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娟 章志紅,2通信作者 張瑞琪 陶茂瓏 林少龍
(1.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公共衛生教研室 江西撫州 344000;2.南昌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江西省預防醫學重點實驗室 江西南昌 330000)
醫學統計學是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為基礎,將統計方法、原理和衛生相關專業知識相結合的一門應用學科,是一門實用性和理論性很強的學科,也是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課程[1]。學習醫學統計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醫學統計學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醫學科研設計的思維和解決科研問題的能力,對醫學研究資料能正確地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醫學統計學的學習要求學生數量掌握統計軟件的操作方法,并將其運用到醫學實踐,為醫學科學研究打下必要的統計學基礎。由于醫學統計學涉及的章節內容較多,且本身醫學統計學也是一門注重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學科,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因為過多的知識點而無法對其進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不僅在學習方面表現出來學習吃力現象,也在課后復習過程中出現頻繁的知識點遺忘現象。對于口腔、影像、臨床醫學等這類并非數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醫學統計學總學時僅為32學時(理論課16學時,實踐操作課16學時),統計學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課時少,實踐操作時間短,時常會讓他們產生畏難心理甚至恐懼心理[2-4]。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不斷提高醫學統計學的教學質量,培養醫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前醫學統計學改革的重要任務。為了更好地了解非預防醫學專業本科學生醫學統計學學習現狀,開展合適的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率,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高校非預防專業醫學專業本科生在開課過程中進行了醫學統計學的學習現狀調查。
研究對象為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2018級非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173例。受調查學生高中時期均為理科生,大學三年級,學制5年,男生67例(38.7%),女生106例(61.3%)。自行設計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的興趣、滿意程度、學習情況以及學生眼中老師應扮演的角色和學生對現在教學模式的看法、建議等。于2020年12月通過超星學習系統發放問卷調查,調查表由受調查者在線自行填寫。收到有效問卷結果173份,有效率100%。調查結果采用n(%)表示。
受調查者中,對醫學統計學課程較感興趣的學生共有151例(87.3%),其中非常感興趣的學生有58例(33.5%),較少感興趣的學生有93例(53.8%);認為老師教學方法較滿意的學生共有164例(94.8%),其中認為老師教學方法非常好的有68例(39.3%),認為老師教學方法較好的學生有96例(55.5%);對授課教師較滿意的學生共有171例(98.8%),其中對授課老師非常滿意的學生有102例(58.9%),對授課老師比較滿意的學生有69例(39.9%);對課堂學習氛圍的滿意程度較高的學生有162例(93.6%),其中對課堂學習氛圍非常滿意的學生有63例(36.4%),對課堂學習氛圍比較滿意的學生有99例(57.2%);對教學總體滿意度較高者共164例(94.8%),其中對教學非常滿意的學生有67例(38.7%),對教學比較滿意的學生有97例(56.1%);對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有52例(30.1%);調查中沒有學生對該門課程興趣、教學方法、授課教師、課堂教學氛圍、總體教學滿意度較差。但學生對這門課表示掌握較好的僅有52例(30.1%),較差的有7例(4.1%),見表1。

表1 學生對醫學統計學滿意度情況[n(%)]
針對老師應該扮演的角色調查中,有3例(1.7%)認為老師應該扮演一個灌輸者,164例(94.8%)認為應該扮演一個引導者,4例(2.3%)認為應該扮演一個監督者,2例(1.2%)認為應該扮演一個協調者;學生對課堂上互動教學模式的看法中,2例(1.2%)認為互動式教學沒必要,103例(59.5%)認為互動式教學有必要,但只需要花10%的時間互動,61例(35.3%)認為互動式教學有必要,需要花50%的時間互動,7例(4%)認為互動式教學非常有必要,需要花80%的時間互動;針對現在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60例(17.8%)認為老師不理解學生的困惑在哪,96例(28.4%)認為上課時間太少,有的內容不能詳細講解,76例(22.6%)認為有問題不能及時詢問老師,63例(18.7%)認為上課沒有約束性,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42例(12.6%)認為自己對課程感興趣部分太少;關于提高學習效果的教學方式,有30例(9%)認為嚴格按照課本講解,128例(38.6%)認為旁征博引一些課外知識,114例(34.3%)認為較多的互動,60例(18.1%)認為新穎的教學方式。
醫學統計學被普遍認為是一門難教、難學、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醫學學科。在當前的科學研究領域,醫學統計學作為基本的科研工具,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5]。醫學統計學是我校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由于該課程理論抽象、公式復雜及內容枯燥,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晦澀難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在本科階段理解和掌握醫學統計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并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合理運用醫學統計學知識解決研究設計及數據分析等實際問題,是當前醫學統計學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6]。
作為醫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統計學知識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閱讀醫學書籍、期刊中,時常會遇到一些統計學方面的名詞,有了這方面的知識,有助于正確理解文章的涵義;其次,在制訂研究計劃、總結經驗時,都離不開統計數字,尤其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有了統計學知識,才能使數據與觀點密切結合,作出正確的結論;第三,在畢業后工作中,不可避免需要填寫各種報表,如果懂得原始登記與統計結果的密切關系,并掌握了收集、整理與分析資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會把登記工作做的更好,積累有科學價值的資料;第四,醫院人員晉升專業技術職稱離不開科研工作,從課題的設計到數據整理分析與統計結果的表達,每一步驟都需要統計學知識。
學習醫學統計學,首先必須明確:我們掌握的關鍵不是數學原理,而是怎樣合理地、恰當地把數理統計的方法應用到醫學科研工作中去,并結合專業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在學習過程中,要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實習與練習。作業中要遵守數學上的規則與習慣,如小數點及各個位數應上下對齊,一個多位數的數值不能分寫成兩行,等號不能寫在一行的末了而應寫在第二行的開頭等等。再次,各種統計符號必須寫正確,漢字、阿拉伯字與外文字母必須寫清楚,不能寫成模棱兩可,只有在學習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將來工作中才能少出差錯。
本調查發現,非預防專業學生對課程教學方法、授課教師、教學氛圍、總體教學等滿意度均在93%以上,但表示對這門課掌握較好的僅30.1%。大三學生已經適應從高中到大學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因為統計學這門學科與醫學類這類學科的學習方法不同,造成一下無法適應統計學學習的情況,這也進一步體現醫學統計學比較難學。本研究中,對該門課題興趣一般的學生占12.7%。醫學生不喜歡醫學統計學的常見原因,多與醫學統計學知識邏輯性和抽象性較強,被認為與難以學會有關[7-8]。由于其與數字緊密關聯的學科特性,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9]。在授課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重點突出,強化統計指標和方法的應用,弱化公式推導、數理理論,學生就會覺得難度降低[10]。除了難度方面,Kiekkas等[11]發現統計學態度量表得分與考試成績呈正相關,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密切相關。因此,教學設計基于理解為先,培養統計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非常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94.8%的學生認為,老師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學實踐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而不是將自己的理解主動傳授給學生。因此,教育者應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進行更多的反思、實踐與創新,借鑒其他教學模式的經驗,以學生的現實需求作為出發點,確定教學目標,以教學目標確定評價方式,以評價調整教學相關活動,充分扮演好教學引導者的角色。只有1.2%的學生認為互動式教學沒必要,互動式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學習的過程,新的師生交互形式是知識的碰撞和群體智慧的展現,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吸收知識、增長技能和賦能創新,活躍學生思維,激發課堂活力[12]。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大部分時間是以教師講述為主,缺少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討論,老師與同學間的交流僅限于回答問題的時間。這樣不僅老師講得費勁,同時學生學得也費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把被動接受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進取的“我要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13-14]。
本調查發現,學生針對現在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上課時間太少,有的內容不能詳細講解;有問題不能及時詢問老師;上課沒有約束性,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大學上課模式與高中不同,師生共處時間較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老師并不會去深入詳細講解。父母不在身邊,班主任也不再像高中那樣嚴厲,教學管理且松弛,這些也都是導致學生約束力松弛,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調查全面了解了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教學現狀,教師應是學習的引導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將自己的理解主動傳授給學生;學生應全身心投入《醫學統計學》的學習中,增加與教師的交流互動。因此急需在《醫學統計學》的教學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改革,轉變教師慣性思維模式,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