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許署光
聲樂演唱發展的歷史已經歷長達四百年,我國將此項藝術引進也已近百年。多年來,諸多優秀的聲樂教師、職業演唱者、醫學耳鼻喉專家探索人類的發聲奧秘,直到20世紀以后終于有了新的發現。隨著嗓音專業領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專業學者開始加強對嗓音科學的研究,這場理論研究熱潮也延續到教育界,聲樂教師也不斷在實踐中求探索,逐步將其科學化、理論化、現代化。這一系列舉措使聲樂教學領域在近幾十年間更進了一步。特別是近五十年來,聲樂專家與醫學專家共同研制出一批先進的人聲科學技術設備,如喉動態鏡、X光攝影、肌電圖、示波器、頻譜儀等,將聲樂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查閱大量國內外學術文獻發現:國外對聲樂教學理論研究與開發的研究主要集中聲樂教學項目評價、聲樂教學國際化研究、聲樂教學與高校關系、聲樂教學項目組合研究等方面。聲樂教學項目評價集中在立項選擇和項目完成后的效果評價研究,對聲樂教學項目的中間評價或進展評價則相對較少。
(一)國內對聲樂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聲樂教學的基本創新模式、聲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和聲樂教學的定位和決策等內容的研究;2.聲樂教學能力測度與評價研究,形成了模糊綜合評價法、熵值法、官能配合法等評價方法;3.聲樂教學的組建與應用問題研究;4.聲樂教學的實際管理問題研究等。關于嗓音科學的基礎研究論文也已悉數發表,如:2009年,Jesse McCartney等人發表的: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ynamic features of vocal fold vibrations(聲帶震動的多點定量分析),2013年,Jason Derulo等人發表的:the research of the artificial Vibration organ of the vocal system(菱形開孔版模擬聲帶震動研究);2015年,Hui Cao等人發表的:The new model of vocal cord vibration(一種新的聲帶震動模型)等。但聲樂教學的官能訓練與認知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卻尚未見報道。
(二)感官技能訓練
人類的發聲器官從狹義上指的是“聲波共振峰”,其向上可對接咽腔及鼻咽骨腔,向前可與口腔構成人體揚聲器,向下則可以延伸到喉腔、胸骨,從而引起一系列的聲波共鳴,產生包括低頻共振峰在內的數個共振峰,對人聲的音質、色彩、音量發生重要作用。憑借歌唱發聲的基本原理,共振峰是人為呼吸氣流支撐語言變化在人體發聲通道中產生的共鳴聲波。歌唱過程中獲得共振頻率越多,會產生人類聽覺意義上的洪亮聲音,美好音色,感染力強。反之,則聲音單薄、刺耳,缺乏感染力?;诖嗽恚狙芯繌陌l力點、呼吸方式、口腔形狀、共鳴方式等方面出發,設計出一種官能訓練法。
(三)感官技能與心智的結合
認知方式是一個人思維層次、文化修養、道德品行、個性特征的具體體現。從心理表征的角度看,它是“言語與表象”思維特征,代表有視覺型言語和表象型言語;從信息接收的角度看,它是“整體與分析”思維特征,代表有區域獨立性與區域依存性(Field-dependent)、緩慢型與敏感型(主要側重于信息接收過程中行為反應快慢的心理特點)、主觀型與思考型(主要表現在獲得聲音過程中對細微變化主動或忽略的特點)等。關于區域獨立性、區域依存性,從演唱者的思維變化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關系我們稱作“場域認知方式”(Field Cognitive Style)。而在聲樂教學實踐中,只有當教師傳授的內容形式和表達方式適合于學生的場域認知方式時,教學效果才會更好。因此,根據場域認知方式理論,設計并比較在不同場景及氣氛的情況下,客體存在的心理及生理差異,可為聲樂教學提供新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分組
隨機選擇2019年至2020年新入學于華南師范大學音樂系的大一新生100名。納入標準:1.性別比例各占50%;2.無泛音共鳴管相關疾??;3.配合進行快速動態喉鏡檢測。
(二)研究儀器、軟件及方法
儀器及軟件:告訴攝像鏡頭(PHOTRONFASTCAMPCI R2),70°硬管望遠鏡(Kay RA1295),300W疝氣燈光源(STORZ 201530 20),Kay’s Image Processing Software(KIPS),Model 9181。方法:1.將上述100名新生進行動態喉鏡檢測:學生取端坐位,檢查者用喉硬管望遠鏡暴露喉腔,囑被檢查者平靜發“i”音,持續至少3秒。將聲帶暴露滿意的連續震動圖像設定2500幀/s的速度記錄并以AVI文件保存,將AVI文件導入KIPS軟件,選擇時段分別以雙側聲帶前中1/3交界處及聲帶中點邊緣作為采樣點標記,由KIPS自動得出采樣點震動頻率值及振幅值。對以上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采用SPSS軟件配對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2.對上述新生進行系統性官能訓練3個月后,采用上述相同方法進行檢測并分析。
(三)研究結果
訓練前后聲帶振動頻率與幅度的比較

圖1 訓練前后聲帶振動頻率值的比較

圖2 訓練前后聲帶振動幅度值的比較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醫學研究表明:人類在緊張的環境下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血液中腎上腺素含量增加。結合“場域認知”理論,本研究采用血液中腎上腺素含量超出參考范圍與否,將個體判定為“場域認知充分”Or“場域認知不足”。
(二)研究分組
將血液檢測結果在參考范圍內者納入對照組(場域認知充分,n=200,性別比例各占50%),將血液檢測結果超出參考范圍者納入研究組(場域認知不足,n=200,性別比例各占50%),將分組個體及其快速動態喉鏡結果進行匹配并匯總,采用SPSS軟件中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三)研究結果
場域認知充分與不足組聲帶震動頻率與幅度的比較

圖3 場域認知充分與否聲帶振動頻率的比較

圖4 場域認知充分與否聲帶振動幅度的比較
中國聲樂藝術源遠流長,西洋傳統聲樂藝術的發展距今也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人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與歌唱訓練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嗓音科學得到了跨越式的進步。從以前的盲目實踐到現在的有根可循,聲樂教學變得更加的科學化、理論化與現代化?;A理論的快速進步,也有待于聲樂教師將其轉化為現實指導和應用,以便高校更有效地輸出聲樂優秀人才,本研究的目的也就在于此。本研究從人體的官能進化特征出發,根據嗓音科學的發聲發展理論,創新性的設計出了一套官能訓練方法,通過教學、訓練等方法應用于特定的學生群。使用動態喉鏡檢測出兩組人群聲帶的平均振幅及平均震動頻率。從結果數據上看,通過系統性官能訓練的學生群體相比訓練前,在聲帶振動頻率與幅度上,均有較大的提高,且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證明基于現代嗓音科學官能訓練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一)聲樂教學的認知
人類的發聲器官——“泛音共鳴管”,從粗礦的角度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人體揚聲器。但是,人類是有思想的,發聲是帶有主觀能動性的。作為歌唱行為載體的人是通過高級神經指揮,從而傳遞感性語言的。人聲的科學不僅僅包括了醫學、聲學的基本原理,還應著重強調心理學的重要性,將其作為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科學進行研究。心理緊張與壓抑等高級神經活動將對個體的歌唱發揮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聲樂教學除了訓練個體的基本歌唱技能之外,還應著重于個體的心理塑造,尤其在個體對環境的認知方面。本研究從:人的心理與特定場景相互作用的關系——“場域認知”作為切入點,通過設定特定的環境與氛圍,研究環境與氛圍對學生歌唱發音影響的內在機理。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場域認知充分的學生群體相比場域認知不足的學生群體,其聲帶的振動頻率及幅度方面均有較好的表現。此結果可為聲樂教學中培養并增強學生的認知方面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二)研究結果在聲樂教學中的指導意義
1.聲樂技能是由個體內部組織器官基因要素與外部環境的契合決定。技術分析、心理調適、后天訓練是培養一個合格演唱者的基本模式。所以,對聲樂教學的本質主義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本研究選擇性地從發力點、呼吸方式、口腔形狀、共鳴方式到音樂準度等方式對聲帶進行強化記憶訓練,采用電子喉鏡為主要的檢測手段,選擇聲帶的平均振幅及其平均振動頻率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將原本經驗化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對聲帶肌肉進行可視化的,量化性的教學方法,本質上為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日常的訓練效果提供了客觀充分的理論依據,將極大的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訓練動力。
2.聲樂教學需要多方面的綜合發力,需要生理學,物理學,歌唱心理學等多學科的有機合作才能達到完美的狀態,如前文所述,人的心理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因果效應稱之為“場域認知方式”(Field Cognitive Style)。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只有當教師傳授的內容形式和表達方式適合于學生的場域認知方式時,其心理狀態表現為穩定平和,教學效果才會更好。當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客觀性以及傳授方式、形式與學生的場域認知方式相排斥時,其精神狀態表現為緊張、困難,則不利于學生的發揮。從醫學的角度我們可以知道,當個體的心理狀態呈現出穩定平和的心理特征時,體內腎上腺素分泌正常,血液中腎上腺素水平將基本處在正常的參考范圍內;當個體呈現出緊張的心理特征時,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液中腎上腺素的水平則會高于正常參考范圍,且隨著個體的緊張程度,呈現出不同的變化。
3.將原本經驗性、抽象性的模糊評估方式進行了量化及具體化,讓教學質量及學習效果的評估變得有根可循。從研究問題的方法上看,本研究的創新在于將官能訓練理論運用于聲樂教學研究,是對國外聲樂理論的一種傳承與創新,開創了利用進化生物學研究聲樂教學的新范式。從研究問題的具體內容上看,本研究建立了聲樂教學在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概念體系,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理清聲樂演唱者能力生成與優化的本質規律和特征,為高校更有效率地輸出聲樂優秀人才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可行的操作建議。
(一)目前我國的聲樂理論教學思路不夠清晰,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聲樂領域有一定的學術局限性,起步較晚,亟待形成完整的教學理論體系,聲樂專業理論學術研究不足,權威的理論書籍較少。以至于我國部分聲樂教學工作者無法將充分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重經驗式教學,輕理論化教學,學生從實踐中總結理論,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學習思維不足。另一方面主要是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我國聲樂教學課程中多數以模式化為主,學生思路模糊的接受聲音訓練和理論知識,陳舊、局限性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趣味性不足,學生的感性思維靈感無法得到啟發和升華,這使得我國聲樂專業素質好的學生得不到優質的教育,人才損失,極大地限制了聲樂教學的發展。
(二)在嗓音科學不斷進步,教學方式不斷更新的當今,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按照藝術嗓音的教學體系和進度進行聲樂教學,并適當運用現代化、量化評估手段,如動態喉鏡、血液檢測等。系統化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夯實學生的專業功底,最大程度提高教學質量,盡可能地避免學生在聲樂領域學習過程中的坎坷和彎路。
(三)教師應當用生理與心理相結合的方式訓練學生的發聲和表達,從思維起點、自然呼吸、口腔形狀、內外耳兼顧到人物情感、心理調整、扎扎實實進行學習和訓練;不斷進行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不同表現形式的音樂會、選段、歌劇歌曲賞析,豐富和提升學生在音樂上的層次和心胸,鼓勵學生學習鉆研的主觀能動性,立足我國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完善屬于我國特色的聲樂教學理論體系。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獲得啟發,傳統聲樂教學那種單純經驗主義、非國際化的聲音概念,已經不適宜與我國的聲樂教學事業,它需要厘正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克服以往著力關注歌唱技術的偏向,加強藝術修養的全面修煉??茖W化、量化、具體化教學將會成為未來聲樂教學的主要模式。聲樂教師更應該加強關于歌唱技術及聲樂教學心理學等等綜合類學科的研究,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教育理念思維的不斷進步,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專業化,感性素質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專項培養模式的創新和聚焦,這些都對我們音樂教育中的聲樂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保持扎實的專業教育態度,提升與時俱進的學術型教育思維,這樣才能加快聲樂教學科學化、現代化、人性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