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音樂學院/黃 山
20世紀80年代以后,音樂劇在歐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喜愛,特別要提到的是法國人勛伯格和英國人韋伯,這兩位劇作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音樂劇作品,為音樂劇在世界范圍內培養了大批的愛好者。音樂劇的魅力表現在創作和演唱方面進行的不斷創新,例如近年來也出現了使用爵士樂隊和搖滾樂隊表現的風格形式,以及電影乃至歌劇改編為音樂劇等等,這些創新使得音樂劇的表演和歌唱風格、創編題材擁有了取之不盡的發展源泉,為音樂劇的繁榮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音樂劇的表演形式結合了歌唱、表演、對白,而流行音樂的演唱恰好也具備說、唱、演這些藝術特點。早期的音樂劇有其基本的布景規格,一般都分為兩幕,與浪漫愛情故事相關。第一幕是不同社會階層的一對戀人被分開;第二幕一定是快樂的結合。每一幕開啟和結束時都會有一個充滿舞臺的大數字出現,這場表演的所有角色都至少有一首歌,而男女主角則有一首二重唱。時事諷刺劇都有一個諧趣的角色,整場表演有一個關鍵情節,全部劇情以對白或歌曲來敘述、展開。后來,“流行音樂元素”成為音樂劇音樂的特色之一,通過個性化的音樂主題表現人物性格,為每個人物配上一首歌,使主題反復出現,來表現特定的人物形象。“主題旋律”的作用不僅僅限于表現人物性格,它還貫穿在全部情節和事件之中,對戲劇結構產生重要影響,是戲劇結構的要素之一,如外國音樂劇《貓》、中國音樂劇《雪狼湖》。
中國音樂劇作品,主要是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后,伴隨著文化藝術的繁榮相繼出現的,表現了多方面的題材如歷史、民間愛情生活等。創作者在音樂劇中與時俱進的加入了很多流行音樂的元素,使音樂劇與傳統戲劇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令每一位初次接觸音樂劇的觀眾印象深刻,喜歡這些現代元素的觀眾就會成為音樂劇的潛在擁躉。從1982年到1999年的十幾年中,我國音樂劇積累了百余部作品百余部劇目,其中較有反響有《現在的年輕人》(1981)、《芳草心》(1986)、《風流年華》(1984)、《錯車》(1985)、《小巷歌聲》(1986)、《特區回旋曲》(1987)、《雁兒在林梢》(1988)、《山野里的游戲》(1989)、《請與我同行》(1989)、《人間自有真情在》(1990)等近20部作品。盡管不少高校為了教學的需要大力模仿一些美、英等國的音樂劇,但相對于原創中國音樂劇而言,作曲家似乎與“歌劇”時代的前輩音樂家一樣,不愿意做粗淺的硬搬和照抄,他們心中有很強的民族意識和主位觀念,善于結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欣賞習慣。
音樂劇《花木蘭》以大家耳熟能詳的花木蘭替父從軍為題材,融合了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以抒情為主,以場景性、描繪性的音樂為輔,在舞臺上完美的表現了民族傳承與現代藝術的結合,為中國音樂劇創作的民族化做了很多的探索,是中國音樂劇創編的典范。音樂劇《花木蘭》別出心裁的把“舞”“唱”分開,花木蘭的“舞”和“唱”各有一名演員。導演如此設計,是因為很難找到同時具有優秀的“舞”和“唱”能力的演員,花木蘭又是“男扮女裝”,“舞”和“唱”的兩人若即若離,如影隨形。這種處理看似將人物的內心和外表剝離,但實際上卻加強了主角的舞臺軸心力量。兩個花木蘭的表演對舞臺的空間和劇情的發展起到了平衡的作用。這部音樂劇把歌、舞、劇融合,抒發人物的內心自白,在音樂劇中將流行音樂與通俗演唱完美結合,多種元素在舞臺上結合為一體,渾然天成;音樂風格大氣、幽婉并存。
流行音樂劇《未來組合》描寫一批即將畢業的高中生,偶然拾得一個棄兒,于是該劇圍繞如何處置棄兒這個情節,展開了對當代中學生對理想、未來、家庭乃至愛情的種種暢想和追求的刻畫。全劇洋溢著一派青春氣息,文學語言和音樂語言均極具朝氣,臺詞大量運用中學生的日常流行語,妙趣橫生,演出時青年觀眾反應強烈。其構思精巧、制作精良、演出精彩,演出陣容小,舞臺裝置并不豪華,運用了多媒體手法且效果不錯。該劇首演后,亦大受歡迎,專家和觀眾都對此劇有很高的評價。
1999年首演的音樂劇《未來組合》在當時的在校學生群體中引起了巨大反響,劇中講述的是一群即將成年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歷。此次為音樂劇《未來組合》作曲劇中歌曲在20首上下,均是清一色的流行風格,旋律輕松、優美、抒情,很合年輕人的口味。其主題歌《星星》則是此劇主要演員的歌唱、舞蹈和表演都比較到位,體現出音樂劇表演藝術應有的高度綜合性特點。舞美設計簡單、便捷而有效果,只用幾個門框式結構的流動硬景即能營造出各種不同場景的多重變化。全劇寫得最好的作品,充分反映出他用流行歌曲語言與風格寫作人物唱段方面的深厚功力。
20世紀末之前,中國音樂劇創作在題材選擇上多傾向于具有時尚化青春派、當代性和城鄉青年文化差異之間普通人的題材,反映的多是改革開放中小人物的善良和悲歡離合,這與嚴肅歌劇和民族歌劇中的主要人物大相徑庭。在音樂和戲劇劇本的創作上,傾向于追求靈活多變的歌曲聯唱體寫法,方整型結構的音樂句法,流行元素下藝術的分節歌、現代民歌風格的謠唱曲較為多見,比較注重某一主打歌的可流傳性。例如音樂劇《芳草心》為了實現商業化和娛樂化的目標,其流行音樂與
譜例1《小草》


譜例2《看窗外灑滿五月的陽光》戲劇元素在舞臺上的綜合程度和展開方式,較之傳統音樂劇藝術十分講究兩者之間綜合的嚴整性、有機性和復雜性來對比,顯得更為自由無羈和靈活多樣,更加貼近現代觀眾的現實生活,又能兼顧傳統民族藝術的傳承。在藝術和審美兩方面都具備了通俗、流行以及緊跟時代的特色,而不間斷的創新和改良也正是現代音樂劇的特點之一,也是其生存的根基。
《芳草心》的音樂,尤其是劇中的兩位女主角的主要唱段,在風格上更接近于通俗音樂(流行音樂)。在音樂劇中開篇所唱的《小草》成為當年家喻戶曉、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曲,當時沒看過音樂劇《芳草心》的大有人在,而不會唱《小草》的則極為罕見,《小草》這首劇中歌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遠遠超過了音樂劇《芳草心》本身。
《芳草心》由向彤、何兆華編劇,王祖皆、卓婭作曲,南京軍區前線歌劇團1983年首演于南京。描寫一對雙胞胎姐妹價值觀、愛情觀和個人秉性的不同,而在姐妹倆與一名青年軍官之間產生的種種誤會和戲劇沖突,刻畫了芳芳這個當代青年不尚虛榮、淡泊名利、單純善良的高尚心靈。《芳草心》的創作者們決心把這部作品打造成為“流行音樂劇”,劇中的歌曲都是結構不長的抒情歌曲,其中的《小草》則在劇中多次出現,是整部音樂劇的核心。《小草》作為一首流行歌曲,并不像歌劇詠嘆調那樣結構復雜,也沒有多聲部的華麗唱腔,配器也很簡單,完全遵從了流行音樂的特點,也可以戲稱這部音樂劇為“流行歌曲劇”。這部音樂劇創作的特色使得《芳草心》更加容易被媒體傳播、被大眾所傳唱,也打消了很多人對戲劇“高高在上或是古板僵化”的偏見,為音樂劇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小草》是音樂劇《芳草心》中的主題歌。音樂采用單二部曲式寫成,分為A、B兩段旋律清樸素、簡潔明了,節奏悠然舒緩。也是當時流行樂壇的流行歌曲寫作的典范。歌曲以草喻人,采用排比與對比相間的語句修飾手法,借小草的默默無聞、與世無爭、積極樂觀、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歌頌少女的美好情操。全曲結構短小精悍,語言質樸平實,通過對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致的描寫,凸顯其與“小我”間相互依存、和諧相融的美好景象。
《看窗外灑滿五月的陽光》選自《芳草心》。全曲以6/8的節奏寫成,律動感十足,在流動性較強的旋律進行中,人物情緒表達真摯而熱情唱段。本歌曲分為三大部分,每部分均由A和B兩段組成,有所不同的是,三大部分中B段劇詩與旋律略有變化。
音樂劇的創作理念中,也是借助對大雁、蜜蜂、云兒、月亮、流水和青山

譜例3《當時》等自然萬物相互依存、相扶相幫的描寫,這種創作的手法,也是流行音樂歌曲中常用的愛情歌曲創作的方式。來揭示女主人公崇尚光明與自然,以及對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感嘆。
中國的戲曲界中流行一句話:“不像不是戲,真像不是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藝術活動來源于生活,可又不能機械的模仿生活,而是對其進行提煉和升華。在實際的生活中,人們為了掩飾真正的想法和情緒,都會盡可能的做到不漏聲色,不讓他人揣測到自己的真正意圖,面部表情自然是平淡、虛假甚至是與心里完全相反的。但在音樂劇的表演中,演員需要使用夸張的、外露的表情來體現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但這些表情也不能過火,表情不足和太過都會影響表演效果。這就對演員的表演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會唱、會舞,也要會演、會說。流行歌曲以及音樂劇的演唱,必須要達到以上的這種表演狀態,在舞臺表演中的手、眼、身、步都需磨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音樂劇《金沙》由編劇兼導演關山,作曲兼總導演三寶共同創作的經典音樂劇。作曲家三寶為此劇所寫的音樂,將抒情性、時尚性和交響性有機結合起來,著意營亦造出一派既古樸又現代的仿古樂風。三寶善于旋律寫作的優勢在此劇中得到進一步驗證,他為劇中人物創作出不少深切感人、悅耳動聽的唱段。例如《金沙》中的唱段《總有一天》《當時》《忘記》《花間》和《天邊外》等等,是一部借金沙遺址編織而成的現代版神話故事,“沙”和“金”男女二人之間的凄美愛情在舞臺上通過演員的精彩表演一一呈現傳來。風華正茂的考古家“沙”遇到了完美的夢中情人“金”,由此發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結合譜例3《當時》來分析音樂劇《金沙》的特點。
《當時》是音樂劇《金沙》中的一首唱段。此曲以穿越時空的愛情為劇本創作的主線。此曲流行音樂元素的運用使作品具有時尚感和通俗性,同時亦賦予了人物戲劇的抒情、憂郁的氣質。第一部分“當時浮云蔽日”至“在嘴唇間消失”,通過劇詩的描述,利用電影奇特的手法——“一轉身、一回頭”等回閃捕捉到的鏡頭瞬間,以輕弱的吟唱方式來喚起自己對往昔點滴的美好回憶。換氣口在這一部分的運用較為頻繁,依據劇詩標點符號的斷句和人物情感表達的需要,氣息應用較為短促或靈活。要求換氣必須快而穩,用于歌曲的中間。換氣時要注意呼吸的位置,盡量做到無痕跡。“偷氣”“搶氣”的深淺還要根據樂句的長短來決定。在“小換氣”“偷氣”“搶氣”時,本樂句之間沒有休止符,那么就需要靠縮短換氣前一音的時值。否則等唱完了前一句的最后拍子再想到換氣時,后一樂句的拍子就不準了,會擾亂節奏。還要通過調式、調性轉換,以及節奏的急緩、力度的強弱、情感的張弛等對比,使作品具有抒情氣質的同時,也賦予音樂戲劇性的變化。
演唱中要音樂的流動性加強,氣息的穩定性及樂句的延長保持使人物情緒的表達逐漸激發。雖然本曲的旋律后面有相同之處,力度卻由fff增強進行,使人物內心情感的積蓄點得到觸碰并層層激發,在最后的吶喊中得到宣泄和釋放。在回歸現實中結束人物的演唱。給人留下深刻的聽覺感受。
音樂劇產業盡管出現在我國的時間并不長,但已經發展成為生機勃勃、快速上升的新劇種,而且廣受青年人的歡迎,市場越來越大。音樂劇市場盡管不如戲曲那樣具備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也不如歌劇那樣陽春白雪、高雅嚴肅,但是音樂劇的發展潛力和創新力則是無限的,尤其是與流行音樂的結合,使得音樂劇在青年群體中受到極大的關注和喜愛。流行音樂的藝術特色在中國音樂劇在新時期第一個10年的發展已經有了很好的實踐成果。音樂劇的創作立足傳統,從民族特色出發、追求現實題材、貼近生活、要注重意識形態領域對主旋律的要求,以時代精神和時尚氣息為總體風格,具有通俗性、喜劇性、抒情性的藝術特色。
①卓淳.淺析音樂劇的藝術形式與特征[J].2021(2015-23).
②田嘉輝.重拾文化自信:淺析中國原創音樂劇創作形態[J].當代戲劇,2019(1).
③王智萱.論音樂劇中流行音樂元素的滲透[J].2021(2016-7).
④周昊.音樂劇中流行音樂唱法的應用研究.
⑤肖殉.音樂劇中的流行音樂元素滲透初探[J].四川戲劇,2009(4).
⑥陳丹.初探音樂劇演唱風格的多元化[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000(002).
⑦王祖皆,張卓婭.我們的初步嘗試和追求——談歌劇《芳草心》的音樂創作[J].人民音樂,1984(9).
⑧劉辰燃.論“王張組合”歌劇、音樂劇的音樂創作[D].南京藝術學院.
⑨敬高翔.音樂劇《金沙》的本土化解讀[J].四川戲劇,2019(8).
⑩楊俊.音樂劇《金沙》創作風格的探究[J].2021(2018-14).
?陳麗蓉.淺談如何演唱音樂劇《金沙》之選段《當時》[D].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