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粟
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發布的2021年《全球音樂報告》顯示,2020年數字音樂(包括流媒體、下載及其他形式的數字音樂)產業收入已達146億美元,占全球音樂產業總收入的67.9%。數字音樂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數字音樂正版化和用戶付費模式的更迭密不可分。就我國而言,一方面,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號稱“史上最嚴版權令”的《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極大地推動了數字音樂正版化,為數字音樂付費創造了條件。2018年,我國數字音樂正版率就已超過90%。另一方面,2016年,隨著數字音樂平臺(以下稱平臺)增值會員付費模式(以下稱會員制)的普遍推出,我國數字音樂市場收入的主要來源由廣告收入轉為用戶付費收入,且用戶付費收入超過了廣告收入和版權運營收入的總和,用“爆發式”形容我國數字音樂產業這幾年的發展亦不為過。
數字音樂正版化和用戶付費固然是大勢所趨,但“欲事之速成,則急遽無序”,這種無序于我國會員制條件下數字音樂額外付費的現象中可見一斑。
從平臺的角度看,額外付費的現象普遍且名目繁多,呈混亂之態。根據各平臺的宣傳,付費會員享有收聽和下載付費歌曲等諸多“特權”,但事實是,這些“特權”受到許多限制,會員想打破諸桎梏、享受完整“特權”,必須額外付費(詳見表1)。

表1 會員制下數字音樂額外付費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其一,額外付費是我國會員制條件下的普遍現象。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由百度、阿里巴巴投資的網易云音樂,中國移動子公司咪咕音樂這五個數字音樂平臺的付費模式,涉及BAT等頭部互聯網公司和中國移動的數字音樂布局,基本能夠反映出會員制下額外付費的現象在我國的普遍性。其二,額外付費名目繁多。各平臺會員名稱的“豪華”“高貴”,與繁雜的額外付費名目形成鮮明反差。在流媒體音樂播放方面,五個平臺均有數字單曲/專輯單獨收費和無法播放已到期下載內容的名目;其他服務內容方面,同一平臺的有聲讀物、直播等內容需要額外付費,設置歌曲為手機鈴聲時可能需要額外付費;設備方面,部分平臺的會員功能受到使用設備的限制。
從用戶的角度看,用戶對混亂的會員制下額外付費情況并不滿意。江蘇省消費者保護協會2019年發布的《APP付費會員制消費調查報告》提到了消費者充值會員后不滿意的原因,其中仍需付費占37.21%并高居榜首,功能沒有滿足和功能被取消分別占20.8%和12.87%,此兩者也可能涉及額外付費。平臺用戶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視角下即為消費者,消費者通常缺乏對復雜版權、合同等的知識,難免因成為會員而無法享受所期待的服務心生不滿。
我國數字音樂付費模式的發展時日尚短,存在問題在所難免。就目前的會員制+額外付費模式而言,該模式雖深得各平臺青睞,但其本身非全球通行(如Apple Music就將“無需額外付費”作為宣傳語)且消費者對其也并不買賬。會員制+額外付費模式將來能促進抑或掣肘我國數字音樂產業的發展、是應繼續堅持和完善還是被其他模式取代,都繞不開對其非正當性的探討。
會員制條件下數字音樂額外付費是否具有非正當性,可以從立法中管窺。
《著作權法》既保護作者及其相關權益,又重視公眾利益的實現,是調整作品創作、傳播和消費利益關系的基本法律。從《著作權法》視角看,會員制條件下數字音樂額外付費在作者與公眾利益的協調間顯然有所偏廢,作者中心主義過強,對公眾利益重視不夠。
1.作者權的角度
從著作權法誕生至今,著作權人的權利范圍有無限擴張的趨勢。我國《著作權法》亦將復制、傳播及演繹的行為擴大到數字網絡環境中,著作權人可以將公眾在網絡環境中閱讀、收聽、觀看等行為納入管控范圍。這種管控受到法律和技術的雙重保障。具體到會員制條件下的數字音樂作品額外付費,著作權人可以控制數字單曲、數字專輯的收聽,音樂平臺利用技術措施可以限制公眾將音樂下載到本地或在其他設備上播放。可以說,我國構建了比較全面的數字音樂著作權保護體系。
2.公眾利益角度
構建較為全面的著作權保護體系自然是《著作權法》追求的目標之一,但公眾利益同樣不容忽視。目前,縱使成為會員的公眾,亦無法自由試聽數字單曲、數字專輯,無法將音樂下載至本地或在其他設備上播放,如此一來,公眾合理鑒賞作品的權利被剝奪,獲得的“下載”的權利也非《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法律和技術的控制,讓公眾難以接觸作品、合理鑒賞作品。著作權人的權利和公眾的利益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著作權人的權利固然需要保障,但公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也應得到重視。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了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諸權利。然而,我國數字音樂平臺在處理額外付費問題時,大多沒有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要求在經營活動中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相應權利。
1.知情權的角度
QQ音樂網頁端VIP開通界面的“付費歌曲特權”介紹中,只籠統顯示了VIP享有付費音樂下載、付費音樂試聽和專屬圖標三項特權,并未提及開通會員后是否需要就數字單曲、數字專輯額外付費。網易云音樂的VIP開通界面亦存在容易給消費者造成誤導的“免費下載”的宣傳語。這意味著消費者在考慮是否開通會員時,首先看到的是數字音樂平臺用于宣傳的噱頭,即從字面理解的所有付費音樂都可以下載、試聽,對開通會員后是否仍需額外付費則根本無法確知。這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經營者應當提供服務的真實信息的要求相悖,侵害了消費者知悉額外付費情況的權利。
2.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的角度
當前,我國的數字音樂平臺基本都對數字專輯、單曲額外收費,然而,其收費規則并未給會員選擇權,也未達公平之標準。首先,即使是付費會員,在額外付費前也不能試聽或只能短暫試聽欲購買的專輯或單曲。在此規則下,會員無法完整欣賞音樂作品,難以對商品或服務進行自主挑選。其次,會員額外付費購買數字專輯或單曲后,即使對作品質量不滿意,也沒有相應的退款渠道。經營者提供事前無法了解、事后缺乏保障的商品或服務給一般消費者已然不公平,遑論消費者為會員的情形。
從《民法典》的視角看,我國數字音樂平臺的會員服務協議大多存在格式條款的通病。
1.合理提示義務的角度
涉及付費會員額外付費的條款屬于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格式條款提供者應予合理提示。但筆者瀏覽QQ音樂、網易云音樂、咪咕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等數字音樂平臺的會員服務協議后,發現只有QQ音樂將“付費會員額外付費”單獨作為“款”的小標題,且在“款”的內容里提到“需要額外付費的服務內容,QQ音樂會以顯著標注在相應頁面作出提示”,能夠起到較好的提示作用。其他數字音樂平臺提供的相應條款均未達到合理提示的要求:平臺或將付費會員額外付費的“款”置于小標題為“會員使用規則”的“條”的統攝下,未單獨對該“款”內容設置小標題,對接受格式條款一方難以起到提示作用(如網易云音樂、酷狗音樂);或未對涉及付費會員額外付費內容的條款進行加粗等顯著標記(如咪咕音樂對已購買的數字音樂單曲或專輯可能無法在線試聽或繼續下載的部分未予顯著標記)。更有甚者,平臺中有付費會員額外付費項目,服務協議卻對該部分只字未提(如酷我音樂)。
2.公平原則的角度
在民事領域中,公平原則意指使“各人得其所得”。公平在《民法典》總則編中充任基本原則,但因格式條款的特殊性,公平原則在《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第二款中得到重申。會員服務協議為數字音樂平臺采取格式條款訂立的合同,消費者無法參與協商,故會員服務協議更應注重公平。但是,我國數字音樂平臺的會員服務協議普遍存在限制消費者權利、不當免責等問題。從限制消費者權利的角度看,《QQ音樂付費會員協議》中明確的額外付費內容就有部分數字單曲和專輯、有聲讀物、手機鈴聲、使用設備的范圍四項之多且有兜底項,其他各平臺的額外付費名目也與QQ音樂大同小異,一般消費者很難理清會員和額外付費內容間的關系,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被置于不利地位,導致付費卻未得到相應服務的情形。如《網易云音樂黑膠VIP協議》中對付費會員下載歌曲的終端設備及播放器均作了限制,已下載的歌曲不能復制且在會員到期后就無法播放,想恢復下載內容就需要額外付費保持會員身份。這種受技術手段限制的下載并非一般消費者理解的通常意義上的下載,應當用緩存描述更加適當。從不當免責的角度看,《咪咕音樂白金會員服務協議》將付費會員下載的內容甚至額外付費下載的內容因版權原因失效的責任全部推給消費者,咪咕音樂不承擔任何責任且不退還已收取費用。合同有相對性,平臺取得授權許可的合同,如何并不能影響平臺與消費者訂立的合同,既如此,授權許可合同產生的責任為何可以轉嫁給消費者?
從《反壟斷法》視角出發,會員制條件下數字音樂肆無忌憚地額外付費也屬于壟斷的產物之一。在騰訊音樂集團被市場監管總局處罰后,會員制條件下數字音樂額外付費的模式也應當重思。
2021年7月以前,各音樂平臺競購音樂獨家版權異常激烈,導致音樂版權費用超出合理區間,過高的成本需要通過會員制額外付費的模式轉嫁給消費者。2021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的重錘砸向了騰訊音樂集團,責令其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并處50萬元罰款。此舉意在消解經營者集中帶來的提高市場進入壁壘及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使競爭的焦點從利用資本優勢搶奪版權回歸到創新服務水平、提高用戶體驗的理性軌道上來。既然各音樂平臺雖然不再競購獨家版權,版權費用回歸了合理區間,自然應當重新思考會員制條件下數字音樂額外付費的模式,降低消費者收聽音樂的成本。
1.數字音樂版權人與數字音樂平臺的利益平衡
隨著騰訊音樂集團被處罰,數字音樂進入后獨家版權時代,但是,目前的《著作權法》并未對獨家許可方式進行限制,數字音樂版權人在音樂平臺的利益博弈中仍處于優勢地位。這導致版權人通常可以主張高額許可費,音樂平臺為爭奪優質版權付出的成本也會轉嫁給下游消費者。鑒于此,《著作權法》一方面可通過限制數字音樂版權獨家授權的數量、限制授權期限來緩和沖突,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完善非合意授權許可模式化解矛盾。
2.音樂平臺與公眾的利益平衡
我國《著作權法》明確列舉了著作權人的各項人身、財產權利,并開放性地規定了著作權人享有“其他權利”。如此規定并未對著作權控制行為的邊界進行界定,有使權利范圍無限擴張之嫌。在數字音樂領域,應當明確公眾有以下權利:
第一,必要的接觸、獲取作品的權利。在會員制條件下,部分數字單曲、數字專輯不可試聽或試聽時長極短,會員作為已經付費的相關公眾,本身就對作品的傳播和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會員若無完整試聽作品的權利,如何能辨別作品好壞進而考慮是否購買?數字音樂需要付費幾已成為保護著作權的共識,但如何更好促進作品在數字環境下傳播、保障公眾的利益,仍需《著作權法》進一步明確。
第二,合理使用作品的權利。我國《著作權法》明確規定為學習、研究或欣賞者,可以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然而,在會員制條件下,會員合理使用作品的權利并未得到充分保障。由于數字音樂作品極容易被復制而造成侵權,各音樂平臺普遍通過技術措施改變了會員下載數字音樂到本地后的格式,下載后的音樂僅僅能夠在會員期內通過對應平臺本地播放。此舉雖有限制數字音樂被肆意復制的功效,但嚴重影響已經付費下載歌曲的會員的合理使用。
雖然會員制條件下數字音樂作品額外付費與《著作權法》的關聯最為緊密,但《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反壟斷法》也可以對該問題起到規制作用。
1.《民法典》合同規則、基本原則的適用
前文已經提到,大部分音樂平臺的會員服務協議存在格式條款的問題。若音樂平臺在會員服務中約定了部分數字音樂或專輯需額外付費,則必須同時明確界定免費數字音樂和額外付費音樂的范圍,并在協議中以顯著方式標注,盡到合理提示義務。雖然知識產權濫用問題多以壟斷為表征,但是壟斷行為并非知識產權濫用的全部形式,當發生其他類型權利濫用行為時,民法的基本原則可以作為私法路徑解決問題。
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適用
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角度,音樂平臺不得虛假宣傳,應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自由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3.《反壟斷法》的介入
由于互聯網行業的相關市場邊界模糊、企業市場支配地位難以認定等原因,反壟斷法路徑在解決數字音樂版權獨家授權模式中的利益沖突問題存在一定難度。但在相關利益平衡機制不完善的境況下,反壟斷法也應得以適用,為消解會員制條件下數字音樂額外付費的怪相發揮作用。
從《著作權法》《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壟斷法》的視角看,會員制條件下數字音樂作品額外付費具有非正當性,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完善《著作權法》對數字音樂版權人、數字音樂平臺和公眾的利益平衡機制。同時,在相關利益平衡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其他私法、公法的作用,多路徑地解決這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