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萬英 楊啟梅 周百靈 程唯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上海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試點過程中,從高校德育教育出發,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改革思路。課程思政的本質要求每一位教師充分發揮每一門課程的育人功能,不僅教授專業知識,而且要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學理念,使得專業課程實現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目前,許多國內專家學者圍繞專業課課程思政展開了系列研究。
關于專業課課程思政理念的價值意蘊,陸道坤、石書臣、余江濤、閔輝等都闡述了其必要性。陸道坤提出專業教師與大學生接觸最多、最了解學生,最適宜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是大學德育教育中最為重要和最難解決的部分。石書臣認為,每門課程都存在育人特點,可以很好落實立德樹人。余江濤認為,理工科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具有一定的難度,是課程思政的短板。閔輝認為,推行課程思政可驅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引領貫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促進高校德育平臺建設。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高校的學生都不能按照正常時間開學,線上教學方案隨之被提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地將課程思政嵌入線上教學,不僅能傳授知識,而且能身體力行,傳播正能量。此時進行課程思政教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愛家熱情,而且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律性。
本論文采用收集文獻資料、調查研究、統計分析等方法,找出學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習專業課存在的困難,分析其中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為了達到課程的育人效果,筆者分析了疫情發生后我們國家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讓學生學習全國醫護人員不怕犧牲奔赴疫情前線戰斗、無數志愿者參與幕后抗疫的先進事跡,詳細介紹建筑學專業在疫情期間發揮的重要作用。
如果“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課程思政的綱領,專業課教師就是課程思政的先鋒,應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廣大專業課教師應以課程組為單位,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結合專業課程和專業特點對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思想價值引領,見圖1。

每個學生要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所必須具備的精神品格在每個專業中都不盡相同。每門專業都隱含了對學生意志品格、政治素養、文化涵養和精神境界的培養,這種精神品質和價值觀離不開諸多的專業課程。當一個專業的每門專業課程都主動發揮協同、共進的作用時,課程思政就起到了效果,育人的目的也就達成了。
實施課程思政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宏觀上,圍繞立德樹人目標,依次明晰本專業推進課程思政的理念、原則及途徑;微觀上,應鼓勵專業課教師積極探索,從上好一堂課程思政示范課做起,有意識地培育好若干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或課程群,以提升課程育人的效果。
課程組負責人與承擔建筑歷史類課程和對新生影響較大的建筑學概論類課程的教師進行一對一談話,強調建筑歷史教學的重要目的是“以史為鑒,推動有地域特色的中國優秀建筑文化的建立與發展”,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客觀、辯證地講述宗教建筑的內容,課程重點闡述空間設計原理、形式美學、建造技藝等專業知識,任課教師要做到不擴展宗教內容、不宣傳教義。
在藝術類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突出主旋律方向,注重書寫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不但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氣派的藝術作品,更以專業教師創作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和弘揚中國精神的優秀作品為經典課件與生動案例,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藝術系教師選擇的油畫作品、雕塑作品、素描作品等,需通過多種藝術手段著重刻畫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及新中國建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展現本校特有的紅色基因。其作品具有的藝術價值觀會感染學生,從而推動師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在城市規劃原理及相關設計課教學中,教師應從行業需求出發,注重引領學生關心國家、城市、社會,關注規劃實踐、理論前沿,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工作有機結合。教師在課堂上要向學生講解近40 年來中國的城市和經濟發展其速度與規模居全球第一,這體現了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近年來,美麗鄉村、城市雙修、特色城鎮、城市群等一列的政策舉措,對中國城鄉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教師作為學科理念的踐行者,要親身傳授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認識與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內容,幫助學生實現政治認同中的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
建筑遺產與保護講解可以讓學生重新領略祖國的千年古跡,讓學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這些發現和收獲讓學生更加關注和熱愛中華優秀傳統建筑與文化,從而啟發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發掘、保護我們豐富的建筑文化資源。
綠色建筑、城市環境物理等課程須緊跟時代主題,探索構建綠色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背景介紹可從耕地、水、森林、能源等資源制約趨緊、生態系統退化、“城市病”問題突出等方面提出當前國家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所面臨的嚴峻問題。可在具體的綠色建設設計策略中,列舉優秀的設計案例,勾畫一幅“美麗中國”圖景,并指出我國在生態文明方面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這類生態綠色設計類的專業課與生態文明保護關聯緊密,使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結合更加順暢。
疫情期間,學生的健康、平安是學校和教師最大的牽掛,教師應在“實”“小”上下功夫,關心關愛每一位學生。
為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對教學工作的影響,做到“延期開學不停學”,學校決定于2020 年2 月24 日起開展本科教學工作。這個通知對學生來說,意味著開始在家中上課。家里是否有學習設備、是否有網絡、是否有繪圖工具等,都是學生和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封閉在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作息都會產生影響,部分學生會產生恐慌和焦慮心理。另外,由于居家學習,部分學生的自律性較差,沒有學習計劃,生活狀態散漫,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從“實”字著力,抓實推進“守好渠”。經過學生的反饋,94%的學生都有電腦且能連接網絡,其他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和其他移動終端在線上上課,正常上課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從“小”入手,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壓艙石作用。第一次上課筆者就給學生看了兩張可大大增強學生居家戰“疫”信心和決心的漫畫。同時,課前的音樂《武漢伢》《等風雨過后》《武漢,很靜很美》可以讓學生回憶我們所在城市以往的點點滴滴,從而關注它、了解它、思念它。利用網絡在線播放抗疫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將這一類身邊的案例融入線上專業課的教學中,實現理論知識與育人的有機結合。同時,這些措施也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教師應將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元素如水滴穿石一樣慢慢滲透到學生的意識深處。在課程教學中加入我們國家對疫情防控采取的有效措施,能較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說明在重大疫情前,黨和國家始終把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教師讓學生課下搜集相關的資料內容,通過翻轉課堂模式分享給其他同學,讓大家互相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力量。
早做準備,細致安排,真正實現“教師不停教、學生不停學、學習不延期”,努力做到“上真課、真上課”。智慧樹云課程平臺、騰訊課堂、學習通、QQ 群聊等多管齊下。課前有提綱、學習素材;課中有互動、視頻、錄像;課后有作業、復習、總結。兩次課程后,教師準備的素材更多,學生接收的信息量也更大,教師真正在“教”,學生真正在“學”。
育人的最好方式是創造“活”教材。疫情期間,7500名中國工匠采用裝配式建造模式,在10 天時間里全天24 小時不間斷建成了一所醫院,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這是中國速度、中國質量、中國基建與中國科技相結合的救命醫院,及時為患者提供了救治場所,帶來了生命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在專業課學習中,教師告訴學生本專業在抗疫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與設計建設的許多工作人員就是自己的師兄師姐,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專業認同感。
教師結合建筑學專業內容和專業特點,將火神山醫院設計建設、十多座方艙醫院的設計建設等講給學生聽,這提高了專業課教學效果,達到了專業課的育人目的,也提高了建筑學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專業的認同感,讓學生能更加認真地學習專業知識,畢業后爭取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中,為國為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建筑學專業屬于理工科,理工課程應通過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目的、手段和技巧,堅持學科專業的目標不變、性質不改,不斷挖掘育人元素,作用于學生;要引導學生以專業為基礎,提出與專業相關的思政問題,進而完成思政教育,最終達到學科學習和學生修養的全面提高。
教學團隊基于教學過程中從“實”“小”“真”入手傳播正能量,基于國家對疫情防控采取有效措施的課程思政教育,基于醫院設計建設等專業學習與育人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和家國情懷,以期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與專業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