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音樂學院/陳 窈
我國的音樂藝術都是多元化的綜合表現方式,多用不同的民族樂器伴隨美妙的人聲形成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伴奏樂器也在不斷豐富變化,演唱內容也從詩歌詞賦變為雜劇戲本,從彈唱藝術到說唱藝術再到戲曲藝術,其實都是器樂與聲樂結合越來越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20世紀以來,西洋樂器一度取代了民族樂器,成為民族聲樂伴奏的主流。但是實踐證明,西洋樂器很難表現出民族聲樂中的傳統韻味,伴奏效果不倫不類。所以,重新發展民族器樂為民族聲樂伴奏就顯得極為重要和迫切。而研究、繼承和發展箏歌,也成為時代對還原民族音樂風貌的要求。
箏歌內涵豐富,綜合了古典詩詞、器樂和聲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珍寶。明清時期,箏歌逐漸被另一種綜合藝術所代替,這就是所謂的戲劇表演——“傳奇”。在清末時期人們更熱衷于欣賞戲劇舞臺上的多元藝術表現,例如京劇藝術。逐漸放棄了欣賞傳統的聽箏、聽琵琶的單一藝術表演形式。箏只能作為獨特的民族樂器而存在,大量箏歌作品遺失,傳承箏歌藝術的藝人也非常少,導致箏歌藝術漸漸消失。新中國成立之初,只有《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等少量箏歌作品尚存。新中國成立之后,對古箏的演奏、研制工作逐漸展開,不僅培養了大批古箏演奏者,還創作了大量由箏演奏的音樂作品。進而,箏歌重新得到重視,對箏歌彈唱古典詩詞這一表演形式也加大了研究的力度。
然而,由于相關歷史文獻資料較少、箏歌古譜很少流傳下來,對文獻系統的整理與歸納工作也不盡完善,使得箏歌的傳承遇到重重阻礙。現階段演奏古箏的專業演奏人員很多,聲樂演唱的專業人士也很多,但是擅長彈唱箏歌的專業人員還是很稀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對箏歌中古典詩詞的了解不夠多、理解也不夠深入。
20世紀80年代之后,外國的音樂影響了中國青年一代。從最初的美國流行音樂,發展到后來的日本音樂、韓國音樂,青年一代對本民族音樂與傳統音樂卻知之甚少。箏歌就像封藏在深海的寶藏,海上浪花皆為外來音樂。而作為海底寶藏的箏歌,其挖掘整理需要漢語言文學專家與音樂史學家、演奏家共同完成,難度頗大,但是對箏歌的重視將會使傳統民族音樂和古典詩詞獲得巨大發展機會。我國民族聲樂的演唱主要是以詩詞為主要形式發展而來,無論是詩經還是唐詩宋詞,都是有作為吟唱詩辭的部分。也可以說,我國的民族聲樂的成熟完善是隨著詩歌藝術的發展而形成的。民族聲樂的不斷發展,當然也離不開民族樂器的伴奏,例如古箏、琵琶等。
對箏歌的學習不僅是聲樂演唱和古箏演奏的藝術技能學習,還需要掌握中國古典詩詞、語言學、音韻學、箏樂歷史、中國古代音樂理論學、中國音樂美學等各種領域的理論知識。這種全面的知識掌握,不僅讓學生學習演奏與演唱技能,還能學習相關的古典詩詞,拓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養,從而能更深刻地表達箏歌作品的情感與詩詞意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箏歌傳承與發展提供專業的人才。
此外,古典詩詞的吟唱是音樂教育中很適合幼兒、少兒音樂啟蒙的一種形式。長期以來,在學前和小學低年級中的古典詩詞傳播,都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教學。而這種方式只能應付考試和老師的要求,并不能使學生深刻體會詩詞意境。如果采用箏歌的方式來學習古典詩詞,不僅可以使學習者能夠更容易理解作品包含的情感,還能使學生們掌握更多的音樂技能,可謂一舉兩得。
箏歌的歌詞多使用中國古典詩詞作品,是對古詩詞吟唱美學的聲樂化追求,是詞韻美學與音樂美學的雙重藝術表現。中國人的語言發音具有多韻變化的聲調,人的嗓音基本特征又是線狀發音,在線狀發音中表現多樣的聲調,就需要使用節奏長短的變化,來傳達不同的情感。這也是很多中國音樂旋律相同、節奏不同的情況下,情感表達完全不同的原因之一。同時在中國音樂的情感表現中,還重視音色的豐富多樣性。唐代更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說法,來形容絲弦樂器、竹樂器與聲樂的音色差別,很多樂器歷來以近人聲為貴,也說明人聲更具有豐富的音色變化,以及更能直接表情達意的作用,這也是選用古典詩詞作為箏歌歌詞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詞的韻律與平仄設計都甚為講究,凝練的語言里飽含深情,呈現出豐富的詩歌意象,承載了古人的藝術情懷,呈現出強有力的音樂旋律,是人們直抒胸懷、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箏樂作品與古典詩詞聲情藝術結合,二者通過合作的方式與情感相融合,詩詞內涵和意境通過恰如其分的吟唱進行表達,完成了審美的體驗。箏歌中的聲腔與音韻是根據詩詞中平仄規律來安排演唱方法與旋律走向,使詩歌韻律完美地融合在吟唱旋律中,由此表達出古人的審美品位,使音樂情感與詩詞情感相統一,使詩詞語言變化產生的語調色彩情感變化與音樂旋律節奏變化相一致。例如表達暗淡的詞語以及悲傷的情緒,音樂就會用小調色彩的旋律表達;詩詞用明亮的詞語表達歡樂的情緒,音樂則使用歡快的節奏與大調色彩的旋律進行表達,以使音樂吟唱與詩詞藝術達到一致的情感表達。
箏,在我國音樂歷史的發展中,一直是受社會各個階層厚愛與關注的樂器。作為重要的彈撥樂器,它與文人音樂中常使用到的古琴,在演奏方法、音樂風格、藝術表現等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箏歌作為古典詩詞藝術的音樂表現方式,是一種彈唱古詩詞的綜合藝術表現形式,除了聲樂演唱部分,彈奏音樂旋律也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彈奏出與唱詞唱腔相關聯的聲韻變化,對演奏技法也有具體的要求。古詩詞意境的吟唱方法與箏樂彈奏中“以韻補聲”的演奏技法相結合,使中國古典詩詞更具感染力與意境美,聲韻的抑揚頓挫和旋律的跌宕起伏,使箏歌成為我國音樂歷史中的珍貴寶藏。
譜例1

古箏的演奏技法上,最初多為右手彈奏旋律,左手在琴碼左側施以按、滑、揉、顫等技巧。但在中國敦煌壁畫中出現的雙手彈箏的藝術形象,例如在譜例1《秋望》中,作曲家運用泛音、刮奏等手法來體現思鄉之情。《秋望》是古箏演奏家、作曲家王中山先生以杜牧的詩歌《長安秋望》為題材創作的古箏和鋼琴協奏曲,運用聽覺、視覺等感官描繪景物,借景抒情。《秋望》采用了輪指的演奏技法,使用身處異鄉的游子內心升起抹不去的思鄉情感?!肚锿分泄殴~“刮奏”技法的運用,完美地配合了杜牧的詩歌《長安秋望》:“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痹凇肚锿返墓~歌吟唱部分要表達詩人遠離故土,奔赴都城長安,在漫天白霜的深秋時節,難以抑制思鄉之情,于是登高遠望,以慰思鄉之情。譜例1連接段是一段散板的華彩性質段落,作曲家運用左手彈奏主旋律、右手刮奏進行渲染,節奏較為自由;另外還運用了琶音的技法,生動地刻畫了“南山”的連綿起伏以及“秋色”的清冷。這部分的刮奏需注意左、右手力度與速度的不同,右手渲染的力度要稍弱,左手的旋律線條強調出來,三連音琶音的運用更使得音樂織體飽滿而激情,烘托了南山的氣勢及秋天的景色,同時旋律中也帶有一些憂愁,登高望遠,體現了作者淡淡的思鄉之情,淋漓盡致地突出了秦派箏曲的風格特征,配合吟唱的曲調更加婉轉,體現了古詩的“韻味”。
箏歌中,古典詩詞的演唱是彈唱藝術中的重要部分,也稱為唱詞。而唱詞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響,各地發音亦有所不同。這種使用方言來吟唱古典詩詞的方式,也被古琴家查阜西先生稱為“鄉談仄字”唱法,該唱法更能使演唱者直抒胸臆,同時也使“依字行腔”的旋律豐富多樣?!班l談”就是指方言,“仄字”就是指將方言發音規律折轉于旋律中的方法。這種藝術表演形式,是中國悠久的音韻學與古老聲樂的遺存,更能使聽眾通過當地語言體會詩詞作者與音樂表演者的情感表達。方言表達詩詞,除包含聲韻母結合的因素外,更多變化來自聲調的多樣性,這也使“依字行腔”的旋律有了更多起伏變化。箏歌吟唱過程中,聲母決定發音時口腔的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韻母決定發音的響度與音質。中國方言的“聲調”實際不止四聲,也有七聲,閩南潮州方言有的多達九聲。吟唱古典詩詞時,聲調對字音高低上下的音樂傾向具有決定作用,箏歌唱詞中的旋律美通常是由聲調多樣性決定的。
箏歌《長相思》是古箏現代音樂曲調和詩詞藝術完美融合的佳作,是文學和音樂融合的典范。綜觀我國的音樂,包括民歌與器樂,會發現很多作品取材都與古詩詞有關,在現代也有根據古詩詞改編的音樂作品。箏曲《長相思》是王建民根據唐代詩人李白的同名作創作的現代箏歌。《長相思》初為樂府雜曲之一,繼為唐教坊曲,后用作詞調名。
譜例2

結合譜例2箏歌《長相思》,是一首深情綿長、層次分明又具有現代作曲法的作品。樂曲引子,使用短促有力的三連音開始,可用短搖亦可使用短輪,左手配合低音重和弦,兩手交替由疏至密,前兩組較強較快,從第三組開始,力量由弱漸強,直到右手由短搖變成長搖,層次情緒皆遞進,使樂曲感情基調一開始就綿密飽滿。開始的每個音都是詩人對思念的表達,飽滿有力的情緒漸強的同時,也充滿了傷感。此后出現的節奏型,使用左手大量的滑音,與前面飽滿有力的摧心肝音色形成對比,為全曲的音樂展開做了充足的戲劇性鋪墊。慢板開始,右手旋律突出詩歌主題的深情與纏綿,左手在琴弦左側的刮奏,使音樂形象神秘空曠,增加了“思君不見君”的情感,與詩歌意境充分吻合。
箏歌《長相思》強調了戲曲音樂元素的同時,也將戲曲演唱中運氣的方式進行器樂化表現,完成了演奏中力度與音色轉化的自由。戲曲演唱真假聲轉換與一字多音的聲腔特點,都需要運氣,戲曲中對運氣的方式也頗為講究,分“提氣”“彈氣”“偷氣”等幾種方式,以及“慢放慢吸”等呼吸方式。這種“慢放慢吸”的運氣方式,表現出舒緩朦朧的音樂意境。通過對譜例2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箏歌《長相思》利用了一系列的演奏和演唱技法,把古典詩詞的“四聲陰陽”“字音平仄”同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宋代詞的興起,取代了詩的部分功能。宋詩詠箏比起唐詩減少了,而詞中出現了許多與箏相關的作品。宋代文人觀念中詩詞功能各有所擅:詩言志,詞傳情。詩多言理,甚至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講究理趣。詩人的愛國憂民、雄心壯志多以詩表達?!霸~”這種文體出現在酒席歌宴娛樂場合,多用于表現文人世俗生活和閑適風雅的情趣。酒席歌宴離不開音樂,箏是常用的樂器,所以頻頻見諸詞中。許多著名詩人也都是詞人,歐陽修、蘇軾等,都有詠箏的詞作,他們的詩關懷社會與民生,詩風自然樸實,莊重秀麗,而詞中卻表現出風流蘊藉的一面。如箏歌《暗香》是作曲家王中山先生用宋代詩人王安石詩作《梅花》為歌詞創作的箏歌。詩文《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痹娭忻鑼懙拿坊ㄐ蜗蠊吕浼徘?、清麗淡雅,遺世卻又獨立、清香卻不與世爭,獨自暗開。王中山創作的這首箏歌與古詩文四句詞相呼應,引子部分的旋律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梅花之清冷孤傲,并大量使用顏音,主音帶來余音繞梁的留白之意,也似陣陣暗香婉轉襲來。整首樂曲虛實相生,委婉含蓄,充分運用古箏左手獨特作韻的按滑技巧,刻畫出梅花“寒冬群芳紛謝時,梅香獨自開”的品潔,表現了梅花孤冷高潔的品格。
譜例3

《暗香》的吟唱部分體現箏歌作品的藝術意境,譜例3的演唱從一個唱字到下一個唱字之間的旋律的空白之處需要彈奏來填補形成的音律與聲腔,譜例3吟唱的重點是對“梅”一個字音進行潤飾,也需要彈奏來形成潤腔。揉弦技法的運用,使音樂變得更加圓潤,更富有詩性。中段開始以搖指加以延長音展開,在不穩定音“7”上開始,搖指細密、力度變化豐富,同時配以顫音,增強音樂表現力,使旋律韻味更加深幽,與“凌寒獨自開”的詩歌意象相應,器樂化的技法思維填補潤色人聲演唱,從而完成優美動聽的旋律,使古典詩詞在傳達詞意的過程中更具音樂美。在《暗香》的表演中,古箏的彈奏中要求右手貼近人聲效果,左手技法則增強韻律與味道,形成更為豐富的音樂表現力。也正是在為聲樂伴奏的發展過程中,豐富了箏樂演奏技法,完成了箏由“聲多韻少”到“聲韻相諧”的技法發展,使得箏歌整體上呈現線性美感,音樂部分更加細膩、豐富。通過箏樂的各種作韻技法,對《梅花》吟唱部分的唱腔進行補充、連接和潤色,從而達到音樂彈奏與聲樂行腔韻律的一致,并與詩詞相結合,最終形成箏歌與古典詩詞融合的獨特審美特征。
箏歌是中國古典詩詞和古箏的結合,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獨特的藝術瑰寶,更是我們走近古人、理解古人音樂文化審美的途徑。箏歌承載了深厚的中國文學和音樂底蘊,傳遞著中華民族傳統的音樂審美取向。在21世紀的今天,研究箏歌作品中古典詩詞的運用,盡可能還原箏歌風貌,并下力氣進行傳承和發展,將十分有利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民族器樂演奏藝術和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