽與試唱中,對比感受歌曲每部分結構的特點,從而準確地完成歌曲的演唱。在本節課中,孩子通過律動與學唱體驗音樂的情緒與韻律,再進行一定的思考與復習,會讓他們更好地表現自己。
從教學的角度理解,教師既要研究教材的要求,更要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需求”是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基礎。如:案例中的第一種嘗試,從歌曲曲式結構特點出發,將目標定位為學唱一首歌。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發現相同或相似樂句,認識模進這一創作手法,從而準確地演唱歌曲。并在拓展初體驗集體舞,從而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結果是孩子只是會唱了一首歌曲。而調整了方式后,從體驗音樂情緒出發,學生通過不同律動與游戲充分感受音樂節奏、旋律與情緒等音樂要素。如通過律動,讓孩子切身體驗、感受音樂情緒并了解舞曲這一形式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初衷,在實踐課堂中,學生都很開心地根據老師出示的圖譜跟著音樂進行律動,從而記憶音樂。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學環節更多地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怎么有效地發展孩子的聽覺[4]。
聆聽是學生音樂的基礎,教師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聆聽,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中。所以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實際反饋,如:是否能自愿隨著音樂進行律動;其動作在完成中是否存在困難;完成動作的學生占比人數大約有多少;并發現不同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性,思考不同環節設計的層次性。教師就應該做到實時關注,實時調整。
(1)充分發揮學生“玩”的天性
研究表明,四年級(10歲左右)兒童大腦前額皮層發育完善,孩子玩的天性開始消退;相反,大腦的抑制能力加強,兒童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變化變得更有意識。人類肢體擁有最自然的律動,利用肢體對于音響的敏銳性,可以適當地表達音樂中的各項元素。而在音樂課堂中,肢體律動就是學生展現“天性”的渠道與方式。本著學生天生的“直觀肢體”感受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伴隨著音樂,通過肢體表達音樂,用音樂喚醒學生天生的本能,培養學生對于自身肢體表達與肢體協調力,建立身心的和諧,促進學生情感變得更加細膩敏銳,從而幫助學生直接產生對音樂的經驗,自然地進入音樂學習與體驗當中。
節拍感對于學習者律動感的培養有積極的影響,在律動感的訓練過程中,與培養節拍感結合起來,能夠使得律動感的培養更有效果。節拍節奏的訓練,不論是音樂樂譜本身還是通過各種樂器所表現出來的音樂,都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單純的節拍如同單個音符一樣并不具有音樂整體的美感,也不能完全地表現音樂本身的內涵,因此對于節拍的訓練,更需要在具體音樂中來培養和訓練學習者的律動感,通過自己的聽覺,體會到樂曲中強弱的節拍,以及音樂的跌宕起伏,并且將這種認識和體會通過恰當的肢體語言表達出來,將這種方法應用于學習中,可以提高音樂學習者的肢體協調性。
(2)充分調動學生“合作”的本性
音樂是一門在很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都有促進作用的學科,通過融入合作學習模式,學生不僅僅是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而且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也會在學生的進步中得到展示,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意義重大。而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習得的合作素養,反過來也會進一步加強合作學習的表現深度和廣度,使音樂課堂煥發出耀眼的魅力和風采。而四年級階段的學生社會交往的重心由家庭逐漸轉移到學校,同伴關系和友誼成為影響孩子的重要因素。學生在音樂中通過自主地聆聽、律動、思考、合作等方式能真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體驗音樂的韻律,從而更好地建立團隊意識和我自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合作學習具有十分強烈的心理暗示,因為他們在平時的游戲和玩鬧中就喜歡和伙伴們一起玩、一起鬧。事實上,一些音樂課程的設計初衷就有著十分強烈的合作學習愿景和內涵,教師在教學中很難不采用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教學,諸如音樂劇、音樂游戲、音樂綜合表演等,這些內容必須要發動學生,使他們通過合作交流進行節目創編和會演,才能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從歌曲所具有的舞蹈特性出發,目標定位為感受音樂(舞曲)的韻律。在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不局限于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也可以開展合作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合作方式可以讓學生無意識地感受音樂情緒、聆聽音樂旋律,不僅提高其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信心,同時也感受到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在耳濡目染下,學生自然學會了歌曲的演唱。孩子們在這樣的音樂課堂中收獲的不僅僅是一首歌曲,而且一種情感體驗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