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 劉 博 李學明
中國民航大學空中交通管理學院,天津 300300
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國各地高校延遲開學,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的應對舉措。疫情迫使教師學習使用網絡授課方式,也迫使學生去適應網絡教學模式。不管是疫情期間還是疫情過后,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簡稱“雙線教學”)都對學校的硬件建設、軟件支持、網絡教學平臺保障、教學資源建設和師生信息素養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戰。如何在疫情期間保障課程線上教學得到有效開展,如何在疫情過后打破雙線教學一直以來存在的彼此分裂的狀態,轉為柔性靈活、融合共生的新型教學模式,是雙線教學亟須解決的根本問題,值得所有高校教師思考、總結和實踐。本文以中國民航大學空中交通管理學院交通運輸專業英語課程(簡稱“專英課程”)為例,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專英課程線上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根據專英課程特點,對后疫情時期雙線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思考,探討如何將線上教學優勢保持下去,與線下教學進行有機融合,為推動一體化新型教學模式提出建議和參考。
翻轉課堂和微課的概念已經提出了一段時間,以往專英課程組根據課程基本情況一直嘗試將微課和翻轉課堂融入教學實踐中,但這一教學模式遲遲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究其原因主要有:線上教學平臺性能不確定、網絡技術不成熟、教師對錄課軟件和設備不熟悉、大班授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差異、學習習慣不同等。
這次疫情迫使高校線上教學廣泛迅速發展,也正是在疫情“停課不停學”期間,專英課程組第一次從真正意義上將翻轉課堂和微課教學模式融合在實際授課中。在課程設計、組織實施過程中,專英課程組發現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在教學模式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傳統線下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在課前預設教學目標,再根據目標安排教學過程,最后通過測試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來檢驗授課成效。而線上教學模式則強調由學生自己結合自主學習的內容組織構建知識,教師在線上提供相關的引導性學習資源,及時監督學生學習進展,并根據學生反饋給出相應的學習建議和解答學習疑問。可見在這一模式下,學生是線上教學的中心,而教師更多是起到指導和輔助的作用。
基于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存在的差異,專英課程組根據課程特點,采取三種教學方法融入線上授課,主要做法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見表1。

從表1 可以看出,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翻轉課堂、微課、及時教學等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將教師從具體知識點的講授中解放了出來,線上課堂變成師生互動交流的場所,且互聯網技術有助于解決以往教學反饋不夠及時有效的問題。
專英課程組選取疫情期間學習專英線上課程的107名大二本科生作為問卷調查對象(這門課程的任課教師相同)。在開課之前和學期前期(開課第二周)針對“你對交通運輸專業英語線上教學有哪些意見和建議?”通過編制并發放了調查問卷,共回收問卷92 份、回收率85.98%,有效問卷是86 份、問卷有效率為93.48%。調查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
學生通過調查問卷反饋的主要問題如表2 所示。


根據表2 可看出,學生遇到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點:一是有87.21%的學生希望課程視頻時長控制在10 分鐘以內,有針對性地講解單一知識點,方便集中注意力和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這和微課的特點和目的一致,也是專英課程組選用微課錄課的原因之一。二是有61.63%的學生希望老師能夠在課堂互動環節總結歸納知識點后再提問,加強重點記憶,這說明翻轉課堂雖不再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中心,但大部分學生仍希望老師在互動前起到針對性強的指導作用。根據這一建議,專英課程組在后期課堂互動時增加了知識點梳理環節,學生反饋效果良好。三是有93.02%的學生希望公布課后測試數據和作業批復意見,總結每次測試情況,這有助于學生專英測試知識,避免重復犯錯,并了解自己在整個班級里的狀態,尤其能督促在家學習不自覺的學生,激發其競爭意識。
通過課程前期對學生反饋問題的收集,能夠幫助鞏固課程組積極吸收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線上平臺使用:專英課程組以學生為中心,探索建立“微信群+超星平臺+騰訊會議”融合式教學平臺,見表3。

翻轉課堂教學步驟:專英線上授課基于翻轉課堂理念,課前通過超星平臺提前發送每次課的學習任務單,讓學生了解本次課程的學習內容、學習目標、重難點、作業安排、教學進度等,并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完成課前的知識傳遞過程。課中,學生學習完當次課任務單規定的教學視頻內容后,教師組織開展課堂練習、配合課堂測驗檢驗學生學習效果。課中以師生互動為主,教師在騰訊會議平臺點評學生學習情況,總結學生練習、測驗中出現的典型錯誤以及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問題,和學生一起在討論區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回答相關問題。課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超星平臺提交作業和完成測試。教師提供詳細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在作業提交截止時間后采取教師評閱或學生互評的模式批改作業。教師根據學生的檢測情況調整下次課的方案(即采用及時教學法)。這一模式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
交通運輸專英課程重點在于聽、說、讀、譯。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受限于課堂時間、學習平臺和網絡資源等因素,沒有很好地全方位鍛煉學生的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而這次線上授課則大大彌補了這一缺憾,網絡資源優勢得到體現。專英課程組深度挖掘并利用超星平臺多樣化的功能,采用“微課視頻+課后練習+測試+單詞+聽力+口語”的模塊化方式,全面覆蓋知識點,讓學生以往不重視的聽說能力得到了鍛煉。
專英課程經過15 周的線上教學和3 周的雙線教學后,課程組在課程后期采用問卷星對同一任課教師的108 名學生進行了課程滿意度結課調查,主要調查學生對專英課程教學平臺的滿意度以及專英課程雙線教學效果滿意度。共回收問卷86 份,回收率是79.6%;有效問卷82 份,問卷有效率為95.3%。問卷調查形式為半匿名,要求填上班級但不要求寫名字。調查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調查結果見表4。

從表4可看出,在疫情期間,學生對教學平臺的主要功能整體上比較認可,尤其是有95.4%和98.0%的學生認為平臺在課前知識傳遞環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恰恰是翻轉課堂的關鍵環節,即學生在課前根據發布的任務完成教學視頻的觀看和學習,這是與傳統線下課堂最為不同的一環。從以上數據可見,學生對疫情期間線上翻轉課堂模式以及平臺功能的接受和認可度很高。在后疫情時期,由于大部分學生回歸到傳統線下課堂,課堂還原到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所以有32.6%和65.2%的學生對借助平臺觀看課前資料、課后答疑的滿意度一般,因為這些都能在課堂中完成,或是課下當面向老師請教。但后疫情時期,與以往單純線下教學不同的是,課程組課前仍借助超星平臺完成發布教學資料和課堂任務、課中組織簽到以及課后作業批復、測試實施。這一雙線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返校的學生實現從線上學習到線下學習的順利過渡,還幫助了未能返校的學生按計劃完成課程學習任務。
學生對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平臺的使用效果滿意占86.0%,一般占10.0%,不滿意占4.0%,說明平臺的組合模式和功能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認為滿意度一般和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網絡卡頓、缺乏學習氛圍、線上學習引起視覺疲勞等。有85.3%的學生對教師線上指導和互動答疑感到滿意,但有11.6%的學生感到一般,有3.1%的學生感到不滿意,其原因集中于缺乏面對面交流、網絡回應不及時使互動效果不理想等。在后疫情時期,對恢復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教學模式是否滿意調查一項里,有79.7%的學生認為效果滿意,有18.1%和2.2%的學生認為一般和不滿意,滿意度低于疫情期間,究其原因是部分學生已習慣于線上教學模式,認為更靈活。此外,未返校的學生在課堂互動環節只能通過騰訊會議旁聽,不能參與其中也影響了互動效果。在對本學期整體教學效果是否滿意一項里,有82.5%的學生感到滿意,14.9%的學生感到一般,而不滿意的學生占2.6%,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對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和后疫情期間的雙線教學模式較為認可,這為專英課程雙線教學模式改革的進一步探索打了一劑強心針。
其一,探究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獨挑大梁”,這一契機讓廣大高校教師對線上教學有了更深刻的切身體驗和大量的經驗積累,他們對線上教學設計、線上講授和互動都更加得心應手。而在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后,教學重心向線下教學轉化,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雙線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組合優勢,以適應新形勢下的教改要求。
其二,促進一體化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為教學模式轉型提供保障。疫情期間的相關經歷讓我們意識到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需要網絡硬件和平臺的強大支撐,要想進一步推廣雙線教學,就要構建起廣大教師和學生都愿意使用的、好用的平臺系統。后疫情時期,如何使沒有返校的國內學生和外國留學生有效開展線上課堂學習,需要學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建設功能強大的一體化網絡教學平臺,為其教學改革助力。