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工業大學城市建設學部 張欣偉 唐貞云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曉明
北京工業大學城市建設學部 王 威
鄉村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我國村鎮竣工建筑面積10.6億m2,其中住宅竣工面積8.0億m2,與城市住宅相當[1]。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建設綠色宜居長壽命現代農村住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據調查,美國建筑平均壽命130年,英國100年,日本70年,而我國為30~40年,平均100年內重建2~3次,資源浪費嚴重。《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統計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年拆除面積約5億m2,拆除建筑平均壽命小于40年,低于“設計使用年限50年”的要求。由此可見,保證住宅耐久性是建設綠色宜居長壽命現代化農村住宅的基本條件。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鄉村建筑,政府針對規劃設計及施工安全方面頒布了多項標準,用以指導鄉村建筑發展。此外,王寧等[2-3]對不同地域或類別鄉村住宅的評價進行實踐經驗與理論研究后指出,我國目前缺乏適用于鄉村住宅耐久性的評價指標,現行城鄉建設通用標準對鄉村住宅具有的特殊性體現不足。本文在既有國內外住宅耐久性評價指標基礎上,結合我國鄉村住宅特點,建立適用于我國鄉村住宅的耐久性評價體系與指標。
住宅耐久性包括物理耐久性、功能耐久性及社會耐久性。
1)物理耐久性 即耐久年限問題,主要包括主體結構耐久性年限及措施、結構強度及維護。
2)功能耐久性 即住宅在全生命周期使用過程中,具有功能靈活性、空間更新性及維修便捷性等可持續使用功能。
3)社會耐久性 將住宅資源等價為社會優良資產既有存量,以應對社會環境發展及變化。現階段,我國住宅社會耐久性主要包括住宅建筑長期安全使用和社會經濟性問題。從安全耐久性角度看,采取防災技術應用等合理設計可獲得較長的使用年限,有效降低建筑在災害中的受損程度;從耐久性維護角度看,在使用期間進行定期檢測與維修是保證結構耐久性的重要條件。
以上耐久性評價體系是住宅的廣義特性。我國鄉村住宅相較于城鎮住宅,在設計、施工、使用及維護等階段皆有其特殊性。因此,針對鄉村住宅全壽命周期的特殊性,本文提出鄉村住宅耐久性評價指標構建流程,包括資料調研、實地考察、分析總結和專家咨詢4個環節。
1)資料調研 從鄉村住宅的物理耐久性、功能耐久性、安全耐久性、耐久性維護4個方面出發,通過對國內外文獻資料及行業標準的調研,總結分析住宅耐久性既有評價體系與指標特點。
2)實地考察 展開鄉村住宅實地走訪調研,對鄉村住宅的主體結構、住宅院落、圍護結構、設備管線等現狀進行調研,根據綜合調研結果總結鄉村住宅耐久性特點。
3)分析總結 結合國內外住宅耐久性既有評價體系與指標及我國鄉村住宅耐久性自身特點,建立適用于我國鄉村住宅耐久性評價的體系與指標。
4)專家咨詢 通過專家咨詢修正評價體系與指標。該過程遵循系統性與可操作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根據鄉村住宅主體、院落及設備管線等調研結果和耐久性特點分析,參考國內外現有住宅評價體系文獻研究、相關法規及行業標準,征求行業專家意見,確立耐久性評價體系要素、相關層次結構及評價指標,初步構建適用于我國鄉村住宅的耐久性評價體系。
世界各國建立住宅性能評價體系的依據均基于本國住宅設計建造技術水平,結合科學系統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原則,采用多層次系統評價方法構建適用于本國的評價標準。部分國家住宅性能評價標準的主要指標體系構成、適用建筑類型統計如表1所示,耐久性評價指標如表2所示。

表1 部分國家住宅性能評價標準的主要指標體系構成與適用建筑類型

表2 部分國家住宅耐久性評價指標
從部分國家住宅性能評價體系構成看,由于體系設計理念及住宅建造水平等因素影響,不同國家評價項劃分方式與指標內容設置存在差異:①部分國家評價標準內未設置住宅“耐久性”具體指標評價項,如法國取消廚衛設備可變性等評價指標項,美國將建筑“三嚴標準”列入法規而取消對住宅耐久性的單獨評價;②對住宅耐久性定義有所不同,導致各國在住宅耐久性評價內容設置側重上有所差異。我國主要對結構設計、施工質量及設備設施現狀性能進行評價,日本側重于防止或緩解結構和材料老化對策問題,英國重點考察住宅在使用過程中的實際使用性能;③評價體系適用類型基本包含全部住宅,我國標準主要適用于城市住宅,未針對鄉村地區建筑自然與經濟特點制定單獨的耐久性評價體系。上述指標體系可為我國鄉村住宅耐久性評價提供參考。
《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1999〕72號)發布至今,我國針對住宅性能建立多種評價標準,其中部分標準包含耐久性評價。GB/T 50362—2005《住宅性能評定技術標準》對建筑耐久性定義為:住宅建筑工程和設備設施在一定年限內保證正常安全使用的性能。T/CECS-CREA 513—2018《百年住宅建筑設計與評價標準》定義為:住宅建筑全壽命期內在抵御自然環境及老化并通過正常使用與維護條件下,仍能滿足建筑功能與性能要求的能力。GB/T 50378—2019《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定義為:在規定的使用年限內結構構件保持承載力和外觀的能力,并滿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不同規范均強調在規定期間內建筑抵御外界影響因素保持自身物理耐久性與功能耐久性的能力。我國現行標準中建筑耐久性評價指標如表3所示。

表3 我國現行標準中建筑耐久性評價指標
現行建筑耐久性評價體系從不同維度對不同類型建筑進行評價,適用范圍廣泛,評價指標的性能約束點與約束范圍主要適用于統籌規劃的城市建筑項目,對鄉村住宅的特殊性適應度不足,無法滿足鄉村住宅的耐久性評價標準。我國住宅評價體系主要針對城市建筑,對鄉村建筑的特殊性適應不足,故應建立適用于我國鄉村地區的住宅耐久性評價指標。
結合鄉村地區住宅在功能、物理、安全耐久性及維護4個方面的特點,參考國內外現行住宅評價標準及文獻研究,遵循科學性、系統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原則,構建鄉村住宅耐久性評價指標層次結構模型,提出鄉村住宅耐久性評價指標體系。該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功能耐久性、物理耐久性、安全耐久性及耐久性維護4個方面的分目標,其中又在4個分目標層下設10個準則層作為二級指標以及30個指標層作為三級指標,逐層級對影響鄉村住宅耐久性主要因素展開評價,較全面地反映鄉村住宅耐久性實際情況(見表4)。

表4 鄉村住宅耐久性評價指標
對國內外主要住宅耐久性評價體系與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可知,我國現行住宅評價標準主要適用于城市住宅,對鄉村住宅的適用性不足,缺乏針對鄉村住宅耐久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查閱文獻及實地調研,總結我國鄉村住宅的體系特征及耐久性特點,構建適用于鄉村住宅耐久性評價項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