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樹人 陳 丹 黃志峰 張 杰
隨著崇明綠色農業轉型升級,今年年初,上海崇明蔬菜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崇明蔬菜集團”)順勢成立,致力服務于崇明區域內以蔬菜為主的地產農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以蔬菜集團為抓手,崇明正全力推動蔬菜產業向訂單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崇明蔬菜集團由上海崇明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靜捷蔬菜專業合作社、上海王波果園專業合作社3家股東組成,集團直屬蔬菜生產基地5個,分布于農業園區、豎新鎮、港西鎮等,總面積約1500畝,主要種植青菜、杭白菜、米莧、茼蒿等上海市民喜愛的綠葉菜品種。公司充分整合優勢資源,帶動5000余畝蔬菜規模化基地進行銷售,擁有先進的加工冷鏈物流以及全產業鏈平臺系統等軟硬件設施設備,建立并嚴格執行蔬菜全品種種植及產品標準。
一是實施全封閉式防疫管控。3月27日晚,全市進入封控,為保障市民“菜籃子”,崇明蔬菜集團立刻部署,成立防疫保供專班,制定封閉式管控預案,連夜動員組織150余名員工克服困難,開展蔬菜生產、采收工作,做到吃、住、上班24小時全封閉在公司。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實施種植端、加工端、運輸端各自閉環的管理模式,定期完成核酸檢測,減少人員流動。對物流車輛駕駛員等重點人群,落實48小時核酸檢測機制,落實農產品物流車輛零接觸配送,做好定車定人、每日消殺、核酸檢測等防控舉措。3月27日至5月底,在落實疫情防控的同時,為上海市“菜籃子”保供做出重要貢獻。
二是勇于承擔穩價保供責任。疫情期間,充分發揮蔬菜龍頭企業優勢,帶動部分中小企業、合作社抱團發展,讓運力弱、渠道窄的生產型合作社專注生產,讓運力強、渠道寬的崇明蔬菜集團代運代銷,形成“共享產能、統籌銷售”的保供模式,有力提升疫情期間農產品保供能力。針對區內實施的地產農產品集采集配集送模式,崇明蔬菜集團根據各鄉鎮每日提出的蔬菜訂單需求迅速接單,在全區范圍內統籌調配、無接觸集中配送,保障崇明轄區內群眾在疫情管控期間正常蔬菜需求。同時,在保障本區蔬菜供應的基礎上,加大對市區供應力度。疫情期間,崇明蔬菜集團累計供應市區蔬菜10000余噸,主要供應市政府、航天局等各大機關事業食堂,浦東機場、瑞金醫院等多個民生單位,以及長寧區、黃浦區、虹口區等多個中心區街道社區。面對疫情期間飛漲的蔬菜價格,崇明蔬菜集團嚴格按照區政府相關部門的每日地產農產品指導價進行銷售,確保地產蔬菜價格穩定。
三是積極帶動滯銷蔬菜銷售。疫情期間,部分以批發市場、食堂為主要流通渠道的卷心菜、萵筍和有機花菜存在大量滯銷現象。對此,崇明蔬菜集團主動作為、施以援手,協助因疫情導致暫無銷售渠道的中小散戶進行銷售。協調供應各鄉鎮集采集配保供套餐,將卷心菜、萵筍、有機花菜等種類納入居民保供套餐。積極對接靜安區、長寧區等,實施階段性促銷保供套餐,積極消化滯銷品種。疫情期間,累計為50多家主體銷售卷心菜、萵筍等蔬菜1000余噸。
一是推動單品化訂單種植。近年來,崇明以蔬菜規模化簽約基地為抓手,推動蔬菜單品化、規模化種植,圍繞綠色認證、單品規模種植、管理水平、信息上網等方面,發揮政策合力和考核約束,不斷提升蔬菜規模化基地整體發展水平。崇明蔬菜集團以此為契機,積極與部分種植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種植型合作社簽訂訂單協議,通過提供種子等投入品、設定種植標準、制定全年計劃、設置收購保底價等方式,探索蔬菜訂單農業模式。截至目前,崇明蔬菜集團已簽訂2000畝核心蔬菜訂單農業基地,根據協議要求,核心基地根據不同規模常年主栽品種不超過3-5個,充分發揮單品種規模化的優勢,降低種植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崇明蔬菜集團還長期輻射帶動合作社和農戶5000余畝,全年帶動銷售地產蔬菜約4.7萬噸。近期,崇明區蔬菜協會(前身為崇明蔬菜學會)也重組成立,將圍繞崇明蔬菜產業和龍頭企業發展,協助政府部門研究制定蔬菜產業政策,制定發布行業標準,引導協會成員抱團發展。同時,積極收集、分析、發布蔬菜行業信息,為協會成員提供蔬菜產業發展的動態咨詢和技術推廣應用服務。
二是制定種植和產品標準。依托崇明區蔬菜協會,崇明蔬菜集團排摸梳理了目前崇明種植的蔬菜品種50余種,根據種植規模、市場銷售等因素進行分析,推進相關種植和產品標準的企業標準制定。種植標準包括種子品種、栽培技術、水源標準、農藥使用標準、農殘檢測標準等,產品標準包括綠色認證要求、規格外觀、品種要求、包裝運輸等,為產品的標準化、商品化提供有力支撐。截至目前,20種主要蔬菜品種的企業種植標準和企業產品標準已形成確定,其余品種正在修改完善中。
三是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崇明蔬菜集團銷售的本地蔬菜均通過了有機或綠色認證,這得益于崇明蔬菜產業的綠色發展。近年來,崇明制定了綠色農藥推薦目錄清單,建立全程可追溯的綠色農藥封閉式管控體系,積極整合區供銷社在農資統供統銷方面的優勢資源,不斷完善和擴大綠色補貼農藥供應網絡,推動綠色農資門店網點和配送服務覆蓋到所有鎮、村,持續增強為農服務能力。建立健全農藥供應長效管理機制,確保綠色補貼農藥供應及時、均衡。通過對全島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實施綠色農藥限額免費供應,綠色認證總面積占上市總面積的90%以上。自2018年起,崇明整建制推廣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土壤保育、廢棄物處理、地布地膜回收等綠色生產技術。目前,全區實現蔬菜生產主體地布地膜回收全覆蓋,規模化蔬菜基地水肥一體化設施、廢棄物處理100%,大幅提升蔬菜基地的節水節肥、減藥增效、土壤肥力、精細化管理、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水平。
四是整合運輸和銷售資源。崇明蔬菜集團建有3個標準化蔬菜包裝配送中心,總計近18000平方米。擁有70多輛農產品運輸車輛,蔬菜日供應量約130噸。擁有實體銷售門店42家,分布在長寧區、靜安區、黃浦區等中心城區,同時也是各大新零售平臺、超市、企事業單位食堂的優質供應商和服務商,主要銷售渠道包括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美團等新零售平臺,世紀聯華、大潤發等各大商超,以及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食堂。為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管控,崇明蔬菜集團積極構建蔬菜供應鏈平臺。崇明蔬菜集團、在崇各銷售型合作社、生產型合作社、種植戶在同一個操作平臺上,均可完成上市蔬菜品種信息發布、訂單生成下單、物流運輸分配、銷售信息共享等全環節。通過應用農產品供應鏈平臺,實現三大功能:一是價格信息共享,各生產型主體的價格信息公開發布,有利于穩定蔬菜價格;二是銷售渠道共享,針對平臺訂單量較大,單獨一個基地無法滿足訂單需求的情況,可通過系統直接根據上市品種分配給生產型主體;三是運能共享,訂單數量不滿足一輛車時,可與同一運輸線路其他銷售型合作社進行“拼車”,實現運能節省。
崇明區蔬菜協會制定發布適宜崇明本地種植的種質標準,崇明蔬菜集團挑選固定合作伙伴,從事苗種的工廠化生產,對合作基地進行統一供種,進一步鼓勵和帶動合作社及農戶開展統一種植和銷售。針對高端市場,適度發展特色蔬菜品種,形成特色蔬菜種源產業鏈。建立自主種源試驗基地,持續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挑選符合市場需求的特色品種,如崇明小菠菜、崇明香酥芋、崇明金瓜等,開展提純復壯,取得品種登記并推進示范推廣。崇明蔬菜集團挑選有種植技術的合作基地進行崇明特色蔬菜品種規模化生產,確保穩定向市場供應。
在打開市場、穩定銷路的前提下,圍繞崇明蔬菜集團的品種需求,協助種植水平高、管理能力好的蔬菜種植主體提高基地基礎設施水平。以蔬菜產業集群、都市現代農業項目、高標準設施菜田建設等項目為抓手,在“十四五”期間計劃推動建設不少于5000畝高標準設施菜田,建設不少于10個300畝以上規模的高標準設施菜田,進一步提高蔬菜種植規模化水平。在崇明蔬菜集團核心種植基地內,選取單品種種植基地,探索青菜、生菜、杭白菜等綠葉菜全程機械化生產,選取如韭菜等單一品種種植、市場前景好的種植基地開展耕種收分級包裝“機器換人”創建。崇明蔬菜集團核心基地探索無人農機在蔬菜生產領域的場景運用,打造數字農業蔬菜基地。
建立金字塔型不同渠道的銷售體系,在既有包裝類、毛菜類蔬菜銷售渠道的基礎上,擴大以企事業單位食堂、連鎖餐飲行業為主的凈菜類渠道,試水以餡料、速凍蔬菜等為主的“中央廚房”深加工類渠道,解決不同渠道間的產品損耗問題。以現有40多家自有門店為基礎,打造“B2C”自有銷售體系,實現從基地直接到客戶的共享田園模式,合理調整銷售結構,逐步減少對銷售渠道的依賴。為實現此銷售體系,需要強大的運輸和加工能力,崇明蔬菜集團謀劃在東、中、西布局凈菜加工倉儲中心,以及覆蓋全島的農產品運輸物流中心,著力打通農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分揀倉儲等產業鏈關鍵環節。
將崇明蔬菜供應鏈平臺進一步拓展延伸至崇明各類農產品,覆蓋崇明清水蟹、白山羊、大米、豬肉、水果等龍頭企業及產業聯盟,實現供應鏈平臺共享,成為崇明整體對接市場的銷售平臺,實現客戶資源共享、品牌集群相互賦能,不斷提升崇明區域公共品牌力影響力。通過在電視、廣播、新媒體等渠道加大廣告投放量,持續加大崇明農產品品牌宣傳力度。依托崇明優勢蔬菜產品特點,為崇明蔬菜量身定制系列品牌產品,以單品、季節品、春季吃鮮、夏伏天養生等方式開展崇明綠色蔬菜爆款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