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镕 郭建恩 韓 樂 王子琦
(承德醫學院 河北承德 067000)
教育乃國之大計,線上教學借助信息化優勢豐富了課堂形態、授課內容,有利于形成更加便捷、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對推動教學改革有良好的效果。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要擴大在線開放課程的規模,提供優質的個性化學習體驗,滿足學習者、教學者和管理者的個性化需求。但是,線上教學存在無法監控學生學習狀態、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等現實問題。如何借助信息化優勢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以高校內教師、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訪談為主要研究方式,分析線上教學的發展現狀,了解大學生對線上教學的態度及應用效果,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探討未來線上線下混教學的有效模式,為未來新型教與學模式的發展與優化提供建設性思路。
1.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選取京津冀地區參與線上教學的教師和學生為研究對象。
2.調查方法:以解釋性序列設計和探索性序列設計兩種方法為基礎,問卷調查與面對面半結構化訪談、電話訪談相結合,利用PPS抽樣抽取京津冀地區內高校師生,獲取調查結果。
3.調查及訪談內容: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含:(1)基本信息,包括調查對象的學校、專業、學歷等。(2)線上學習狀況,包括學習體驗、學習環境、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學習方法共五個維度。(3)客觀因素,包括網絡硬件設施等。問卷包含單選、多選、問答三種類型。
訪談內容包括:(1)學生:學習規劃、學習方法、課堂體驗、學習效果、線上學習接受度等。(2)教師:基本信息、教學方法、師生互動等。
4.調查資料的獲取: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嚴格的培訓、考核,開展預調查;調查過程中采用統一標準進行調查,避免結果偏移,保障研究質量。
5.數據處理: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并采用SPSS26.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共有1155位學生參與在線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131份,有效率為97.92%。共有50位教師參與訪談,有效率100%。
1.線上學習的基本情況
50.63%的學生表示網絡狀態基本穩定,32.28%的學生表示網絡卡頓。在學習平臺的使用率中,騰訊課堂占82.30%、釘釘占80.13%。見圖1。

圖1 在線學習平臺占比(n,%)
68.57%的教師表示未開展過線上教學,67.14%的教師表示未參加過線上教學培訓,52.86%的教師認為對線上教學技術熟練度一般,僅21.43%的教師認為對線上教學熟練度較高。
2.大學生學習狀態
良好的學習狀態是獲得較好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的前提。受網絡多元化信息的影響,57.32%的學生線上學習期間會進行其他活動。因此,大多數學生出勤率高但課堂專注度相對低,注意力易分散,缺乏學習主動性。見表1。

表1 大學生學習主動性調查(n,%)
3.學習效果
30.00%的教師表示線上學習效率可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34.76%的學生認為線上學習效率比較高,11.34%的同學認為學習效率比較低。見表2。

表2 在線學習效率(n,%)
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67.68%的學生認為是網絡狀態,64.02%的學生認為課前是否進行自主預習,62.80%的學生認為是自身學習態度,59.66%的學生認為是師生互動情況,50.00%的學生認為是教師是否課前準備充分。
4.在線互動方式
調查學生對互動方式的需求,結果顯示,有89.23%選擇直播,有69.64%選擇簽到,有44.67%選擇彈幕,有55%選擇語音作答,有32.32%選擇利用課程論壇。
5.學習任務完成情況
5.5%的學生表示“制定學習計劃并完成100%”,46.92%的學生表示“制定學習計劃并完成75%”,33.54%的學生表示“制定學習計劃并完成50%”,14.04%的學生表示“未制定學習計劃”。
6.線上教學評價
多數教師和學生表示線上教學資源豐富、靈活性大,同時存在網絡卡頓等弊端。見表3、表4。

表3 大學生對線上學習的評價(n,%)

表4 教師對線上教學的評價(n,%)
7.線上學習認可度
34.14%的學生表示比較贊成開展線上授課,52.86%教師表示對線上教學持贊成態度。見表5。

表5 線上學習認可度(n,%)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利用好智能技術,推進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在數字化時代,線上教學模式將會是教育進步的巨大推力。通過調查,了解師生對線上教學的認可度、接受度,分析其現狀問題,并提出相關改進策略,有助于線上教學模式的有效推進,以及未來線上線下融合的OMO模式的發展和常態化。
1.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僅有2.4%的學生認為線上學習效率非常高,50.1%的學生認為學習效率一般,說明部分學生還未完全適應線上教學。究其原因,72.10%的學生線上學習期間專注力較低、效率低,64.02%的學生表示自主學習能力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促進其綜合素養發展的本質和核心。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應明確學習目標,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高校應優化教育內容結構,通過課程思政加強價值觀的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力。教師應轉變教學角色,探究自主學習的新型教育模式,增進師生雙向互動,挖掘學生的根本需求,以督促教,以導為主[1]。
2.提升教師信息素養
52.86%的教師表示贊成線上教學,37.14%的教師表示線上學習效率高,調查結果說明線,上教學已被多數教師認可。但68.57%的教師表示未開展過線上教學,82.00%的教師表示未參加過線上教學培訓。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技能培訓和教學經驗交流會,提升現代化教學能力,借助彈幕、動畫等多樣的教學手段開展課堂交流討論、診斷測試等教學活動,實現“智慧教學”。
3.打造新型教學設計
63.4%的學生對開展混合教育模式持贊成態度,且50%的學生認為教師課前準備對學習效果有一定影響。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有序銜接,將更多的學習資源融入課堂中,增進師生雙向互動,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創造性的課堂,幫助學生構建自我知識體系;同時,開展更加全面、客觀、開放、多元的教學評價,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
4.加強網絡等硬件設施建設
67.68%的學生表示網絡狀態是影響在線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82.86%的教師表示授課期間出現網絡不夠流暢的情況。不穩定的網絡狀態不能確保師生交流的即時性,不利于滿足學生的課堂體驗。因此,高校應加強與當地政府、企業溝通,加強信息化建設,確保教學穩定開展。
5.優化教學平臺
教學平臺是開展線上教學的物質基礎。50.00%的教師表示互動方式多樣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32.32%的學生表示希望利用學習論壇等開展提問、答疑、問題檢索等活動。由此可見,功能多樣且易操作的教學平臺有助于開展授課,提升課堂氛圍。高校應積極與當地政府、企業溝通,加強數字化資源建設,以“教學需求”為指導優化教育平臺,實現高效、便捷的學習體驗,滿足教學需求[3]。
作為信息化發展的產物,線上教學可以彌補實體課堂的不足,但也存在弊端。混合教育模式將兩者優勢互補,有利于實現信息技術和教育的充分融合。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學生應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全面發展。本研究客觀分析了線上教學的發展現狀,并淺談混合教育新模式,希望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