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睿 劉長甲 賀秋瑞
(1.洛陽師范學院信息技術學院 河南洛陽 471934;2.洛陽科技職業學院信息與數字工程學院 河南洛陽 471822)
目前,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普遍采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以講課的形式將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通過課后作業等環節將知識內化吸收,該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主要在課上學習新知。學生被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低,學習效果較差,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不熟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探究不同的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基于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融合了傳統課堂教學和線上教學的優勢,教師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1]。
C語言程序設計是我校計算機類專業的必修課,是大學期間的第一門編程課,也是其他編程語言的先導課程。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為主要目標。課程內容語法知識點多、課程在理論教學方面概念較為抽象枯燥,在實踐教學方面又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學生的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動手能力存在差異[2]。針對上述情況,本文提出了基于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混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翻轉課堂是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翻轉。課前,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完成教師發布的學習任務進行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自行決定學習的時間與地點等;課中通過師生、生生交流探究,小組展示等方式進行知識的內化;課后,學生完成線上課后作業后,通過多種方式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及疑問解答,實現知識的鞏固與拓展。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與在線教學相互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優勢互補,既能避免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又能解決線上教育中教師主導作用缺失的問題。
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利于學習的環境。學生在課前自主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時,可以根據自己個人時間等因素調整學習的時長,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設置倍速或慢速觀看教學視頻,對重難點內容可以進行重復學習等,實現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收集學生課前反饋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帶領學生進行探索、討論和實踐。課前、課中、課后師生之間可以通過討論區、QQ、微信、郵箱或通過面對面等方式進行學習交流。
本文以學習通平臺為基礎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教學活動分為:課前線上自主學習、課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后線上線下鞏固拓展三個環節[2]。具體是在課前通過學習通發布學習任務,學生根據任務自主學習,并完成課前測試,實現知識傳遞;課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線上收集學生的問題匯總,通過教師啟發、學生討論、教師進行總結等環節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內化;課后教師針對本節課內容發布課后作業和拓展資料,并根據學習的理論內容安排相關實驗,實現深度學習與知識拓展[2]。
(1)課前線上自主學習
教師提前3天在學習通上發布學習任務及學習資源,學習任務包括:學習視頻、教學重難點、知識討論和課前測試等。學習視頻中,教師對重點和難點的講解需要清晰明了、針對性強,有利于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在課中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解決學生反饋的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習視頻設置一定數目的練習題作為課前測試,教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和知識討論調整課程重難點。學習資源包括學習視頻中的PPT與參考資料等。學生根據學習任務與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完成課前測試,初步實現知識的傳遞,為課中教學打下堅實基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反饋至學習通知識討論區或QQ學習群等。在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可以發布一道啟發式例題供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課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課中內化階段是翻轉課堂模式的主題階段[3,4]。教師通過將課前線上自主學習、課前測驗、啟發式例題等內容與課中典型任務發布、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典型任務講解、成果交流及成效評價等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實現專業知識的內化。課堂中采取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教師發布典型任務,讓學生通過實戰進一步掌握知識,根據課前學習通上發布的學習任務和課中發布的典型任務,分小組對本節課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小組討論和展示。以一個50人的班級為例,學生平均分成十組,每組有一名組長,教師隨機抽取數組學生上臺講解解題思路及代碼展示,每組展示時間為15min,其中前10min進行展示,后5min進行提問,教師針對每組的展示及提問等環節進行總結,依此促進后續其他小組展示的改進和完善。教師根據課前學生學習過程中共性問題和難點問題,以及小組討論和展示過程中尚未解決的問題,結合本節課重難點進行總結和梳理。課程結束前,教師對學習通上的課前測驗進行講解,適當地對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課后階段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翻轉課堂的重要環節,是對課前線上學習和課中學習效果的加強鞏固、測試和反饋,是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遷移能力。教師通過學習通在線布置難度有所提升、突出重難點、數量適中的課后作業,利用學習平臺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與提高。一方面考核學生對本節課知識是否真正掌握;另一方面促進學生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確保達到教學目標[5]。教師在完成學生課后作業的批閱、講解等工作后,還需要安排線下相關實驗,通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拓展,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在學習通上布置綜合測試習題,設置為“生生互評”的評價方式,即由學生相互評價綜合測試,學生參與學生作業的批改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認真完成綜合測試,為保證“生生互評”的評價效果,教師需要制定詳細的評分標準及訓練題。同時,還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交本次學習的歸納總結,并發布到學習通討論區,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線上線下教學的評價是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課堂和課外相結合。線上評價包括學習視頻的學習時長、課前測試、課后作業、綜合測試、學期末課程結業考試等;線下評價包括出勤、課堂參與度、小組討論和展示情況等。具體評價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考核評價表
本課程按照基于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進行授課的班級和按照傳統教學模式授課的班級進行對比研究。經過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們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成績進行了統計。發現采取實驗班成績高于對照班,實驗班的平均成績為:81.72,最高分為98,最低分為55,優秀率(≥90)為:18.87%,及格率為:98.15%,對照班的平均成績為:72.31,最高分為:93,最低分為40,優秀率(≥90)為:10.37%,及格率為:88.88%。此外,實驗班級的學生在課中討論環節氣氛熱烈,場面活躍,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的解答,積極主動完成課后作業,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而對照班級的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遲遲未有響應,課后作業需要多次督促,學習態度消極。實踐證明,基于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實驗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完成課中任務,會認真觀看教學視頻,積極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前掌握相關知識,并在課中充分應用。同時,實驗班級的課中討論和小組展示等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鍛煉了學生的溝通交流和表達能力,能夠以更加廣闊的視角看待問題,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此外,實驗班的學生還積極主動地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
在課程結束后,運用問卷調查對實驗班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本次課程學習的興趣與學習效果;對教學方法的滿意程度及對此教學模式的意見與建議。通過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返現大部分學生對基于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較為滿意,但仍有部分學生尚未適應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因此,需要根據學生反饋的意見與建議繼續優化課程設計,讓學生們更加滿意,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基于翻轉課堂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進行了線上線下的教學,學生通過學習通在學習時間上更加自由,學習方式更加多元,學習效率更好。在課前線上自主學習、課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和課后線上線下鞏固拓展三個環節中,通過自主學習、教師引導、任務驅動、教師總結講解等,既發揮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創造性,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部分問題。學生方面:部分學生習慣于教師提出問題再去解決,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生的自控能力差,不能長時間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教師方面:教師從傳統的課堂指導者變成了課堂輔導者的過程中需要時間適應;班級人數較多,在一堂課中,教師不能實現對所有學生進行監管。同時,基于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仍處于初級階段,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方便、快捷地學習與展示,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創新與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