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曉 張 微 朱宇琦 徐紅莉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2000年至2016年,我國經歷了教育信息化1.0突破性發展的十六年歷程。為繼續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面向新時代和信息社會人才培養需要,教育部2018年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構建全新的教育生態,推動教師“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持續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2022年4月,《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發布,“信息技術”課程被更名為“信息科技”,并落實為全國統一開設的獨立課程科目。在教育信息化2.0大背景下,走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發展之路,全面推進信息化教育是大勢所趨。信息技術教師作為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的有力推動者之一,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者、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者、學校信息教育的奠基人、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的主力軍,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加強對小學信息科技教師核心素養的研究,不僅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理論需要,也是培養信息化人才的實踐基礎,更是進一步實現信息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動力源泉。
教育信息化2.0強調的“提升素養”,根本在于提升師生的信息化素養,使之具備良好的信息思維,利用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合作,將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引領應用驅動、創新融合發展。這不僅是單純的信息技術技能和信息素養,而是升華為核心素養和倫理與社會責任,強調學習、創新與發展,對2.0時代的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水準的職業素質要求,全面提升信息技術教師核心素養成為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乃至長遠規劃。
本文在中國知網(CNKI)上,以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為時間界限,以“教育信息化2.0”為主題檢索文獻共691篇;以“教師核心素養”為主題檢索文獻共10702篇,以“教師核心素養”為關鍵詞檢索文獻共113篇;以“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為關鍵詞檢索文獻共401篇。

針對文獻檢索結果(圖1),從文獻發表年限來看,自2016年起,教師核心素養相關的研究論文發表總數呈上升趨勢,以2018-2019兩年間的研究論文發表數量增長趨勢最為明顯。近兩年來,研究熱度有所回落,但論文發表總數依然較多。從教育學段來看,中等教育教師核心素養的研究占比最高,關注度顯著高于其他教育階段,初等教育階段的關注度僅次于中等教育階段,說明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也受到了較多關注。從研究學科來看,教師核心素養研究的學科具有多樣性,但集中于英語、數學和語文三門主要課程的研究占比較大,對音體美和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較少,說明信息技術課程在研究學科中處于邊緣地位。
我國學者結合國外的研究成果,對于教師核心素養內涵界定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基”維度進行歸納總結。
(1)基于社會價值需求
“教師核心素養”是21世紀教師必備的關鍵技能或能力,是適應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需要[1],是指能夠幫助教師適應教育活動與個人幸福生活,滿足學生發展需要與教師的終身發展需求,最終促進社會不斷發展的必需品格和關鍵能力[2]。不同的社會環境,對于教師核心素養提出不同的價值需求。傳統教育時代的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直接傳授,教育信息時代的教師側重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思維、信息意識的培養,主張提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并且將社會價值觀教育貫穿教學過程始終。教師核心素養內涵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僅要基于教育發展需要和學生成長需要,更要基于社會價值需要,全面提升教師的核心素養,促進社會發展,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2)基于教師職業需求
教師核心素養是以核心素養的研究,撬動教師素養的全面提升,形成新時期的教師核心素養體系和專業研修方式[3],是教師在接受和參與教師教育、從事教育教學,以及投身教研等活動中所形成和發展的,使其能適應教師職業要求,并能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具有統帥作用的專業修養[4]。誠然,教師核心素養已告別基礎化,轉向全面化、綜合化、專業化發展,“四有”老師已成為基本素質需求,2.0時代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3)基于自我發展需求
在現代教育中,教學目標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據此,部分學者從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等方面做出對教師核心素養的解釋。劉麗芳等學者認為,“教師核心素養”是指實現自我并滿足社會發展所需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的集合[5]。也有學者將教師核心素養定義為知識、技能、態度、價值和個人特征的整合[6]。教師核心素養將知識、能力、技能、情感等目標維度有機整合,具有綜合性特征,對教師個人的成長與職業發展起導向作用,體現“核心”二字的個人意義。
從教師核心素養到小學教師核心素養,再到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核心素養,三者逐層遞進細化,后者具有前者的特征和性質,是前者的具體化研究。與其他學習階段不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不夠成熟,學習獨立性不夠高,小學教師要善于捕捉每個孩子的特點,抓住關鍵期,有的放矢地實施教育,滿足認知需要。從學段來看,與其他高年齡學段不同,小學階段更應側重于認知、情感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信息科技課程圍繞數據、算法、網絡、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大內容板塊螺旋式發展,小學分為三個學段,分別圍繞數字設備體驗、數據編碼探秘、小型系統模擬三個方向展開。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以發展學生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為核心,促進信息化知識、信息化能力、信息化思維、信息化責任的培養與發展,以適應2.0時代的發展訴求。綜上所述,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核心素養是由基于社會價值需求、教師職業需求、自我發展需求的教師核心素養發展而來的,以教師為載體、以小學學生為對象、以信息技術為核心,是高超專業素養、持續發展能力、正確價值取向的綜合體系。
學生在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下,獲得素養上遞進的、螺旋式地提升,離不開教師核心素養的驅動。從加強學生探索精神、創新理念的培育到持續突出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將信息技術與學生生活結合,引導學生注重生活體驗,深化原理認識,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決實際問題,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建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因人的發展需求而愈加豐富。
本文根據相關小學教師核心素養詞頻定量統計結果(圖2),從“知、情、意、行”四方面分析總結了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構成,在此基礎上,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特點,歸納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核心素養的組成要素。

廣博而精深的知識素養是一名教師必備的知識基礎。從研究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相關文獻得到的定量詞頻統計結果來看,其中,專業知識出現28次,跨學科知識出現8次,創新知識出現16次,科學文化知識出現5次。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知識素養是以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為主體、以教育教學知識和教育通用知識為導向的教師核心素養,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政策法規、人文常識、學科發展動態等,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的知識結構主體和學術素養,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決定了學生能否在課堂上有實在的收獲。這就要求在教與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具備相關的知識素養,這是為師之實。
情感素養是支撐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力量源泉。在對小學教師核心素養進行定量詞頻統計的文獻分析與統計中,其中,“師德為先”出現16次,“職業道德”出現6次,“以生為本”出現5次,“價值形成與教育情懷”各出現2次。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情感素養是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內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教育情懷的教師核心素養,體現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師生關系的處理、教學評價的客觀程度以及對待學生的態度等方面。具備良好的情感素養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走向成熟的必備條件,是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根本所在,是為師之本。
良好的意志素養是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必備素質。意志素養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維模式、固定的觀念與意志,意志素養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價值引領。在對小學教師核心素養進行定量詞頻統計的文獻分析與統計中,專業信念出現8次,心理健康、人格素養各出現7次,媒體思維素養出現5次,思想政治素養出現5次。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意志素養覆蓋范圍之廣,充分體現其重要性。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的意志素養體現在對信息技術教育的專業信念、職業認同及以創新為發展理念的教學思維模式等方面,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展現了其教學精神的堅定性與選擇性,是為師之志。

教師行為素養是教師教育方法、措施與手段的總和,也是教師教育觀念的外在表現。在對小學教師核心素養進行定量詞頻統計的文獻分析與統計中,其中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出現25次,反思實踐能力出現19次,溝通合作能力出現13次,終身學習能力出現6次。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核心素養中行為要素結構涉及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面的能力、基礎教育能力、信息化建設與研究方面的能力等,具體體現在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科學原理與生活實際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時空優勢實現教學應用創新,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為適應快速迭代的信息技術及時更新教學模式、教學思維、教學應用的行為素養。行為素養是引領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走向一個優秀教師的必經之路,是為師之道。
根據對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構成要素的研究分析,并結合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從知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四個維度,國家、學校以及教師三個主體來共同探究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核心素養的提升路徑(圖3)。
教師核心素養的提升離不開專業學科知識的累積,同時也應該涉獵多個領域的知識,尤其是要在不同知識領域之間建立聯系,運用綜合運用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7]。國家對于不同學科不同科目的師范生要有不同的培養目標以及側重點,提高師范生培養的質量和專業性,在信息技術師范生課程的設置上要注重知識的教育性和技術性融合,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發展指明方向。學校對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開展相應的培訓,拓展教師的認知水平與能力。教師自身需對信息技術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時跟進并熟練運用,同時拓寬視野,從廣博的知識中吸取有益的經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情感態度對教師的發展起著引導的作用,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起著反作用。情感素養的提升包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與他人的情感交往。教師應當提升德行,健全人格,同時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國家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師范生的教師職業道德發展水平,國家以及學校應當充分理解和尊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認同感、獲得感、成就感。同時,學??砷_展多種活動增強教師的歸屬感,加強教師群體的協作交流。信息技術教師應堅持素質教育提出的正確學生觀,以平等的地位和學生相處,抓住課堂積極了解學生,相互促進成長。
教師只有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提升內需力,才能獲得持續發展。小學教師意志要素的培養具有自主性、目的性、發展性以及長期性。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培養過程中,要加強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注重培養師范生教育熱忱與專業責任感[8]。學校要多組織實踐活動,加強教師的意志鍛煉,強化教師的責任感與信念。同時,要發揮信息技術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確定發展目標,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將知識在長時間的積累中內化為素養和能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必須強化以能力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教研和創新能力是教師的核心能力,具體包括教研能力和創新能力[9]。國家應利用人工智能時代新技術推動教與學方式變革,在中小學加大創新力度的投入,給予信息技術教師充分的重視和支持。尤其要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進行改革,加快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學校要重視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和課堂,不要讓信息技術教師成為教學邊緣人物。教師也應把握住課堂這個主陣地,于反思創新中打磨優質課堂,往創新型教師方向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應用型教師。
目前,國內關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核心素養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全面性、深入性、科學性。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對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核心素養的模型結構、培養路徑等,值得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深入展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